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講座」姬永勝|籬邊詩話(上)

「詩歌講座」姬永勝|籬邊詩話(上)

「詩歌講座」姬永勝|籬邊詩話(上)

作者簡介:姬永勝,永濟人,現住垣曲,年逾知命,心如止水。在夢中,也不叨擾別人。寧可讓真情的期待落空,也不想承受一絲假意的殷勤。去來總是悄然,最愛山水花木。靜靜的,聽窗外風雨,看床頭閒書。能對坐半日不發一語者,可做摯友。

「詩歌講座」姬永勝|籬邊詩話(上)

籬邊詩話(上)

「詩歌講座」姬永勝|籬邊詩話(上)

題記:積年學詩,偶有小得,則隨手記之。譚兄文峰見約,遂拔冗補缺,聯綴成文。自古論詩者,除劉勰之文心雕龍,鍾嶸、司空圖之詩品,多以詩話而存於世。自揣卑微,難成通論,遂效顰於前賢,將往日之隨想,冠以詩話之名。因多於蒔花種草間悟得,故名籬邊詩話。

現代詩與古典詩是一個整體,中國現代詩與外國現代詩是一個整體,詩歌與其他文學形式是一個整體,詩歌的各種流派是一個整體。任何割裂與排斥,都是作繭自縛,只能限制自己的思維。沒有兼容幷包的心態,便不能成為大家。

詩是最接近音樂的語言,這是詩歌創作和別的文字寫作最大的區別。所以詩歌的語言必須注重語感,這不僅僅是押韻那麼簡單,押韻只是入門,句子的節拍,用詞的亮與暗,高亢與喑啞,斷句的長與短,詩節的分段,都要和你想要表達或渲染的情緒結合。有的詩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除了意象陳舊邏輯混亂之外,在用詞和斷句上處理不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想象力就是無中生有,給枯樹以生機,給雪地以篝火,給荒原以繁花似錦,給鬧市以幽靜院落。

眼前所見乃眾人所見,不足為詩,由眼前所見而得心中所見,而得心中有美感之所見,而得心中有美感之新奇之所見,方可為詩。

新奇不是怪誕,雖新奇而言之成理,但並不是為了理,別有所指而不指,可為詩之意象。

意象有美醜粗俗之分,當擇而用之,以美巧精絕為基礎,必用粗當雄偉,必用俗當渾厚,必用醜當奇崛,一詞不當,累及全詩,不可不慎。

靈機一動,詩上心來,妙詩亦如妙計,不可多得,偶有靈感需急急捕捉,鱗光片羽,轉瞬即逝,收之便見魚鳥,失之空有江湖,詩之靈動,全在於此。

詩必自圓其說,不可虛張聲勢,欺人者自欺之,惑人者自惑之,此初學者之大忌。

詩是心血與智力的結晶,不可一味拾人牙慧當做自己的東西,那樣拿來的東西好比插花,一時好看,終究沒有生命力。

一篇文章或一首詩都可以因為一個事件有感而發,但是隻有當事件過後看上去依然不過時,依然能給人以啟迪才是有價值的東西。珍珠在手,又何必知道它經歷了多少風浪。

瞥一眼就忘不掉的詩才是好詩,像偶遇的絕世美女,過後每每想起,都會驚心動魄。別人說好而自己莫名所以的詩,那其中的苦樂一定是你沒有經歷過的。有時候這樣的不懂恰恰是一種幸福,懂那麼多幹啥呢,萬一是苦難呢。

自由詩或者現代詩最初的目的是脫離格律的束縛,並且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結果現在比格律詩更不為讀者接受,說明什麼?說明沒有門檻的自由只能讓自己淹沒於平庸,而那些故作高深的自由詩比格律更讓人厭煩。

邏輯是詩歌寫作中的大敵,但同時又是不可或缺的冤家對頭,你在寫作中要不斷地和自己的邏輯思維作鬥爭,否定否定再否定,直到心中的明月,掛在雨後的枝頭,才能讓自己的詩句明亮起來。如果一個人讀你的詩,說沒有新意,沒有詩意,這些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他說你的詩毫無邏輯性,你大可不必理會,因為他根本不懂詩,他的腦子裡全是道理,沒有情調。

詩的意義就是勾起讀者的共鳴,你說你的話,他便想起了他的事,這就是許多人說的詩歌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意思。如果你只顧自說自話,寫作時沒考慮讀者如何在你的詩裡找到自己的切入點,你的創作就是沒有普遍意義的,不會被大多數人接受。

一首詩的詩意應如流水,再曲折迴環也不可斷絕。而有的人寫詩就好像在搭積木,每一句和前後的句子都是割裂的,讓人讀著拗口,思著費神,東拉西扯如唸咒,雲山霧罩不見路,這都是因為沒有仔細推敲打磨所致。好詩大多是改出來的,無倚馬可待之才,便不要總玩七步成詩之韻。

問:讀詩究竟有什麼用?

答:詩歌用淘洗乾淨的語言擦拭你的心靈,讓它閃現光潔的本質。

問:那麼說詩歌不就是一塊抹布嗎?

答:如果你的心是烹飪情感的鍋,詩歌就是抹布。它不能給你增加什麼,所有的菜和佐料都要你自己去找,詩歌只是保持餐具的清潔。

問:可是有的詩我讀起來越來越糊塗。

答:因為你用的那塊抹布本身就是髒的。

問:為什麼有的詩大家都叫好,可是我讀起來沒感覺?

