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在剛剛結束的熱播劇《安家》中,後期出現了一個叫希希的小女孩,管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叫小姨。房似錦同情希希和媽媽的遭遇,所以對希希格外照顧。

在希希媽媽跳單以前,曾經拜託房似錦幫他接希希放學。那天希希在房似錦家做作業、吃晚飯,房似錦和徐姑姑都用獎勵小紅包的方法鼓勵他,吃點青菜獎勵一朵小紅花,碗裡不留剩飯獎勵一朵小紅花,做作業又快又好再獎勵一朵小紅花。希希非常高興地配合吃了青菜,做好了作業,等待媽媽來接她。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觀眾們覺得房似錦這個方法非常好,能夠激勵孩子更好地表現,有的家長從這裡得到啟發,打算買一些小紅花、小獎品來激勵孩子。不過我今天想說的是,這種誘導孩子好好表現的方式,會給孩子一定的動力來按大人的要求做事情,但是這並不屬於內在驅動力,不適合經常使用。

採用獎賞手段激勵孩子偶爾奏效,但負面作用大

根據調查,當孩子不聽話時,有70%以上的父母採用外部激勵或者負面威脅的辦法來處理。這個方法真的那麼好用嗎?其實,偶爾情急之下用用效果還是不錯,長期使用就不適合了。

1.少數特殊時刻使用很奏效。

父母想要孩子做某個事情,用獎品來激勵孩子,這種策略如果只是偶爾在特殊時刻使用,效果肯定是絕佳的。

比如我們有一次帶孩子出去旅行,為了防止孩子坐在飛機上哇哇大叫,吵到別人休息,就和孩子商量,如果他能安靜地坐著,一起玩手指遊戲,還有讀繪本,就獎勵一個他很喜歡的小車子。果然,孩子為了獎品,在整個乘車過程中都很安靜地配合我們。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如果媽媽去超市採購,回來拿著一大堆東西,孩子卻開始不配合,想要抱抱,媽媽一定會很崩潰。在這種時刻,實在沒有辦法,也可以採用這樣的策略,承諾孩子能堅持自己走到家就給他一包喜歡的零食。

房似錦和希希還不是特別熟,希希面對這個小姨充滿新奇,剛剛相處不久,希望得到小姨的表揚和獎勵。這種時候,獎勵小紅花當然也是奏效的。如果房似錦是希希的媽媽,每天用獎勵小紅花激勵希希吃青菜,那可就不一定有用了。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2.作為長期策略負面影響很多。

大多數時候,孩子被獎品激勵,總會盡力配合我們做到,這讓我們感覺這種辦法太好用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長期使用這種策略可行嗎?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列舉出這種做法的負面作用:

  • 讓孩子喪失自發性,形成依賴習慣

有時候,獎賞會讓孩子不快樂。比如你要求孩子吃西藍花,可是他確實不愛吃。這時候,你以獎品誘惑他,他為了獎品吃下了西藍花,卻不是心甘情願的。這不僅讓孩子感到些許的被強迫,而且逐漸導致他們做事情喪失自發性,過於依賴別人。也就是說,喪失了主觀能動性,成為你的獎品的“奴隸”。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 剝奪孩子的滿足感,妨礙孩子的願望和個人成就感
  • 孩子喜歡畫畫,你卻希望他學鋼琴,你認為孩子是懶,逃避練鋼琴的辛苦,而選擇隨便塗鴉畫畫。於是你用獎品來激勵孩子,他們從的眼神和言辭裡已經感受到,如果他選擇彈琴,不但可以得到獎品,還能得到你的認可和表揚。相反,他選擇畫畫可能什麼都得不到。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們是很容易察覺到的。他們為了得到獎品,而做你要求的事情,讓你得到滿足感,但是這樣卻剝奪了他們的滿足感和個人成就感。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為什麼不推薦長期使用獎勵手段?

    給孩子獎勵,讓孩子聽話,確實是很流行的一種育兒方式。但深究起來,這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操縱。父母對孩子操縱和控制越多,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就越小,也越難從所做的事情中找到內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甚至明明喜歡和擅長的事情,因為獎品不夠有吸引力而輕易放棄。

    1.物質獎勵只能刺激短暫動力

    這方面的心理學實驗也非常多,比如著名的“雷珀實驗”。心理學家雷珀找到了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把他們分成兩個組。對一組的孩子,許諾畫得好就給獎勵;對第二組的孩子,鼓勵他們說“非常期待經常看到你們的作品”。

    兩個組的孩子一開始都非常開心地畫畫,第一組的孩子因此而不斷得到獎品,第二組孩子不斷得到了讚賞。可是三週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第一組的孩子興趣明顯降低,不太願意主動畫畫了,因為同樣的獎品,吸引力越來越低,最後幾乎沒有吸引力。而第二組的孩子還是一如既往地畫畫,興趣依舊很濃厚。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這個實驗是經過多次反覆操作驗證的,每一次的結果都一樣。孩子因為對獎品不再感興趣,而放棄了原本很喜歡也很擅長的畫畫,和自己的天賦分道揚鑣。父母們完全不知道,他們引以為傲的獎勵大法磨掉了孩子的天賦。

