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Worldometers世界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23日6時28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263萬例。

這場來勢洶洶的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4月17日公佈的數據,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有媒體根據該數據推算出,3月底全國失業人數或已達到2714萬。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這不只是冷冰冰的數據,對於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來說,失業帶來的是生活的鉅變。沒有工作即沒有收入,日常開銷、房貸、房租、孩子……生活中需要錢的地方太多了!

而對於尚未失業的人來說,此刻的職場也並不平靜,降薪、裁員、停薪留職……各種類似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在每一個職場人的身上。

是的,疫情之下,我們所面對的是競爭更激烈的職場環境,找工作變得更難,壓力變得更大……如此,我們更要運用智慧去提高自身的職場競爭力。

而我們所追尋的「職場智慧」,或許就藏在博大精深的太極拳中。

或許有人會問,太極拳真的有那麼神嗎?

對太極鍾情有加的馬雲曾說:“越學習太極越發現,其實我做企業無論是企業內部員工的管理,跟客戶,跟競爭者的關係幾乎完全按照太極的宗旨。”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太極拳不僅僅是一種古老的拳術,它還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拳理、拳術之中充滿了中國式的哲理和東方智慧。不但能運用於企業管理,同樣也是一本職場生存的寶典。

28歲女白領迷上太極拳,她說:“我學的不是拳,是思想”

Freda是一家知名網絡公司的BD經理,儘管平日經常加班到很晚,但每個週日她都拿出半天的時間去學習太極拳,28歲的她是為數不多的年輕女學員之一。

三年前,因為經常失眠,她在醫生的推薦下開始學習太極拳,文科畢業的她,被老師講解拳理和動作要領時順口說出的很多口訣所吸引:

“野馬分鬃、白鶴亮翅”這些生動的比喻讓她感覺到趣味;“人剛我柔 人揹我順”又讓她體會到拳術之外的處世之道。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意外的是,她稍一留心,發現太極拳中能夠給人啟迪的拳諺、口訣俯拾即是,這些學習太極拳的要領,不僅可以運用到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之中,更可以拿來在職場上發揮。

公司的小姐妹看到她手裡有時拿著本太極拳的書,說她學拳著了迷。她說:姐學的不是拳,姐學的是思想。

松靜自然,應對職場壓力

“松靜自然”是練太極拳的第一要求。練拳的時候要求全身放鬆,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胯落腰、展指舒掌,身體的各個部位、各個關節都要放鬆。更重要的是,“松靜自然”還要做到精神心理的放鬆,也就是心靜,放下一切思慮,心無雜念,專心練拳。

Freda說:

“對於我們這些在職場打拼的年輕人來說,‘松靜自然’太重要了。我們整天在工作、生活的重重壓力之下,神經繃得緊緊的。手機上設置五個起床鬧鐘、追公交、擠地鐵、趕電梯……太極拳老師告訴我腦子裡要常常想到一個“松”字。

越急越緊的時候,越要讓自己鬆下來。

這招真的很管用,三年前公司就我一個人做公關業務,還要參與一套圖書的編寫,有時候真有要瘋掉的感覺。

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放下一切工作,躲開辦公室的環境,跑到洗手間,坐在馬桶上,閉上眼睛,清空腦子裡的一切,全身心地放鬆五分鐘。之後狀態就調整得好多了。”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當然,“松靜自然”還要“松而不懈”。打太極拳時如果完全“懈怠”了,動作沒有了法度,那就成了甩手掄臂拳。

同理,放鬆是在職場焦慮、緊張、惶恐的情況下心理調節的一個方向,為的是更有效率的工作。

四兩撥千斤,微妙在順勢而為

Freda在學習太極拳之前,對太極拳的瞭解僅限於一句話:四兩撥千斤。

她曾經想這只不過是個比喻,四兩怎麼可能撥動千斤呀,這根本不符合物理課上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嘛。

成為太極拳的學員以後她才知道,原來“四兩撥千斤”說的是順勢而為、借力打力,把對方的千斤力借過來為已所用。而這“四兩”就是用來改變力的方向。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Freda升職做了BD經理和網站主編,還有了幾個下屬。下屬們的工作熱情很高,但是沒有經驗,她總覺得還不如自己幹,於是就自己披掛上陣。結果變成了下屬空有一股幹勁沒事幹,她則累得半死。

後來她想,“這幾個下屬合起來的力量足有‘千斤’,而我一個人再能幹也沒有他們勁大力足。我也來個‘四兩撥千斤’嘛!”

她抑制住自己親力親為的衝動,只要沒有方向性的錯誤就放手讓下屬去做,有方向性錯誤她就點撥一下,仍然讓下屬去做。

她說:“其實我就是從一個普通員工升職到經理之後,自己的位置沒有轉換過來。後來我知道了,當了經理要讓下屬把千斤力用出來,自己在關鍵的時候用四兩力點撥一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做好管理工作。”

從拳中悟道理,從道理中體會拳

很多人並不會練太極拳,但對於“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這樣的太極拳諺並不陌生,那麼,是不是讀一兩本太極拳的書,背幾句太極拳的諺語、口訣,也可以提高職場生存能力呢?

