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视角下美智库对人工智能政策议题设置的影响

导语

大众传媒视角下美智库对人工智能政策议题设置的影响

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的起点,其联系范围越大、涵盖的公众成员越多、公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越高,社会舆论影响力就越大,就越有利于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美智库通过大众传媒推动政策议题设置的逻辑是:智库借助大众传媒推动社会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唤起公众对某一问题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影响、引导并形成公众舆论,最终进入决策者视野形成政策议题。

一、作用机理:智库与媒体充分互动

大众传媒视角下美智库对人工智能政策议题设置的影响

“议题设置”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社会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最早见于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众对社会事务重要性的认知与媒体的报道之间存在高度对应关系,即媒体作为“大事”反复报道的问题,也会被公众定义为“大事”;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高,公众对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从而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实现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和引导。

美国智库是“议题设置理论”积极的实践者,擅长利用新闻传媒的力量影响社会舆论、发挥自身影响力。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所的专家认为,“智库的研究成果一旦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就会引起全社会和决策者的注意,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加拿大知名智库学者唐纳德·阿尔贝森对此具有相同的看法,认为相较于出席国会听证会或者出版研究报告,在福克斯、CNN发表电视评论或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能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智库与媒体的互动交流是各取所需、合作共赢的过程。从媒体的角度来看,美国大众传媒核心特点是私有化、商业化,若想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获取高额利润的能力和竞争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媒体必须为受众提供权威、可靠、快捷的信息,以保持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数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客户。此外,媒体不具备对重大事件或政策进行深度解读、独立分析的能力,在向公众进行新闻报道和评论时,需要借助智库的政策主张和思想观点,对智库的成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从智库的角度来看,作为专业的咨询研究机构,智库汇集了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精英翘楚,对于社会问题、公众政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判断,所倡导的观点很容易获得大众信任,在政策研究以及思想传播方面拥有重要地位,能够保证舆论传播的信誉度和科学性。在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的智库无疑会充分与媒体合作交流,借助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影响公众舆论,从而将自身关注的问题摆到显眼的位置。

二、互动形式:多种媒体渠道高度结合

大众传媒视角下美智库对人工智能政策议题设置的影响

智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的,二者的互动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

(一)纸质媒体

纸质媒体,顾名思义,是指以纸张为载体传播信息的媒体,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产生的舆论影响力可以跨越时空,把舆论无限延续下去。美国智库的纸质媒体主要包括著作、报告、刊物等。其中,著作主要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着眼于长期的、宏观的影响力。例如,2018年4月,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保罗·夏尔出版《无人军队:自主武器与未来战争》一书,系统研究了自主武器应用对作战样式、作战规则、战争伦理、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等的新挑战,被比尔·盖茨奉为2018年度最受欢迎的五本书之一,在亚马逊军事类书籍的销量中名列榜首,并荣获2019年度美国“威廉·科尔比奖”,影响力可见一斑。报告是智库传播思想、观点最常见的载体,相较于著作,报告的生产时间较短,篇幅也不长,可以就当前某一专门问题进行郑重讨论、形成报告并及时推出,还可借助媒体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 。智库也出版自己的期刊或杂志,例如,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外交》、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评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外交政策》等,都是智库定期出版、宣传思想的重要刊物,这些老牌智库创办的刊物大都经过历史积淀、颇为显赫,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除借助自身纸质媒体传播成果外,美国智库还会在主流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简报、评论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各大报刊上,均有知名智库专家开设的政策解读专栏。社会公众通过这些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可更深入了解智库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政策倾向等,智库的舆论影响获得更大范围的扩散。

(二)电子媒体

电子媒体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电子手段来传播信息的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电台等。智库学者们借助电子媒体,面向社会公众分析当前政治局势,解读国内、国际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客观上起到了影响舆论、引导舆论方向的作用。各大智库积极鼓励自己的学者接受广播电台、电视媒体的采访,有些智库还将研究员的媒体曝光率作为重要的评价参考指标。

(三)网络媒体

近些年来,网络媒体因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优势,成为美国智库传播战略思想的重要一环。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智库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用于全方位展示自身影响力。在网站上,大众既可以下载阅读智库的政策报告、成果简报,也可以收听、收看智库举办的会议,以及专家学者在各大媒体上接受访问的音频或视频,获取智库最新的动态信息。此外,随着移动智能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工具。为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智库也开始利用脸书、推特、YouTube等新型社交媒体渠道传播思想。例如,布鲁金斯学开通了脸书、推特、播客、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还发行了能够在苹果IOS、黑莓OS、安卓和塞班四大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

19世纪的报纸、杂志,20世纪的广播、电视等,以及21世界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及多种传播技术的组合,重新定义了大众传媒,为智库销售想法提供了全新渠道和思路,增强了其在政策过程中议程设置的作用。

三、典型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

大众传媒视角下美智库对人工智能政策议题设置的影响

与外交政策、医疗保健等领域一样,公众舆论能够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战略议题设置。近些年,美国智库纷纷设立人工智能专项研究项目,并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广泛传播其研究成果,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而促进人工智能战略议题设置,新美国安全中心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新美国安全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当今美国人工智能政策研究的“风向标”之一。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研究”项目组发布的《2019年全球智库报告》中,位列全球“最佳人工智能智库”名单第六位,是影响美国人工智能政策决策的重要力量。该智库在影响公共政策方面同样表现优异(如表1所示),能够充分借助互联网、媒体、社交网络等传播形式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媒视角下美智库对人工智能政策议题设置的影响

