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聽說~西湖在“成年”以前,一直在變深、在變大;

改革開放以來,西湖其實在“悄悄”變深,從0.55米到1.8米再到2.27米保持至今。

聽說~其實西湖水是“活”,很大一部分來自“洗完澡”的錢塘江水;

西湖有好幾個入水和出水口,每天在不停的從錢塘江引水,換水。

聽說~西湖水下有一片“奇幻森林”,淨化水質能耐大;

聽說~西湖裡的魚兒有些是“本地戶”,有些是“外來戶”;

···

西湖,除了你所熟知的杭州市國家5A級旅遊景區、西湖十景、1元人民幣背面圖案取景地之外,還有更多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西湖的來歷

說起西湖的來歷,有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

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鬆,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不過現在都9102年了,比較權威的說法是西湖原是一個海灣,後來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潟(xì)湖,由潟湖而形成一個內陸湖泊。

有人就問了,什麼是潟湖?和我們常說的瀉湖有什麼區別?

其實,潟湖=瀉湖,也並非是簡繁字體的區別

“潟湖”只是比較難寫難記,甚至過去很多科研人員都為了方便會寫成“瀉湖”

……

那什麼是潟湖呢?

簡單的說,海灣本來與外海手牽手,後來淤泥不同意這門親事,生生把它們阻隔開了,海灣就變成了孤零零的潟湖。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潟湖

言歸正傳

其實西湖一開始並不叫“西湖”。“西湖”之名,始於唐朝中期,興於北宋,盛於南宋至清,漸漸取代歷史上各種其他名稱,流傳至今,併成為正式的名稱。

1、秦:西湖原本不是湖

現在的西湖,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時候還只是一個淺海灣,人稱“武林灣”。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2、漢:海邊有湖初長成

原來的海灣形成一個潟湖,它隨著潮水的漲落時隱時現。湖水得源於武林山所出的溪澗泉流,常年湖水豐滿,四季清澈晶瑩,從而慢慢變為一個淡水湖。因而有了“武林湖”、“武林水”的名字。又因納龍川、錢源之源,也被叫做“龍川”、“錢源”、“錢水”等。

自古民間又有傳說有金牛臥在湖底,每當天旱季節,湖水快到乾涸時,臥在湖底的金牛就會浮出水面,,從口中湧出清泉來,迅速將湖水填滿。人們認為這是吉祥之兆,由此人們便把這個湖叫做“明聖湖”,也稱“金牛湖”。

由於金牛湖在錢唐縣境內,且緊領錢唐縣治,故又稱“錢唐湖”,簡稱“錢湖”。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3、南齊:西陵渡口松柏下

在孤山的西端有一個渡口喚作“西陵”,是孤山連接北山和棲霞山的唯一通道,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故一時也把西湖稱為“西陵湖”。時有錢唐名歌妓蘇小小住在西陵。《古樂府》中就有蘇小小所吟詩句:“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4、隋:上下相望叫“上湖”

當時錢唐湖的形態基本固定,時稱“上湖”,因它的北面有下湖,上湖位在其南,乃以兩湖的相對地理位置而得名。

5、唐:西湖之名頻頻現

至遲在唐代,“西湖”這個稱呼已經被頻繁使用。出現“西”湖之稱,是由於早前的錢塘縣城,隋以後從位處西湖之西,遷建到西湖之東,也就是原來在城東的錢塘湖,現在位於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

“錢唐湖”這個稱呼到唐朝時,也隨縣名更改而改作“錢塘湖”。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6、北宋:水光瀲灩晴方好

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於是西湖又多了“西子湖”、“西子”、“瀲灩湖”的別名雅稱。

又叫“放生池”,是北宋天禧年間,杭州郡守王欽若奏請以西湖為放生池而得名。

7、南宋:沉迷湖山“銷金鍋”

南宋定都杭州以後,杭州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湖之名也迅速遠播。但是南宋統治者偏安於半壁江山,沉迷於西湖風光,不思收復失地。當時民間百姓又把西湖叫作“銷金鍋兒”(喻大量花費金錢的場所),以示不滿。

又叫“賢者湖”,系南宋文人樓鑰以西湖有賢者之風而稱。

8、元明清:西湖之稱成正名

西湖之名漸漸取代歷史上各種其他名稱,成為正名。

另外,明時又有“放生池”、“高士湖”之稱,清時又有“明月湖”和“美人湖”等稱呼。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如今西湖的美,還得益於疏浚工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湖進行過三次疏浚。

第一次疏浚(1951-1958年)

共清挖720萬方西湖淤泥,西湖平均水深從0.55米增加到1.8米。

第二次疏浚(1976-1982年)

西湖共清挖淤泥18萬方。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當時政府的準則是:“規模大、攪動少、影響景觀小、幾乎無汙染。”


為了不影響景觀、不阻礙船舶航行,淤泥輸送採用“一船、二泵、全封閉、長距離接力”的方法,當時在國內屬首創。船隻後跟一段浮管,接著銜接一段段沉管,一直排到長橋邊,沿玉皇山前路通過人防隧道輸送至江洋畈的泥庫裡。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輸泥管

從1999年至2003年,第三次疏浚工程共清挖淤泥約340萬方,平均水深達2.27米,遠超規劃的260萬方。湖底的“香灰泥”被吸除後,水體營養鹽濃度迅速下降,藻類密度也相應下降,西湖水質明顯改善。

原來西湖裡藍藻、綠藻比較多,疏浚以後很明顯,水不綠了,到2005、2006年,隨著引配水工程投入運行,西湖水變得更清澈,這為後來的生態修復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但再美的景色也經不起遊客隨手扔垃圾的摧殘。每年西湖水面(裡西湖、外西湖)垃圾打撈量超出300噸,幾乎平均每天一噸左右。”當然,由於西湖景區內綠化覆蓋率高,所以水面漂浮物大多數是枯枝爛葉、水草等有機物,但遊客扔下的垃圾仍不在少數。

“西湖”,其實不叫西湖

所以,如今西湖的美,不僅是大自然的渾然天成,更得益於景區工作人員的維護,如果沒有他們的看護,用不了一年,西湖便會成為一潭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