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si工資,正在拖垮你

最近各大平臺都在討論,房價瘋狂上漲,30歲以下的年輕人究竟還有什麼機會?看到這樣的話題,我也會很焦慮,資本寒冬,工資漲幅小,物價和房價卻瘋了一樣往上飛,完全不顧及我們的感受。


焦慮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在資源聚集的北上廣深,總有一批既得利益者。他們有部分因為生對了年代,正好在談婚論嫁的時候咬牙買了房;但必然有那麼一批人,他們在本身職業之外,不斷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有整合資源的能力。
工資只是它們的生活費而已,聰明並且那麼拼命的他們,理應擁有更多的機會。
今天這篇文章想告訴你,無論你是否拿著死工資,都有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
在北京,和國有銀行的一朋友吃飯,他和我年齡差不多,畢業後一直在銀行,規規矩矩,也算是做到了中層,年薪稅後30萬人民幣,買了四環的小房子,謹慎的花錢過日子。
他說他很焦慮。他說北京機會很多,好些朋友做了公司,前幾年邀請他入夥一起幹,但是他覺得好不容易有這麼一份穩定的收入,不敢放棄。
他看過當年覺得不如他的人現在賺了好多錢,也看到那些所謂的精英們,一直苦逼的掙扎在融B輪的路上。
他覺得在北京這座有最活躍的創意,最多的資本,最密集人才的土地,但自己好像是這座城市的局外人,旁觀者。這座城市的熱鬧,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而他這份薪水,越來越覺得雞肋,
吃不飽餓不死,就像每天的生活一樣沒勁。

你的si工資,正在拖垮你


看似奇怪,但細想又合情合理。工資收入,這個大多數人傳統的收入模式,在這一輪互聯網經濟的浪潮中,正在變得越來越尷尬。
以前要穩定,現在要可能性
因為傳統工資的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當今的新商業,尤其是互聯網商業。
工資的增長模式是線性的,而互聯網商業的增長模式是指數的。
工資收入模式的前提是,一個人是相對靜態和穩定的,工資收入的增長是隨著這個人專業度和經驗豐富成正比的,是隨著時間的線性增長關係。所以工資存在合理性的一般前提是,這個公司是穩定的架構。
你現在做一個公司,很少會做個公司十年規劃,做個三年規劃就不錯了。因為現代商業一方面公司壽命越來越短,我先聲明,這不一定是壞事。另一方面,一家公司的迭代速度非常快。
互聯網最大的作用,在於產生了人與人更低成本的鏈接,更高溝通的效率,更高頻的合作交易。
一句話總結,就是

增大了個體的鏈接力和影響力,和未來不可預測的想象空間。是有可能呈現爆炸式指數增長的。
所以工資模式其實是並不太適合互聯網商業,以為太慢了,太沒有想象力了,股權模式其實更適合。
而另一方面,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於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
一線城市,你會發現,如果你僅僅靠工資收入,一般都是買不起房子,因為工資的漲幅一般跟不上房價漲幅;

所以我身邊好多人都有30歲危機,工作了五六年,收入好像增長了,但是和房價,物價和自己不斷增長的物質精神消費慾望比起來,反而覺得更不滿足了。

你的si工資,正在拖垮你

而幸福的人,更多是前幾年擁抱了資產泡沫的人,因為M2的指數來看,資產的增長一般都會超過工資的增長幅度。
不像美國,這十年的物價指數基本沒怎麼漲,房價也沒有升太多。所以,十年前的10萬美元年薪,和現在的10萬美元年薪,日子過得差不多。
所以,線性增長的工資,其實開低了你在這個時代可能擁有的更好加錢。

承認吧,你的工資收入走不向財務自由

另外,我注意到,在有些行業,工資收入,不僅有雞肋,甚至可能是陷阱。
因為高收入,有兩個特點,第一是高風險。第二是稀缺性。

工資收入所對應的應該是低風險,因為工資意味著旱澇保收,但現實是,現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因為不敢冒險,反而職場風險指數越來越高。
因為當身邊都是翻起的海浪,一艘平靜的船,說這艘船穩定,就是個笑話;你能做的,就是不斷調整船的姿勢,和海浪同頻共振,所謂動態平衡。


如果一個人領的是工資,但是所處的行業,讓你越來越動盪,變得更容易被替代。那這個工資收入,不僅不是保障,而是職場陷阱了。

你的si工資,正在拖垮你


舉個例子,我一好朋友,四線城市,和我年齡也差不多,政府機關領導一把手的秘書,絕對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有不錯仕途,但他說他很焦慮。
他說他和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的朋友聊天的時候,雖然大家都很羨慕他現在貌似人生贏家的日子,但是,他說,


“我有時候會聽不太懂他們講的一些互聯網的東西,我覺得自己的知識結構很閉塞,感覺自己落後這個時代了,有種out的感覺,”

這種感覺,不想就會麻木,想起就會覺得恐怖。”
因為公務員這種看似穩定的飯碗,好像這幾年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了,而且體制內的很多制約,導致他很難開發自己的另一種人生可能。
他說我每次回家,就特別想和我聊天,覺得我能夠帶給他外面的世界的樣子。
所以,互聯網帶給我們這一代人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也有一不留神被淘汰的可能。

你的si工資,正在拖垮你


當人工智能都開始淘汰華爾街的交易員了,未來有哪個人是安全呢?

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挑選一份工作,和規劃自己職場路徑的時候,工資考量的比例,或許越來越不重要。

或許我們應該多想想如何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變得稀缺,變得有話語權。
或許我們應該多想想如何抓入週期越來越短的機遇,抓住一次人生的資產泡沫,哪怕只有一次,完成原始財富的積累。
就像還在體制內的人,要時刻保持離開體制的能力;

就像還在領工資的人,要時刻警惕,你的價值,可能一直被工資低估了。

中產階級確實在崛起,中產階級也同樣焦慮,至少,你不能跟著船一起沉。


我北京兩個商業合作伙伴,一個去年從交通部大院裡出來,做自媒體人了,做的還不錯,一年幾百萬收入;另一個夥伴兩個月前也從體制內出來,跟著一個牛逼的互聯網人做項目,收入還不穩定,但至少比以前開心。
當個人和組織的關係變得不再高度依附,當一個人就可以活成一家公司完成和世界的最短連接;
而工資,作為個人和組織中間的交易載體,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因為——僱傭制會退出舞臺,合夥制會成為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