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經歷“斷崖式下跌”,隨後超過美國,榮登“全球第一”

近十年,中國製造業經歷了“斷崖式下跌”,隨後在規模上超過美國,榮登“全球第一”。

在這個過程中,是什麼推動了“中國製造”實現瞭如此迅猛的發展?現階段還存在什麼問題?從日本製造業的衰退當中,我們應該學到什麼?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接受瞭望智庫專訪時,為大家一一作答。

中國製造業經歷“斷崖式下跌”,隨後超過美國,榮登“全球第一”


“斷崖式下跌”與“天下第一”

瞭望智庫:近十年當中,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態勢是怎樣的?其中有沒有里程碑式的拐點?

吳曉波:這十年,有兩個重要拐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個是2008年出現了美國的次貸危機轉化為全球金融危機,中國製造業的外貿出現斷崖式下滑,下滑了20個百分點。

這是1998年以後第一次出現兩位數的下滑,很多以外貿為主力的省份和地區經濟都出現了下滑,一些依靠規模和成本優勢的“中國製造”出現了大規模的倒閉、歇業、轉移。全球都認為中國製造業已經走到了盡頭。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靠的就是成本和規模優勢。從此以後,外貿不再成為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們的製造業面臨著大規模的轉型升級。

因此,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2008年到2018年是挺痛苦的十年。

另一個重要指標是2010年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佔比超過了美國。

再具體一點,2009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超過美國,這個數據非常重要——從1908年福特發明T型車以後,100年時間裡,沒有一個國家的汽車產銷量能夠超過美國。100年後,中國做到了。


每個國家的製造業都在發生鉅變

瞭望智庫:是什麼推動了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吳曉波:我覺得首先是新技術的出現。比如機器人、傳感器、3D打印等,這些技術在2008年的時候還僅僅是一個概念。

2012年,德國聯邦政府提出了“工業4.0”。後來,出現了“中國製造2025”,美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日本的“工業復興計劃”。

實際上,這十年,全球各大經濟體、每個國家的製造業都在發生鉅變,這就是新的智能化技術推動的結果。

另外,我們的服裝、家電、材料、儀表等行業,都發生了很多創新。

拿服裝行業來說,2008年,中國的服裝行業基本上還是經典意義上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到今天,已經出現了很多智能工廠,定製化服裝成了這個行業的新趨勢。

在家居行業,如果你今天到廣州機場,一下飛機看到的幾乎90%的廣告都是定製家居的廣告。廣東省是中國家居行業第一大省。2008年,所有做傢俱的都是先把全中國的木材採購到廣州,當然,也可能在佛山或者東莞等地。做成傢俱後賣到全中國各地。現在,在家居市場裡面出現了很多工程師、定製師,先幫你把家裡丈量好,下了訂單以後再去生產。

生產線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很多機器手、傳感器,這些都是2008年時完全沒有的。這十年裡,整個行業已經被徹底改造了,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在不斷擴大、全球佔比越來越高。


中國製造業的出路在哪裡?

瞭望智庫:現在很多人說“開廠不如炒房”,大家都不願意把資金投到製造業上,這個狀況近期會有改觀嗎?

吳曉波:是的,製造業賺的錢一直都很薄,不是今年才這樣。

我有幾個香港和臺灣的朋友,他們上世紀80年代初就在華東地區建廠,比如毛衣廠或印染廠。

30年以後,我問他:你賺了錢了嗎?回答是賺了。再問:賺了多少錢?他們說做毛衣賺的錢不如政府給的遷移補償多(政府收回工業用地給予廠商的補償金)。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但是,製造業是國家的基本盤。所以,國家一直對製造業有很多政策性的傾斜。

瞭望智庫:未來中國製造業的出路在哪裡?

