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大史記名人篇之民族英雄文天祥金鰲山拜御座

章安的金鰲山,自從南宋初年來高宗趙構逃難途中做過駐蹕十七天的行在後,就成了名勝之地,歷代每逢變革和危急存亡之秋,常有志土仁人到此憑弔,以激勵鬥志,感慨抒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拜退御座。

台州大史記名人篇之民族英雄文天祥金鰲山拜御座

台州大史記名人篇之民族英雄文天祥金鰲山拜御座

南宋德佑二年(1276),元兵大舉南下,連破潭州及湖南諸郡,宋朝廷派益王趙是判福州,廣王趙員判泉州,意欲調整南方力量,以利前後方聯合抗元。但是形勢急變,元軍前鋒很快直逼臨安,元丞相伯顏至皋亭山。宋遣右丞相文天祥入元營談判,伯顏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文天祥慷慨陳詞,與伯顏力爭,觸犯伯顏,被扣留於元營。

文天祥(1236—1282),字腰善,一字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狀元,歷任刑部郎官、瑞州、贛州等州知州。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聞元兵南下,在贛州組織義軍,並率眾保衛臨安,次年被任命為右遠相。與伯顴談判被扣留後,文天祥在鎮江乘敵軍防備鬆懈時脫險,歷經真州、揚州,皆為守將所拒,於是晝夜步行至高郵,歷盡艱難,輾轉到通州(今南通),改乘張世傑派來的一條海船,與台州姜船三艘同行,出黃海轉航西南,意欲先入台州,再由陸路南行,尋找廣、益二王。文天祥的隨員杜滸,字貴卿,號梅壑,台州黃岩人。臨安危急,杜滸糾合台州子弟四千人前往救授,得文天祥賞識,後又隨文天祥入元營。文天祥被扣留以後,其他隨員大多走散,而杜滸一直追隨身邊,並與文天祥一起脫逃,一路歷險,都得杜滸之力,文天祥譽之為“真異姓兄弟也”文天祥所乘海船進入浙東沿海後,得知明州(今寧波)陷落,因不知台州消息,前途未卜,在船上寫下《入浙東》詩云:“金鰲山在臺州界,高宗皇帝曾艤舟於此,寺藏御書。四明既陷,不知天台存亡,憂心如搗,見於此詩。厄運一百日,危機九十遭。孤蹤落虎口,薄命付鴻毛。漠漠長淮路,茫茫巨海濤。驚魂猶未定,消息問金整。”海上行舟,風波不定,浙東洋麵島礁星羅棋佈,旅途之艱險可想而知,故文天樣又作《夜潮》詩:雨惡風獰夜色濃,潮頭如屋打孤篷。漂零行路丹心苦,夢裡一聲何處鴻。

不久,船過貓頭洋,進入台州境內。一進吞口,發現有十多艘敵船在後面追來,文天祥急忙命船工乘著夜色避入仙岩港(今三門縣健跳港)。次日早晨,文天祥遙望仙岩,恍如雁蕩雙峰,又作詩一首:鯨波萬里送歸舟,候忽驚心欲白頭。何處儲衣操劍戟,同時黃帽理兜籤。人間風雨真成夢,夜半江山總是愁。雁蕩雙峰片雲隔,明朝躡原作清遊。文天祥舍舟登岸,駐足花橋城門張和孫綠漪堂。張和孫號哲齋,為宋初名將張永德後裔,是當時台州有影響的實力人物。文天祥化名劉誅,與張和孫、杜滸、呂武、胡文可等在綠遊堂計議抗元復宋大業。議定張和孫聚集海上豪傑,由海道收復明州;杜滸則去黃岩、天台一帶組建義軍;而文天祥則號召溫、臺各州義軍,收復兩浙失地。文天祥還為張和孫寫了《綠漪堂》詩:義方堂上看,窗戶翠玲豌。硯裡雲壇月,席間洪水風。清聲隨地到,直節與天通。庭玉森如筍,千宵雨露功。

文天樣欲取道章安赴溫州,張和孫召集壯勇,聚船護送,於四月初從仙岩港出發至理浦,繞漁西過桃渚人海門,至章安停泊。文天祥在章安登金鰲山,於善濟院留宿,拜謁了院內的高宗御座。文天樣回顧數月來出生入死,歷盡艱辛,至今始得脫離險境,面對高宗御座,更堅定了他誓死報國的決心。離開章安後,至黃岩棄舟陸行,並作《過黃岩》詩,寄與張和孫:魏唯變張祿,越蠢改陶朱。誰料文山氏,姓劉名是誅。詩中告訴張和孫自己就是文天樣,“劉誅”只是化名。四月初八,文天祥到達溫州。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進軍贛南,恢復州縣多處,後在興國遭元軍突擊,退守廣東。次年底,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過零丁洋,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志。在大都囚禁三年,誓死不屈,寫《指南錄》,作《正氣歌》,大義凜然,名垂青史,於大都柴市口從容就義,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台州各地在文天祥義檄的感召下,紛紛組織義兵,與元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留存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