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华侨洪桂林爱国爱乡的小故事

欢迎关注【英都乡讯】微信公众号:ydxx2013。


华侨精神 光耀英都(之四)

作者:榕光

洪桂林(1935——2011),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山仔人。他受过小学教育,1948年14岁时随姑父李昭天(南安眉山乡人)南渡印尼,先在姑父经营五金生意的店中当伙计(店员),学习了一些日用五金制品的商品知识,成年后自己开办一个小小的五金作坊(相当于现在称为“小微企业”之类的小厂)。

英都华侨洪桂林爱国爱乡的小故事

洪桂林

洪桂林1948年出国时目睹家乡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统治下,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因此到印尼以后能够吃苦耐劳。他创办的五金厂虽然资本浅薄,却也稳扎稳打,日渐长进。正待要发展之际,又遇上世纪60年代印尼政府反华排华,只能求保平安。待到进入1980年代,才逐步好转。此时祖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1981年,阔别故乡33年的洪桂林首次回乡省亲,他看到中国共产党政治清明,政策开放,家乡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非常欣喜。又听说许多华侨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深受鼓舞。他说,“我自恨无‘趁大钱’,无法为国为家乡多作贡献,但我也要尽一份心力”。

洪桂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1981年他首次回乡开始,几乎年年回乡,因此他能够及时了解家乡正在建设什么,需要哪些帮助。他以一个普通华侨身份,却在故乡英都的教育、医疗、交通、宗教信仰等多项事业中做出了很多贡献,受海外英都籍人士交口称赞。1983年捐建良山小学教室4间,1985年与华侨洪新火合捐英都中心小学教室1间,1988年捐款港币3万元参建南安三中“印华楼”,捐资人民币11万元参与重建闽南古刹云从古室。进入1990年代,他先后捐建英都镇英仑公路3万元,英都医院重建门诊综合大楼“印华楼”3万元,良山小学10万元,还捐资7万元参与重建本村当境民俗神庙“山仔进兴馆”,那是他1948年出国前夕曾经去许愿祈求庇佑的神庙。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独资人民币3万元,重建“垵后巷祀公宫”,这座宫奉祀着明代为抵抗倭患而壮烈牺牲的周壮士英灵。

唯有爱国精神不能丢

洪桂林每次回家乡,都要住上一两个礼拜才返回印尼,可见他对生身故乡眷恋感情之深。回乡次数多了,他发现一个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增加了,宗祠、寺庙大都修复或重建了。唯有一处名为“垵后巷”的民俗信仰神庙受冷落,依然是“土间土壁”,简陋不堪。见此情形,他于1998年独资人民币3万元,重建“垵后巷祀公宫”。

原来,洪桂林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女。小时候他多次听母亲说过,垵后巷奉祀的“圣公妈”英灵显赫,民众有疑难问题常常去“垵后巷”,用“听香”的方式求解,非常灵验。洪桂林是有文化的人,他知道这个地名叫“垵后巷”的神庙,名叫“祀公宫”,奉祀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寇牺牲的周壮士。他认为,为抵御外侮侵犯而牺牲的人,应该永远受人景仰,百代奉为尊神。他说:“一切皆可改变,唯有爱国精神不能丢。”他还说:“这里的香火应该传承下去,这里的香火旺就是爱国的精神旺。”洪桂林的这番爱国言论掷地有声!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