吳曉波:出路就是轉型升級。

首先,所謂“轉型”,是指整個製造模式能夠擺脫對成本和規模的依賴。

原來,我們的製造業有兩大優勢:

其一,我做出來一個茶杯比美國人成本要便宜,由於我們原材料、勞動力、土地成本便宜,稅收減免,等等;

其二,我們有全世界最大的茶杯公司,靠規模來形成邊際遞減效應。

現在,這兩個模型走不下去了——我們成本在抬高,並且,規模越大可能死得越快。所以,要擺脫既有模式就得轉型。

還做茶杯,但是換了個方式做。給這些茶杯定價,它到底是5塊錢、8塊錢還是50塊錢,跟成本沒有關係。

跟什麼有關係呢?可能跟審美、工業設計、定製化程度有關係。這時,企業就需要培養一種新的能力去做茶杯。

其次,

所謂“升級”,是指這個茶杯只賣給某一部分人,而不是面向全體消費者。

經濟條件差的人群圖便宜,哪怕只差一塊錢,他們也會選擇價格較低的。高淨值人群可能願意買兩萬塊錢的杯子。現在,中國購買力最強的那部分人是中產階層,可能有2.3億左右(社科院數據)。

他們是中國新崛起的理性消費者,這是十年來中國消費市場發生的最大的變化。他們代表著中國製造業需求的迭代,需求端發生的變化推動了供給側改革。

所以,一個杯子,怎麼做?這十年,大家的想法不一樣。

瞭望智庫:現在我們做一個杯子就是要投消費者所好?

吳曉波:對,你要去尋找你這杯子賣給誰,才能確定款式和設計,這很關鍵。還有就是,杯子的功能有沒有可能被重新定義?

我前兩天接到一個專利,人家說:吳老師能不能推薦給別人?這個杯子裡面採用新的納米材料,可以跟wifi連接,你用它喝水的時候,杯子能夠告訴你現在體溫是多少。


日本製造業為何衰退?

瞭望智庫:最近,日本製造業的衰退成了熱議話題,您怎麼看?

吳曉波:日本製造業現在挺困難的。

我上個月剛剛從日本回來,一些知名企業,像三洋(三洋的白電已經賣給海爾了)、夏普、東芝、索尼等,都面臨很大的困境。它們跟“中國製造”碰到過同樣的問題,出現了規模邊際、發生了危機。

但是,為什麼中國能挺過來,而日本很難呢?

首先,日本“時間窗口”太小,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迭代。

當時,技術革命並沒有產生。有一段時間,製造業反而被互聯網革命、被TMT替代了。實際上,互聯網經濟跟製造業本身是帶有很大的衝突性的——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它並沒有直接地改造製造業,反倒是通過社交媒體和電商剝奪了製造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當中國製造業面臨困難的時候,智能化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了。這一點我們比日本人幸運。

其次,日本製造業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國際化戰略遭遇困難,在國外碰到很多本土公司的狙擊。

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到處有日本企業的廣告,到90年代中後期就不行了,因為中國公司開始崛起了。

並且,我們的市場規模很大,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如果能夠滿足本國市場,中國製造業就已經部分完成全球化了。

比如手機行業,你到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俄羅斯、芬蘭等國家去,這些國家的手機第一品牌都不是蘋果,也不是三星,而是我們“中國製造”。非洲就更不用提了。


日本經驗過時了嗎?

吳曉波:現實是能在中國獲得成功,就有機會在全球獲得成功。很多公司都是因為在中國地區獲得成功經驗,從而推動它們的全球化。退一萬步說,即便全球化垮了,還有中國市場。

日本就沒有像中國那麼大的一個騰挪的空間。

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講,日本製造業衰退的教訓大多都是過去時了。日本人為了擺脫困難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一些新的管理創新,倒是更值得我們借鑑。

比如,現在中國很多公司在學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日航陷入困境以後,稻盛和夫為拯救企業,把整個組織給打散了。

我們很多企業講“蜂窩式組織”、“叢林戰略”等等,都跟阿米巴模式有很大關係——把組織做到最小的一個結算單位,形成一個獨立的戰鬥能力,來應對競爭的不確定性,等等。

顛覆式創新能力、對績效主義的反思,都是日本在過去20年裡的“血淚史”,給我們樹立了前車之鑑。

瞭望智庫:日本製造業的衰落是不是可以為中國製造業的崛起提供一定的契機?

吳曉波:不會。其實國家與國家之間並不存在什麼替代性的問題。日本人失去了一些市場份額,中國人就得到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衰退可能是同步性的。

文章來源:海智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