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女人,要看清自己,不要看轻自己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女作家萧红。这女子,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生平遭遇令人扼腕。喜欢一个人就忍不住去探究她,忍不住去想,以她的才华和聪明,似乎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却为什么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为什么总是踏进同一个泥淖? 萧红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她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最大的悲哀与痛苦,便是做了女人,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是因为我是女人。”“我为什么生下来就是一个女人呢?……我败就败在是个女人上。”

或许人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萧红认为她的不幸均来自于她是一个女人,而我们这些后来的人隔着很多年的时光,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她的人生,总觉得,很多噩运,其实是她自己主动选择的。

当然,对于萧红的女性意识,不能以今天的时代高度去判断。战争、乱世、专制的男权社会,对于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人来说,生存空间确实是太狭窄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在那个乱世中,谁不是朝不保夕呢?一个人的际遇如何,有时代的因素,有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原因。萧红一生颠沛流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半生受尽冷遇和白眼”,之所以会这样,我觉得更多地是她自身的原因。她内心有狂热的独立自主的需求,却在面临困境时缺乏冷静的头脑和无畏的勇气,所以她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显得那么仓皇和被动,而每次在日子过得稍微像样一点之后,又迅速地把自己放逐于飘渺的未知,她所做的那些选择,怎么看都是凶多吉少,感觉像是一错再错。她的不幸不是因为是个女人,而是因为软弱的内心和“女人”的思维。

在我看来,萧红最大的不幸,还不是她饥寒交迫的生活和不顺遂的情感,而是到了今天,她的私生活,仍然比她的才华,她的作品,更能吸引大众,更能代表她的价值。她的某部传记电影,海报设计得像三级片一样。

如果一个人总在命运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一次次站起来又一次次跌倒,浑身沾满冰冷潮湿的泥水,就该考虑一个问题:歹命到底是天生的,还是自找的?

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波伏娃剖析了从摇篮时期开始就压在女性身上的限制。人们为女孩子设置的生活就是取悦他人,在没有任何自主思想的状态中完成她们的自然宿命。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限制、设置变成了女人特有的“属性”,甚至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女人自己心里,像基因一样一代代传承着,无形地影响着女人的生活。

无数个像萧红一样的女性,哀叹着“女人生而命苦”“身为女人不得不……”的句式,以典型的“女人思维”面对生活,凭借“女人特质”处理问题,弄坏了明明可以相处得很好的关系,浪费了明明可以活得更好的机会,有的人甚至把抓在手里的一副好牌打烂了。

身为女人,要看清自己,不要看轻自己

有人说,对于女人来说,如今已是最好的时代。目前的时代,是继母系社会之后又一个给予了女性充分发展空间的时代,女性更有创意,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们的天赋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时代”正在逐渐到来。

的确,时代发展到今天,优秀的女子比比皆是。但是,女人已经完全摆脱掉心里那个“女人”了吗?她有没有在某时某刻钻出来,禁锢你的思维,影响你的判断,甚至躲在角落里咝咝冷笑,嘲笑你的努力,消磨你的勇气,让你一步步地退回到平庸的“女人世界”里去?

有一次看一个女人的博客,她是某知名媒体时尚栏目的总监,整天在全世界飞来飞去地看时装秀,这样的生活,是大多数女人无法企及的。可是她却写道:“有一天工作结束回到家中,在电梯的镜子里看见自己累得形容憔悴,回家后往床上一躺,感觉腰要断了,不禁慨叹‘我一个女人,这是图什么呀?’”

“一个女人”和“图什么”这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表面看,完全没有逻辑。深层看,就是万恶的“女人思维”在作怪。

你图什么?图财务自由,图生活精彩,图获得成就感,图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可图的东西很多,但就是因为心里总有一个隐秘的声音:“女人嘛,差不多就得了,没必要那么拼。”于是,整怀豪气顿时只剩自艾自怜。

言下之意,女人的人生,平庸是常态,杰出是意外惊喜。女人在心里给自己设了限,就没有把自己放在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上。

据一份调查显示,在职场上,女人升中层很容易,越往上走,女人的倩影越少。这种阻碍女人发展的“职场天花板”,就是女人的“女人思维”。“一个女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啦!”这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不仅是别人这样说,这也是很多女人自己心里的声音。对那些从小就表现平庸的女孩则更为宽容:“没关系,好在是女孩子嘛。”

作家亦舒说过一句话:自己赚钱买花戴。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被无数女人引用,彰显自己是经济独立的都市女性。为什么说意味深长呢?引用两句话来解释:“这句话听起来铮铮做响,却又让人透骨冰凉”“说这话的女人是优秀而孤傲的,却让人看到一份无奈的孤寂与苍凉”。对于“自己买花戴”这句话,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

我不明白,自己赚钱买花,怎么就苍凉了,怎么就孤寂了,怎么就透心凉了?

如果是被别人养着、宠着,不用风里来雨里去地出门刨食,自有人把鲜花和美食送上前来坐享其成,那就温暖了,热闹了,心满意足了。很多女人不屑于如此,她们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愿望,却又在奋斗之路上被时不时跳出来的“女人”骚扰一下,不由得停下脚步心疼自己,可怜自己,无病呻吟一番,纯属自寻烦恼。

“女人思维”不仅体现在职场女性身上,那些回归家庭,不在职场打拼的女性,有时更是自我菲薄到脑残的地步。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帖子,说女人结了婚,就成了生育工具,成了做家务的保姆,十月怀胎那么辛苦,就是为了给男人生一个随他姓的孩子。女人把最美丽的青春都给了男人,到人老珠黄的时候,还要担心男人出轨。

还有些文艺女青年更是了不得,她们在网上开连载,画漫画,图文并茂地把从第一次抱着马桶孕吐开始,到最后在产房里要死要活,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其中头疼腿疼屁股疼,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惨不忍睹,把很多未婚女青年吓得小脸铁青。

传说,女人生育,男人劳作,这是上帝决定的。因为偷吃禁果,上帝惩罚夏娃承受孕育分娩之痛,惩罚亚当辛苦劳作,养活女人和孩子。十月怀胎是女人在两性之间的生理分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太多的女人拿这个来说事儿了,难道是要逆天让男人怀孕生孩子吗?

事实上,拿生孩子说事儿的女人并不是真的反对女人生孩子,就是觉得女人先天弱势,在生理心理上都要承受更多压力,做出了很多牺牲。这种看上去好像很女权的观念,其实暴露了女人对自身性别的自卑。

波伏娃鼓励女性由“他者”成为“主体”,打破一切社会成见、习俗观念以及自身的心理偏见,不要把自己禁锢在女性功能中,要去追求有主观意识的生活,承担自己。

做女人,只有把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心理偏见打碎,扔到九霄云外让它们见鬼去,才能头脑清晰,心地澄明地走在人生之路上。

我一直认为,无论男女,最自由的人生就是进可攻、退可守。叱咤风云觅得一份精彩也好,归守田园守候一份安逸也好,无论是做哪种选择,你都要明白你是为了自己,不是因为身为女人就必须要怎样或者不能怎样。彻底地把“女人”标签撕下扔掉吧,你有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能力,同时又因着心中的爱意,用这份能力来照料和关爱他人。即便是平凡,也是自由和幸福的。就像杨澜说的:“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波伏娃曾说:“在19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坚信,只有自己才能赋予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她认为,人没有什么宿命,一个人要成为什么,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动,自己的“介入”。

所以,身为女人,要看清自己,不要看轻自己。

姬晓安,作家,专注于个人提升和女性成长;欢迎关注,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