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盼望著,盼望著,又到了吃粽子和鹹鴨蛋的端午。清新的箬葉裹上糯米和餡,正好化解初夏有些煩膩的胃口,配上細沙流油的鹹鴨蛋更是一絕。

中國嘛,有美食相伴,才有傳統節日的滋味。

01.一年一度的甜鹹之爭

大部分北方人習慣吃裹著蜜棗或豆沙的甜粽,而南方人則更偏愛以豬肉、火腿、鹹蛋黃等為餡的鹹粽,粽子界由此分化出兩股互不服氣的派別。每年一度充滿調侃意味的爭吵,倒讓古老的傳統節日平添幾分生趣。

不過,誰也說服不了誰,也算是從反面證明了甜鹹粽都有讓人難以取捨的地方。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誰是老祖宗

問: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投入汨羅江的是甜粽還是鹹粽?

答:都不是!

與小學課文上寫的不一樣,「粽子」和「端午節」都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誕生的。端午節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粽子(古稱粽籺)作為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比楚國滅亡、屈原投江至少早300年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當時,為保護屈原肉身不被魚食而投入江中的,便是用菰葉或竹筒包黍米,簡單蒸熟而成的祭祀貢品粽籺,吃起來不鹹不甜,有著非常粗獷的「大自然」味道。這樣看來,甜鹹粽都不是粽子的「老祖宗」,這一輪打成平手。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誰歷史悠久

既然粽子的最初版不分甜鹹,那麼,以甜鹹粽出現時間早晚定勝負,總可以吧?

是甜是鹹,餡料是關鍵。慢慢演變成日常食物的粽子,直到晉代才出現了獸肉、板栗、益智仁等餡料。嗯?肉?板栗?難道鹹粽出現得更早?別忘了,古人的口味與今人之間存在著巨大差別,肉和板栗均能做成甜口,晉代出現鹹粽僅為猜測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實際上,明確描述甜粽的文字記載,要比鹹粽早數百年

。宋朝出版的書籍中出現了關於「蜜餞粽」的描述,更有大文豪兼美食家蘇東坡先生的詩句為證——「時於粽裡見楊梅」,典型的果脯粽嘛;而關於鹹粽最早的文字記載直到明朝中葉才出現,當時的《竹嶼山房雜部》寫到粽子,在一干「蜜糖豆沙」、「肥棗」之類的甜餡料中,還有一種「豬肉醢料」,也就是豬肉醬做餡的粽子,應該是鹹味的。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另外,從《竹嶼山房雜部》中可以看出,

直到明朝中葉,甜粽都是主流。金庸筆下的火腿粽子,更是晚至清朝中葉才被袁枚的《隨園食單》所記載。

以明確的文字記載為準,論歷史悠久,甜粽勝出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誰有市場競爭力

雖然甜粽可考證的歷史更為悠久,但在近些年的粽子市場上,

鹹粽似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首先看銷售量——據2018年端午時段的粽子銷量統計,在電商平臺上銷售的鹹粽子佔比約為60%,甜粽子約為40%,鹹粽足足超過甜粽20個百分點。再看看知名度——百度百科:「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代表粽子界入選《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的,也僅有嘉興肉粽子。

儘管甜粽黨們主觀上不願意承認,但數據沒辦法騙人。曾經看似「不正統」和「非主流」的鹹粽,正在慢慢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綜上,從歷史維度到商業視角,三輪下來,甜鹹粽1:1打平

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現實中大家也會難以取捨嘛——甜到恰到好處的豆沙粽絕對是不少南方人的心頭好;不少北方人在第一次嘗試過肉粽後,會眼神有些閃躲地承認鹹粽確實不錯。

真是應了那句話:「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當然是都要啊」

02.鹹鴨蛋都愛流油的

對於粽子,或許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選擇,但對鹹鴨蛋,相信所有人都會想吃「一戳便會流油」的那種。

這般和諧統一,多少都要歸功於汪曾祺先生那篇入選語文課本的《端午的鴨蛋》——「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看得人口水直流,腦內自動補上這樣一個畫面↓

端午如果有味道,到底是甜還是鹹?

年少時不能遇到太驚豔的人,食物也一樣,標準在那了,就真的很難改變。光流油還不夠,名品鹹鴨蛋講究的是:蛋白鮮細嫩,蛋黃紅沙油。蛋黃大,油潤不膩,吃起來沙沙綿綿的才是正解。

優質的鹹鴨蛋不僅空口好吃,還擁有將普通食材的美味度提升3個level的魔力,端午一定要安排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