當初Freda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但她很快發現,憑著自己的大學文科水平,確實可以從拳理拳諺中分析出一些道理,不過那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

就拿“以柔克剛”來說,不會太極拳的時候,以為所謂“柔”就是以軟對硬,你急我不急,讓人碰“軟釘子”。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而學了太極拳以後,她才知道原來太極拳的主要運動方式是“劃圓圈”,一直做弧線運動。

所謂“以柔克剛”的“剛”是直線擊來,“柔”則是用弧線把來力引開化掉。

如果“剛”被“柔”牽引了,那麼當“柔”沿著圓的切線方向發力時,就會藉著“剛”自身的力量把“剛”狠狠地摔出去。

這才是真正的“以柔克剛”,如果不學習太極拳就很難體悟到其中的微妙。這或許正是太極拳能吸引很多商界大佬一展拳腳的原因。

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1、內外三合

拳理:內外三合,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為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練拳要義:練太極拳外為導引,內為本質。做到內外相合,身體就成為一個協調有序的整體。合得越好,拳術的水平越高。

職場智慧:工作的團隊就好像一個人的身體,團隊合作得好,首先要做到內和,想法一致、目標一致,內不合外必不合。

處於不同崗位的員工又如同身體的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必須協調配合,這就是“外合”。

2、循理求精

拳理:近代太極拳研究名家徐震《太極拳發微》中的名句:寧循理以求精,毋越理而爭勝。

練拳要義:習練太極拳一定要遵循拳理,求精進而不求一時勝負,更不可為爭勝而違反拳理。

職場智慧:在職場上遇到競爭或矛盾時,不能逞氣血之勇。任何事情都有公義和道理,遵循原則可能會暫時處於劣勢,但從長遠看必會取勝。不能以不道德的做法爭得眼前的勝負。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而要提升自己的水平,有最終取勝的把握。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3、捨己從人

拳理:太極拳技擊中的一項重要原則:順應對手的來勢,伺機借用對手的力量將其擊敗。

練拳要義:當對手攻擊時,順著對方的來力,加上弧線和螺旋運動(太極拳稱為“纏絲勁”),讓對方的力量聽從引導。通俗的說就是:你的勁加上我的勁通過“纏絲勁”都由我使用,這就是太極拳的“舍已從人”。

職場智慧:職場上不像拳術中有那麼多與假想敵的對抗,更多的是同事間的合作。作為普通員工,不要自我意識當頭,而要能服從團隊的集體意志。作為管理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下屬,更不要替代下屬親力親為,而要讓每一個人都儘量發力,在你的引導下將大家的力量聚集成強大的合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這就是職場的“舍已從人”。

4、虛領頂勁

拳理:練太極拳的重要技術要領。虛領頂勁是對頭部姿勢的要求。

練拳要義:虛領頂勁要求練太極拳時頭向上頂,但頸部肌肉不要僵直,頭部動作應與身體位置和方向的轉換協調一致。

職場智慧:“頭容正直,神貫於頂”這是對“頂勁”的解釋,在職場上為人處事要做到站得端行得正,有原則性。而“虛領”是說要自然而然,不是刻意為之。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不裝B”。

5、氣沉丹田

拳理:練太極拳的重要技術要領。氣沉丹田是穩固身體、內力外發的關鍵。

練拳要義:氣沉丹田要求丹田氣足,內氣鼓盪,能達到內壯的目的,只有內壯才能下盤穩固,力源豐富,勁力渾圓,用之不盡。

職場智慧:氣沉丹田看似與職場難扯上關係,實則不然。現在浮躁之氣充斥於職場,忙忙碌碌,急功近利。氣沉丹田要求的就是穩重,能做到“氣沉丹田”才能達到“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境界,遇到什麼事也不會自亂陣腳。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的這句話,送個此刻的每一個職場人,再合適不過了。

而我們之所以推薦職場人習練太極,也正是因為,太極能幫我們「修心」。

疫情肆虐失業超2000萬: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

“疫情還未過去,我們不能先被生活壓倒了,活下去才是眼前最重要的。

如果你現在還能像疫情發生之前一樣,做著相同的工作拿著相同的薪水,你是幸運的,請珍惜你的工作;

如果你在此次疫情中受到影響,被降薪了,能堅持下去最好堅持下去,因為企業支撐到現在也很難。

如果不幸受疫情的影響,被裁員了,你要做好被企業挑選的準備,下調你對工作的期望值,畢竟先找到一份工作,活下去更重要。”

希望太極能伴隨你,跨過疫情這道鴻溝,希望疫情過後,我們都能變成更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