    這也可以看出,孩子對獎品的期待其實是不斷提高的。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物質其實只會刺激子女短暫動力,久而久之只會索求更多,變本加厲。

    剛開始給孩子說,考到了前三名就給買一套喜歡的文具,孩子實現了,馬上就會說:“下次我考第一名,你給我買一雙耐克的球鞋好不好?”也許家長們覺得這個要求也還挺合理,但是再下次孩子參加市裡的比賽得了獎,他又會要求獎勵什麼呢?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2.無法激勵孩子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對父母而言,其實還有另一個難題:該怎樣設定獎勵的標準呢?假如我們要求孩子考95分獎勵一個玩具,那孩子就會努力以95分為奮鬥目標,可是,也許他的潛力激發出來可以達到100分,但在獎品的引導下,他卻只以父母規定的95分為奮鬥目標,努力達到95分這個低標準。

    我們大人考證也是一樣的,追求及格就好,反正及格就可以拿到證了。明明努力可以達到70分,可是達到70分似乎也沒有什麼額外的好處,那就以60分為奮鬥目標吧。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有這樣的心態。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所以,很多孩子在長期的獎勵激勵下會習慣於完成家長規定的最低標準,而不會發自內心地想拼盡全力去做得更好,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他們唯一的目標和動力只是達到父母的要求拿到獎品。

    如果長期下來孩子習慣了這個遊戲,就像狗知道怎樣做能獲得骨頭一樣,孩子知道了怎樣能獲得獎勵,所以他們不需要很費力就可以裝成乖孩子,達到我們期望值的最低標準,從而獲得獎品。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用愛、關注和認可來鼓勵孩子,讓他們知道即使沒有獎品也應做正確的事

    仔細想想,我們給予獎品,讓孩子按著我們的要求來行動,實質上

    只是在用我們的意圖操縱孩子,而且還藉著“為他們好”的名義。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他們總是忙於做這些有獎勵的事情,就會忽略了很多其他事情。時間長了,他們容易喪失判斷力,不知道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什麼事情是不該做的,只知道去做有獎品的“任務”。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這樣孩子就逐漸喪失了主觀能動性,只知道領取任務,然後完成這些任務。可是我們作為家長,有責任讓孩子知道,

    即使沒有獎品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這才應該是長期的教育策略。

    那麼如果沒有獎品,怎樣激勵孩子去做正確的事情呢?其實,真正能激發他們內驅力的不是物質,而是家長的愛、關注和認可。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羅賓·格瑞爾博士在他的《為一個和平的世界而育兒》中提到:

    表揚和獎勵是根深蒂固的習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就是這樣被教育和撫養長大的。想要用讚賞和認可來取而代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然而後者會讓你和孩子都感覺更充實,並加深你們的親子關係。表揚或其他獎勵的確可以讓孩子們去做他們不想或者不愛做的事情,但是,他們並不快樂。因為幸福只能來自讓我們內心感到滿足的東西,而這並不需要別人的掌聲。

    相對於玩具或者其他物質獎品,孩子更容易為了獲得我們的愛、關注和認為而努力表現。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就應該讓孩子啟動他們的內驅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發現喜歡的事情,將更多精力用在自覺做喜歡的事情上面,而不是被我們的獎品牽著鼻子走,喪失了興趣、思考和判斷力。

    《安家》房似錦獎勵希希小紅花,獎勵好用,為什麼我還是不推薦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 比如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我們可以鼓勵他:“你做得不錯嘛!”“你看起來很開心哦!”孩子會在你的啟發下,發現他對這件事情充滿了熱愛和成就感。
    • ​如果孩子告訴你他在幼兒園或小學做了些什麼,也可以多詢問孩子當時的感受。“你喜歡做這件事情嗎?”“你覺得你做得怎麼樣?”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做的事情有興趣,如果他做得很好,你會很欣賞他。
    • 孩子做事情有進步,或者達到、超過預期,我們更應該嘉獎他們,但絕不是用物質。比如,陪孩子一起做一個他一直想做的事情,像拼一個超難的積木、一起扮演戲劇、一起做蛋糕披薩吃等,這比給他買一個小蛋糕吃更開心;允許他週末邀請好朋友到家來玩一天,讓他當小主人招待客人,我們給予配合;讓他來給家裡的寵物貓、小魚、小烏龜餵食聊天,等等。

    我們要相信,只有孩子發自內心地喜歡和追求某個目標,想要完成某項任務時,他才會有成功的願望,才會激發自己所有的潛力來實現。也只有這樣,當他們實現目標時,才能從內心獲得幸福感。而我們作為家長,要做的不是用外部獎勵來激勵他們達到一個又一個好的結果,而是用更多的愛、關注和認可來激發他們的內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