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那“一窍”多在哪里?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就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样子。这段文字大部分词句都很容易理解,意在展现黛玉的柔弱病态美,以及她含泪的愁态。唯有“心较比干多一窍”这句,却是什么意思?曹雪芹在用这句话来说明黛玉的什么特征?她除了上述两个特点,还有其他特点吗?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那“一窍”多在哪里?

1林黛玉的病让她更加虚弱一点

传说中的比干,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用“七窍玲珑”四个字来形容比干之心,总给人一种观赏镂空假山石的意境。然而,这多窍之心,却并没有这份意境一样美好。

我们都知道,心脏是有心房和心室的,健康的人,心脏每个空间之间都有间隔隔开。如果心脏里面该隔开的地方,却有孔洞,就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比干心里有七个孔洞,说的正是他得了这类疾病。

黛玉的心脏更加有八个孔之多,较比干还更多了一孔。可见,她的病情教比干更为严重。这也是为何要说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因为西施也有心脏上的疾病,才常常显出“捧心之态”来。

书中说道,黛玉自打吃饭,就已经在吃药了。她这胎里带来的病,也让她看起来发育不足,就是连坐在那里吃饭,都会让她呼吸困难,娇喘微微。等到她十二三岁,就已经被太医断定将会有“劳怯之症”,不仅容易感到疲劳,更加不能过于操劳。

袭人曾对湘云讲:“他(黛玉)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呢。”

黛玉此时已经不能劳碌。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那“一窍”多在哪里?

再比如,黛玉和众人放风筝,她实际上并没有跑跳,不过是站了一会儿,拉了两下风筝线,便已经疲惫不堪。

这些都是她病情加重的现象。即使这样病重,黛玉仍然时常费心,过度思量。正是因为她总过度思量,才使得她得不到静心养病,病情更为严重,最后导致病故。

那么“心较比干多一窍”,难道曹雪芹只是为了让读者知道黛玉的病因吗?若如此,只用西施作比即可,没必要再多添出这些字来。这句话除此之外,更有意在总括黛玉的其他特质。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那“一窍”多在哪里?

2林黛玉的聪慧总能让她多看一步

心有多窍,也有“心眼多”的意思。我们形容比较笨的人,总爱讲:这个人一窍不通。反过来也就是,聪明人之窍则是一点即通,甚至不点即通。传说中的比干,就是因为有颗七窍玲珑心而被公认为聪慧之人。黛玉比他更加多出一窍来,说明她也较比干更加聪明、通透。

第二十二回,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宝玉自认了悟,不再问姐妹兄弟之情,发誓要做一个来去无牵挂之人。宝钗后悔,都是自己说得那些戏文,才让宝玉了悟,顿时要把宝玉写的东西撕碎。唯有黛玉积极出面解决,用这么一个问题便让宝玉收了心思。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才智,这样一语戳中关键点的洞察力,不得不让人承认黛玉的聪慧。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把袭人的工资提到了姨娘的水平,众人接连来给袭人道喜。可是当黛玉和湘云来到怡红院,隔着窗子看见的,却是宝钗正坐在宝玉身边做绣活。看得两人都笑起来,尤其黛玉,大有要取笑一番的意思。

(史湘云)知道林黛玉不让人,怕他言语之中取笑,便忙拉过他来道:“走罢。我想起袭人来,他说午间要到池子里去洗衣裳,想必去了,咱们那里找他去。”林黛玉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只得随他走了。

黛玉听完湘云的话,马上就明白过来:一来,湘云是为了宝钗,一定要拉她走;二来,宝钗之所以在宝玉身边,是袭人故意留给了他们独处的机会(这种故意为之,在那个时代并不被人所接受,所以黛玉才对此冷笑不屑)。若是其他人听见湘云这话,很容易想到第一点,却很会去想第二点。黛玉却马上想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可见其心思真是四通八达。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那“一窍”多在哪里?

