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新市:“思張堂”以及張葆常牧師

新市基督教歷史可謂是星耀夜空,明月當照。這個星耀,應該是新市方圓幾十裡的周邊同類村鎮,無一能超越它具備的這項文化成就。這個明月,則是新市走出了基督教界偉人級的名人兩位,成為了國家的神學大師。本篇則想敘述新市舊時代的教堂——“思張堂”及新市基督教歷史上重要人物張葆常牧師。張葆常牧師是一位新市古鎮歷史上不尋常的人物,由於本人手中資料有限,關於“思張堂”與張葆常牧師的內容可鑑史料少之又少,這一物一人,卻是構成新市基督教歷史的重要礎石,所以這段歷史,作為研究新市歷史文化的人來說,也是無法繞開的一項重要課題內容。


張葆常牧師不是本地人,他到新市來,是受基督教總部組織的統一遣派而來到新市,擔任新市耶穌教堂牧師,開展一系列的傳教活動。我縣已故文史愛好者蔡劍飛先生所撰的《德清宗教小史》中,有一段話提到了張葆常先生的生平簡史: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中華基督教總會杭州教區在新市鎮東柵明月橋設立講堂。九年(公元1870年),分別成立分堂,次年(公元1871年)正式成立新市堂會。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張葆常牧師(紹興人)到新市教堂主持教務,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自立堂會。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春,教會創辦私立之江小學,校長張葆常兼,校址在教堂旁。到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左右,張牧師亡故。


這段文字中,“中華基督教總會杭州教區”可能有誤,據上海閘北堂秦小林牧師證實,1866年,應該是長老會寧紹分會、杭州區會,中華基督教總會是1927年成立的。這裡說了張葆常先生是紹興人,他是十九世紀末來到新市,受上級派遣指令而來到新市接任杭州天水教堂屬下的新市堂會牧師一職。所謂堂會,是基督教長老會組織的體系名稱,它的上一級稱之為區會,下面的耶穌堂,稱之為堂會;下一級的分堂,稱之為公會。這裡值得關注的是,“清同治三十二年自立堂會”,這應該是指張葆常先生響應俞國楨牧師提出的基督教“三自”獨立教會的精神,自立堂會,不再受美長老會的直接領導,完全脫離國外的宗教勢力。


說到新市基督教往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7年,這是比張葆常牧師來新市時期,更早於四十多年前的新市,就已經開始有了基督教火種了,它經歷了幾代牧師的努力,耶穌教與天主教都在不同程度上與時發展。這其中包括了中國著名基督教愛國領袖俞國楨牧師的苦心經營,而讓新市成為浙北基督教文化的發展搖籃,前輩奮勇點燃聖火,照亮了基督教民族化發展的道路。


據二十世紀初著名教會史學家湖州籍學者的王治心先生所著的《中國基督教史綱》(一九四0年出版)一書中,談及到新市早期從事基督教推廣教會活動的情況:


在浙江方面有應斯理教士於一八**年(應為一八六四年)到寧波,漸漸推廣到紹興與杭州,而以杭州為浙江區的中心,應氏卜居杭州的大井巷。繼續來杭的西教士,有郝理美,吳思敦,貝恩德,司徒爾,以及藍周葛女士,創辦女學醫院及推廣德清新市、衢州等教區,華教士如陳達三、桑堅棠、劉德森、周茂公先後按立為牧師。


由上可見,新市的基督教教會已經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長老會率先發動創辦。後來由俞國楨牧師接任,由於資料的缺失,從十九世紀開始到二十世紀初的歷代教堂牧師都未詳盡載錄,深為遺憾。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張葆常牧師的到來,才使得基督教文化在新市民眾中間開始形成重大影響。這一影響,主要還是在於張葆常牧師不僅能優秀傳教,擴大組織結構,更重要的是他給新市引入了教育模式,使全民獲得教育機會的普惠性贏得了可能,不分貧窮,教育機會均等。如此重大的貢獻,讓這位牧師的名字在新市歷史文化上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席位。

就是這位基督教牧師,在二十世紀初,為新市百姓引進了一座純西化教育模式的學校——之江小學堂。曾經在這座學校裡就學過的高裕存先生所撰的回憶文章中提及,當年“新市私立之江小學堂”佔地六畝,學校除了宣傳基督教思想任務外,主要是抓教育質量,全面西化地引入國外新知識、新理念、新科學,重視對孩子進行全面的知識培育和素質提升,如語文、數學、外語,還有科學和衛生、體育等方面知識。良好的教育環境與教學相長的自由空氣,對新市社會影響極大,一反本地傳統“純國學教育”模式,受到本地鄉紳及有識之士的一致稱頌。所以招生入學學生數量巨大,學校一再擴建禮堂、寢室、食堂,吸收大量住校生,在校學生200餘名,教職員9人。抗戰期間,該校受到影響而停辦,抗戰結束後便又恢復辦學。直到解放後,幾經改換拆並,最後併入新市第一完全小學。


這座“新市私立之江小學堂”辦學歷時達四十多年,苦心經營,追求高質量,在一個小鎮上培養了一大批有識之士和國家建設人才,開創了古鎮新教育之風。身為校長的張葆常牧師,是一位知識淵博又辦事開明的學者型領導,他努力培養每一位學生成為知識型、思想型、健康型的有用之人,讓學生積極投身於社會,把外面更多的知識和科學成果引入進來,讓大家充分享受法治與現代文明生活。上世紀上葉,從新市走出為國家創造財富的很多知識型人才,都來自這所學校的培養。

張葆常牧師對新市歷史文化的貢獻功勳卓著,既在傳教事業上堅持走愛國主義道路,積極呼應“中國耶穌教自立會”首屆主席俞國楨牧師的“三自”傳教思想,主張“自立、自養、自傳”,絕不受西教會管轄。在這基礎上,張牧師想方設法籌集經費,在明月橋附近建造教堂,自立堂會,下設韶村、鍾管、白彪三個分堂。又在普及教育平民化的推進上,敢於積極探索新路子,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為新市的後續發展鋪展道路,厚德載物,功不可沒,這是一位需要後輩們深刻記住的一位不尋常的賢士。


由於張葆常牧師的出色貢獻,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張葆常後代將原張葆常牧師親手所建的教堂進行改建,命名教堂為“思張堂”,寓意深刻。讓教堂成為一種紀念名人先賢的形式,讓人們永遠記住這位基督教牧師的名字,後輩們沐恩浩蕩,深感前人的蔭翳之德。這座“思張堂”經歷了四十年的風雨,在上世紀的1963年被全部拆除,其中原因也為眾所皆知。時隔半個多世紀的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思張堂”蹤影了,但老一輩的口口相傳中,依然能經常聽到這位不尋常的先賢——張葆常牧師的名字。他的巨大貢獻天地永存,人們充滿敬重與懷念,他的名字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浙北新市:“思張堂”以及張葆常牧師

浙北新市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