答:因為你沒有準備好做菜的材料,你的鍋擦得再幹淨,也是空的。

十一

要學會巧妙利用外部環境營造自己的詩章,比如今天好多人都在寫懷念屈原的詩,屈原的事蹟大家耳熟能詳,你只需要在你的詩中嵌入一個關鍵詞就可以,大可不必把屈原的事蹟再羅列一遍,那是最笨的手法。你要通過屈原這個事想出一個道理,或者渲染一種情緒,最好有新意,有妙思,一首詩就成了。屈原只是切入點,詩意還是你自己的。如果每個詩人都把屈原的事蹟重複一遍,我估計屈原都煩得想從地下爬出來揍你。

類似的利用外部環境營造自己詩章的詩歌,比如田間的“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指著我們的頭顱說/看!這是奴隸”,如果沒有抗日民族戰爭的背景,就不可能引起強烈的共鳴,成為傳世之作。

十二

描繪、敘述、講理,皆非詩之所長,詩者,悟也。

我看你東拉西扯試圖自圓其說,便知你腦子裡一團漿糊。

自迷者,焉能悟人。

十三

詩還是應該有點刺痛感的,今人皮厚,不尖銳難以抵達遲鈍的神經。我說今人皮厚並非貶損,風沙多的地方,人就皮糙肉厚,這自然是身體本身的調節機能發揮了作用,然而卻也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忽略了許多春風化雨般溫柔的撫弄。這時候就需要棒喝般的句子,平常的敲木魚是起不到警世驚心的作用的。這也是現實中許多詩歌讓人看後昏昏欲睡的緣故。

十四

現代詩的魅力就在於,任何在讀現代詩的人,都會萌生自己也寫上兩句的衝動,它無門檻,像一座高山,允許任何人走到山腳下,允許任何人盡力往上爬。但是,能爬多高卻因人而異,一些人爬著爬著沒了氣力,一些人像郊遊只在山腳下徘徊,接近山巔已是鳳毛麟角,登頂之後便與神通。

十五

許多的時候,寫詩者和論詩者都模模糊糊,攪混水並不是為了摸魚,而是為了掩蓋沒有魚。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玄學,剛開始是為了糊弄統治者,後來推而廣之到糊弄大眾,測字算卦占卜,忙得不亦樂乎,不意現在都被詩家學了去。因為本來就是虛的,所以只好去玄,能把空空如也的句子組合成詩,也算一種本事。若干年以後,或許還可以給後來的同儕們拿來作為招搖撞騙的讖語。

十六

任何工具都是有缺陷的,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也是如此。我們經常會陷入詞不達意的困惑之中,一方面是因為學識和經驗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類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沒有完全對世間萬物的現象和本質有一個精準的定義。詩歌是語言的極致,所以詩歌在語言的運用上更是困難重重。然而這正是詩歌的奇妙所在,在缺陷中尋找完美。我們讀詩的時候偶爾會被一兩句戳心,正是詩歌探索的手指觸動了完美的某根神經。對人類文明而言,不可能有整體的完美,所以我們總在探索。層出不窮的詩人都在努力,他們先於我們伸出手來撥開荊棘,讓我們看到一朵一朵完美的花。

十七

詩歌的神秘性來源於它揭開未知世界幕簾時的一種忐忑,而不是故意對已知世界的遮蔽。

畢竟我們對未知世界都是陌生的,陌生使人新鮮,也會使人感覺荒誕。懶於思考的人止步在荒誕之前,在沒有認清詩歌意義的同時,便斥之為不通。其實詩歌並不是為了“通”,它經常只是為了展現,把未知展現在面前,讓勇敢的人更容易找到探索的入口。

偽詩是一種假的展現,因為作者自己就沒有找到接近未知的方法。

這裡需要理清一個概念,就是詩歌所探索的未知世界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未知世界,它應該更寬泛,包括人性,包括給大千世界的一切現象進行精準的定義。

雪萊說的詩人是世界的立法者也是這個意思,它也不是政治意義上所說的立法者。

賦予石頭以生命的只有詩人,領會了詩意的科學家把生命釋放出來,才有了金屬的光彩。

十八

看詩其實很簡單:

第一步,分清詩和非詩,現在網上有許多以詩的形式出現的文字,看上一兩行就知道,那些不是詩,有的是囈語,有的是耍調皮,有的是散文在走山路。

第二步,對於屬於詩的東西,分清玩詩技的和有思想的,玩詩技的可以給初學者學習,但是要注意,它們的思想平庸,表達的都是老掉牙的內容或情緒,你如果只是欣賞,不想學習寫詩,也可以不看。

第三步,在真正的詩中尋找自己丟失的靈魂,發現自己沒有參透的道理和沒有達到的境界。這些詩必須使你或燃燒起來,或打個激靈,或者像傻子一樣手舞足蹈,或者像酒徒一樣沉醉其間不知歸路。總之,它必須和你的某根神經對接,把新的電流通進你的身體,讓你心靈的燈亮起來。


十九

熟典勿用,套話勿說,老例勿舉。

堆砌典故和堆砌辭藻一樣可厭。

邪門永遠不可能代替正道,偏鋒只適合偶出奇招。

沒有洞察便不足以立論,倉促成文必然暴露你的膚淺。

詩歌在展示才情的同時,也讓人看清了你的短板。

平仄押韻與詩情沒有一點關係,它唯一的好處就是給淘汰定了一個人人可懂的標準。

所有的形式都是有始有終的,不能創新的人只能在終點徘徊。

意在句前,思在詩前,平仄韻腳之屬,不過剔毛掃邊之餘事。今人做古詩,只重平仄韻腳而不問意境格調者,如只圖外觀包裝而不重內在質量的假貨一般,讀之令人生厭。更有劈詞造句,拗意適韻者,不過堆砌文字,如小兒拼湊積木,去詩遠矣。 ​

因物以索句,因句以命題,因韻以造語,因語以命意,言之支離,體之滯疲,情之抑鬱,理之乖悖,賡和之習日盛,錐心之句全無,此今人之詩也,文化垃圾而已,不看也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