(一)设置人工智能专项产出研究成果

2017年7月,新美国安全中心启动“人工智能和全球安全”项目,旨在分析人工智能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专业分析及应对未来变化的建议。自成立至今,该工作组共发布《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竞争》《战场奇点:人工智能、军事变革与中国未来军事力量》《人工智能:每个决策者需要知道的》《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理解中国的人工智能战略》《美国人工智能世纪:蓝图行动》等深度研究报告7篇,均在网站公开发布,公众可免费获取。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研究内容专一精深、注重细节且侧重点明确,具有自己的研究主线,沿着既定方向做深做实,不会被热点左右和干扰。例如,艾尔莎·卡尼亚专注于中国军事创新和新兴技术发展的研究,其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即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军事创新,之后一直在该领域开展研究、深度耕耘,先后发布《战争奇点:人工智能、军事变革与中国未来军事力量》《中国军事创新中的“人工智能武器”》等主题鲜明的研究报告,对美国军方、联邦政府和社会舆论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艾尔莎还多次受邀到众议院特别情报委员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等作证,分析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现状并提供对策建议,引起国内和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其对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的观点较为激进,是“中国军事威胁论”舆论氛围潜在的幕后推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政府和军方制定政策和措施应对中国国力和军力的崛起。

“人工智能和全球安全”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得到了美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许多已被采纳。例如,2019年12月发布的《美国人工智能世纪:行动蓝图》报告,建议完善半导体生产设备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限制半导体生产设备向中国扩散 。2020年4月,美国宣布最新出口管制措施,最剧烈的部分便是限制美国设备供应商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供货。报告建议与美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措施基本吻合,表明该中心的政策建议合理、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在美国政府人工智能政策决策和战略制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前国防副部长罗伯特·沃克评价《美国人工智能世纪:蓝图行动》时所言,“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报告通常只有几十页,没有浮华赘余的文字,但却是能真正帮助美国赢得人工智能技术竞赛的行动蓝图”。

(二)利用全媒体渠道扩大舆论影响

智库的舆论影响力并非仅仅是出版多少专著或产出多少报告,还在于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既要在主流媒体上经常有自己的新闻与声音,又要充分利用官方网站、推特、脸书等全媒体渠道,构筑全方位、立体式传播平台以扩大舆论影响。

新美国安全中心是《纽约日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全国广播公司(NBC)、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等媒体常规的信息来源 ,其最新学术观点、研究成果和政策主张会第一时间刊登在这些主流媒体上,且许多专家都是这些媒体的专栏作家,可有效地增加自身曝光率以塑造公众舆论和政策议程。例如,保罗·夏尔常在《时代》《政治》《国家利益》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评论,如《避免人工智能军备竞赛》《美国尚未做好迎接人工智能的准备》等;艾尔莎·卡尼亚的文章和评论广泛发布于《外交事务》《外交政策》《防务1号》《战略家》等杂志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包括《大国必须就人工智能展开对话》等,其观点也常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援引;蒂姆·黄被《福布斯》杂志称为“互联网上最忙的人”,作品常刊发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和《华尔街日报》上。

人工智能和国家安全项目组成员还积极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例如,罗伯特·沃克就是媒体积极报道的对象,有人这样形容沃克:“在国家和国防领域,没有人比沃克更积极地倡导人工智能”。一个有过政府机构工作经历的人,往往较之高学历研究人员对政策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力。作为美国前国防部长和“第三次抵消战略”发起人,罗伯特·沃克对政府政策和行为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已不在官位,比较容易采访,成为媒体获取权威性信息的重要途径。再如,保罗·夏尔、米歇尔·弗卢努瓦等颇具影响力的研究专家,也频繁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新闻、英国广播公司等国内和国际媒体上,积极向公众推销智库观念、传递智库思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除传统媒体外,新美国安全中心还借助互联网建立起庞大的自媒体网络,形成以官方网站为核心、辐射状、多维度的网络传播平台。一方面,新美国安全中心开发了令人赞叹的官方网站,向访问者免费提供详尽的基础资料、背景材料及研究成果等,还设置专栏系统地介绍专家成员在媒体露面、国会作证、发表报告等情况;另一方面,新美国安全中心建设和打造了推特、脸书、播客、YouTube、SoundCloud、Flichr等新兴自媒体传播渠道,且与官网具有很好的沟通机制,在官网上有相应自媒体的图标,可一键链接和转发,实现对自身研究成果的二次推广。

权威的研究成果是新美国安全中心引导社会舆论、影响议题设置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新美国安全中心依靠专业的研究团队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功能进行传播和扩散,有效地实现了自下而上的大众驱动型政策议题设置,大幅提升了其在人工智能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

《浅析美智库对人工智能防务问题的研究项目》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国防科技要闻”(ID:CDSTIC)

来源 | 综合网站

图片 | 互联网

作者 | 蔡文蓉 赵超阳

注:原文来源网络,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制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