比如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前脚还在和宝玉因为共读西厢记,而感到内心雀跃;后脚听见牡丹亭戏文,就被马上点醒。她只是听了几句牡丹亭的戏文,就能够马上意识到:她的自由恋情极大可能不会有结果。她也由此想到,若真要有个什么结果,只有一条路可行:即,把爱情和婚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唯有驱动宝玉去替他俩争取结婚,她才能够走通这条路。若是稍微“钝”一点,哪怕只是比黛玉钝一点点,都不会觉得这份自由恋情还能有一条艰难的出路。

因为她聪明非常,所以看事情也更加通透。可是越是把事情看得透彻,她也越能够看到自己的命运结局。看得越透彻,就难免越感到悲凉,从而形成抑郁的生活状态。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那“一窍”多在哪里?

3林黛玉的聪慧总会让她多一步悲观的思考

黛玉固然是聪明的。她的眼界却也因为贾家的教育环境而备受局限,因此她只能把无限的聪明全都用在有限的眼界里。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自身命运的反复思量之中,无法自拔。她总能很自然地洞悉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有专注于推算和叹息自身命运。她在这两方面,几乎把天赐的聪慧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同样的事情上,她也会比旁人更加悲观。

比如,第三十二回,黛玉听见宝玉在人前,毫不避讳地维护自己,便深深地将其看做知己。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若其他人听见宝玉维护自己,恐怕只会又惊又喜,并被这份惊喜缠绵住心绪。然而黛玉却把总比旁人想得更远一步,因此才有之后的悲叹,进而总结出“我薄命”的结论来。若放在别人身上,又有几个人能从别人对自己的好,推演得出自己薄命的结论来呢!

第六十七回,宝钗把薛蟠带回来的土特产分给园中姐妹,尤其因为与黛玉亲厚,又给她足足添了一倍。黛玉收到特产,不喜反悲。

“惟有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心起来了。”

若旁人见到友人给自己带来的家乡特产,若是落泪,也多半是因为思乡的缘故。黛玉却不同,她却能从土特产,想到自己孤独飘零,无人给自己带特产。要知道,此时的林黛玉已经在着手接管贾家内务,为成为宝二奶奶而做着准备。她既不是无依无靠的人,也不是孤独飘零的孤魂,大可不必因此过度感伤。而此时的宝钗也早已退出金玉姻缘,更把黛玉看做亲妹妹,在尽力使她免于孤苦。可是

黛玉却仍有数不完的伤心事,流不完的悲观泪。宝钗就曾这样劝过黛玉:“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黛玉的多思,并非是别人白说句话,她就多心起来的意思。她只是比大多数人想得更多一步,想得更深远一层。这也就是为什么,黛玉会对宝钗说下面这番话。

第四十五回,黛玉对宝钗说道:“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闻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何况于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黛玉洋洋洒洒,和宝钗说了这么一大篇儿话,虽然是在讲底下丫头婆子们嫌她,才不好熬燕窝粥,然而这篇话的真正内核含义却不止于此。黛玉心里很是明白,在贾家,主子们是没有完全遂心的。既然都不遂心,她本可以不去思考自己并非“正经主子”的事。她对待原本没有希望的恋情,都是那样主动出击、孤注一掷,又怎么会白放开治病的机会,只为了让下人少嫌她几句?

根本原因却是在这几个字上: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显然,黛玉之病虽然很严重,却还没到马上要了性命的地步。然而,也没有什么药可以让她好转的。以至于,在她看来,既然自己的病已经药石无灵,只能用原来那些药方拖着罢了。既然原有的药方就能起到“挨日子”的作用,又何必生出什么“新闻”来,白让下人多嫌她。她对宝钗的这番话,根儿上来讲,并不是言下人无情,而是在表达自身对疾病和命运的无奈接受。

遇到同一件事,黛玉总会比大部分人想得更加深远,也总能把最终的思考结果落足在“薄命”这个词上。她总是能够一眼就看到自己生命的尽头,仿佛在生命的迷宫里行走,不论如何走,最终都是死胡同。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那“一窍”多在哪里?

心较比干多一窍,黛玉的病起于心脏,发于相思,又因悲观的生活态度而摧毁了自己的生命。她最后年纪轻轻就病故,很大原因在于她那一眼就能看透命运的聪慧灵窍。

诚如宝玉所说,在黛玉身上,“灰其灵窍”,她才能够和其他人没两样。或许,“灰其灵窍”才是让黛玉挣脱人生悲剧的关键点。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