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釉里红——谜一样的存在

西海撷珍------从收藏上看青海 (续三十一)之嘉靖始亡


嘉靖釉里红——谜一样的存在

三江源国家公园

嘉靖时期(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是明朝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统治前期,嘉靖皇帝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厉行改革,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注1】,出现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但在后期,由于嘉靖的怠政,也有观点认为大明王朝“始亡于嘉靖”。

【注1】:[ 《明史·世宗本纪》:“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嘉靖一朝,始终有边患存在,史称“南倭北虏”。在西部青藏高原,由于嘉靖皇帝的崇道抑佛,断绝了对藏区僧俗高层的封授,使得藏区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与此同时,蒙古部落也逐渐占据青海,在青藏高原,汉、藏、蒙等民族关系,也因为明蒙各自的势力消长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明王朝的政治黑暗,没有了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出现,加上军事实力的大幅衰落,明朝廷对青藏高原的控制已经力不从心了,从这时候起,蒙古部落(西海蒙古)以河湟地区为实际控制线,隔断了中央王朝与广大藏区的联系。(参见疆域图)


嘉靖釉里红——谜一样的存在

明代疆域图1(来源:网络)


嘉靖釉里红——谜一样的存在

明代疆域图2(来源:网络)

上面两张图,看起来很有点意思,在日本人眼里,明代时青海、西藏是一体的,属于“化外之地”,西宁则是大明王朝面向整个西藏的战略最前线。当然,国内学者也有众多的研究,内容庞杂,其中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有关交通方面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有点跑题,打住。

自嘉靖以后,明王朝开始进入了多事之秋,尽管前20年在明世宗的倡导引领、宽容和保护之下,国力一度恢复,古老的中国又一次走向文化繁兴,走向思想和思辨的活跃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和优秀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嘉靖45年的当政,是明王朝由持衡渐趋衰落的历史阶段。外忧内患,战乱频仍,大明帝国的躯壳开始千疮百孔,危机重重。万历末年,朝政已到了很难整顿的地步,至崇祯,大明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嘉靖至明末,也是河湟地区及整个青藏高原的战乱时期,少数民族政策的失误,直接导致了明朝西北边政边防压力山大, 西北地区汉、蒙、藏等民族关系比较紧张,民族矛盾逐渐突出。

战乱频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西北边疆与中央王朝的人文交流几乎陷于停顿,这一时期,在青海地区能见到的文物遗存也大大少于前期。


嘉靖釉里红——谜一样的存在

明嘉靖 釉里红缠枝花卉狮子纹梅瓶


嘉靖釉里红——谜一样的存在

釉里红技艺不复从前


嘉靖釉里红——谜一样的存在

纹饰细节


嘉靖釉里红——谜一样的存在

圈足细节及火石红

《大明会典》卷二百一“工部二十一·织造 器用”记载:“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为深矾红。”后人根据这段记载有了红釉至嘉靖失传一说。耿宝昌先生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瓷器的认识》一文中,以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些器物,证明了嘉靖一朝景德镇仍能烧制釉里红品种。但釉里红烧造困难以至于质量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嘉靖二十六年二月,江西布政使给北京的呈文中说:“鲜红桌器,拘获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因此,传世嘉靖瓷器中难得见到鲜红釉器皿,色彩鲜艳红润的釉里红瓷器更是罕见,像本品这样的也属于稀有之物了,弥足珍贵。

本品为梅瓶,形制完全仿宋代梅瓶,究其原因,耿宝昌先生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瓷器的认识》一文中已经说到非常清楚:“明代仿古之风,成化时首开先例,嘉靖时更有发展”,这种崇古之风更持续到了万历时期。本品通高XXcm,肩部接痕明显,胎体上下两部分厚薄不均。瓷质坚硬细密,造型规整,底足处理亦很齐整。胎釉结合紧密,圈足露胎处可见明显的火石红。釉面细润肥厚,但欠平整,有细腻的橘皮纹,整器从上至下四层纹饰,口部一周蕉叶纹,肩部“卍”字形纹饰,两个开光内绘折枝花果(桃枝),梅瓶足胫部饰以一周变形莲瓣纹。腹部以缠枝花卉狮子纹为饰,绘画精细,六只狮子两两一组,神态各异,但都头部夸张,卷毛形象应该是首次出现,阔嘴大牙利爪,身体壮硕,穿行在繁密的花丛中,整个主体纹饰繁褥华丽,叹为观止。以狮子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一点倒是与嘉靖皇帝本人的行为处事颇有一些相合【注2】。将本品的狮子纹、变形莲瓣纹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嘉靖青花开光狮子纹盖罐”的纹饰相比较,两者完全一致。瓶盖上以回青料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字迹秀丽,色调鲜艳,内蕴刚劲。

【注2】:嘉靖帝继位之初,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其后爆发的“大礼议之争”,也充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异于常人。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嘉靖皇帝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开始了他的专制统治。

狮子虽然是一种舶来品,但在进入中国以后却成为中华文化中堪与龙凤并列的又一种灵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带翼狮形的玉雕,荀悦《东观汉记》中也有乌弋国出狮子的记载【注3】,时至今日,狮子文化在中华大地随处可见。在经历了南北朝至隋唐、明代早中期两度西域贡狮的高潮之后,狮子形象又与佛教紧密联系,从而在佛教中形成了具有特殊含义的狮子象征。如:塔尔寺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一头青色的狮子,佛教经典中,称佛的说法,特别是释迦牟尼佛的说法为狮子吼,等等。以上种种,均说明狮子纹在这件瓷器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所要反映的正是王者的权利与威严,当然,其中也隐含着“佛陀之力”能够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的意义。

【注3】:[ 转载自:邹振环《康熙朝西人贡狮与》,2018年第10期。]

为什么笔者也同意嘉靖始亡的论点呢?个人以为,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关闭嘉峪关,弃敦煌于边外,再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度关闭嘉峪关,中央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宣告中断,人们出入嘉峪关不得不持有那个时代的“护照”(这也就是现代“关照”一词的来由。)就已经说明,大明王朝国力不支,不得不“闭关绝贡”,任由蒙古势力坐大,以至于“西海蒙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帝国走向衰落已经无法避免,所以说“嘉靖始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说一点有趣的猜想,这件梅瓶,笔者认为是嘉靖十八年以前的,理由嘛,你看细节图中,那只狮子,怎么看也不是一只老狮子,倒是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一书中嘉靖爱猫、养猫的记述一致【注4】,同时,嘉靖开始迷恋道教,也是在中后期了,在前期,嘉靖也并没有完全排斥佛教(当然包括藏传佛教)。你觉得呢?

【注4】:[《明史》载:“帝畜一猫死,命儒臣撰词以醮。炜词有‘化狮作龙’语,帝大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