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傑克.凱魯亞克,“垮掉一代”的靈魂人物,嬉皮士運動鼻祖,當代搖滾精神鼻祖。之所以能得這些稱號,是因為傑克.凱魯亞克寫了一本小說《在路上》。

1951年,在結束橫跨美國的旅行後,傑克.凱魯亞克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寫完了在《在路上》。但此書的出版開始並不順利,原因是書中涉及大量真實人物及事件,出版社擔心收起誹謗訴訟,直到1956年,出版社要求凱魯亞克調整小說結構,並刪去所有可能引起誹謗訴訟的內容後,此書才得以出版。此書出版後便大受年輕人的追棒,並掀起一股“垮掉一代”風潮。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封面圖


小說是以二戰結束後為大背景,講述了“我”穿越美國的一些經歷以及心理歷程,其中提及了友誼、愛情,但更重要的是傳播了一種精神——年輕人就要去嘗試、去折騰、去闖蕩,去尋找信仰和力量。

印象中,我們所知的這些“跨掉一代”的諸如嬉皮士、搖滾的形象是代表著潦倒、反叛、放浪不羈,他們也經常與“青少年犯罪”緊緊相連。然而,作者提出,這是對他“垮掉”意思的扭曲,他感悟到的“垮掉”的真實意義是代表著“至福”,是歡騰,是幸福。為何是至福?而不是叛離經道?也許讀讀這本《在路上》,我們會有所感悟。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插圖


01 身體和思想,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二戰剛結束不久,整個世界還有些動盪,有些地方戰爭仍在持續,而美國這個在二戰時經受戰火燃燒最少的地方,卻出現了這樣一批年輕人:他們貧窮、潦倒,精神空虛、渾渾噩噩卻又渴望突破自我,然而,他們並不積極投入生活,而是以消極的態度貶低一切,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得他們陷入了思想混亂的旋渦之中。

他們“全都像是生活在噩夢中,抱著消極的態度貶低社會,舉出令人厭倦的書本或政治或心理分析學的理由”,但是迪恩是這批人中的異類,他“只是一頭扎進社會,馳騁闖蕩,渴求麵包和愛”,其他根本不在乎的年輕人。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插圖


迪恩還是個“蹲過大牢的年輕人,抱著成為正牌分子的美妙可能性不放”的天真男子,但是在另一方面,迪恩卻又是那麼的“瘋狂”。他們(書中的“我”和迪恩)會坐著公共汽車穿越林肯隧道,去會美麗的姑娘,在光怪陸離的虛空中手舞足蹈,他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正是這種熱情吸引了“我”,所以,儘管姨媽說“她瞥了一眼迪恩就認定他腦子不正常”,儘管他是騙吃騙喝騙我教寫作的騙子,但我依然與他相處得很好。因為這種對生活的熱情是我所缺少的:

我一輩子都在這麼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因為吸引我的只有瘋子,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從不無聊得打哈欠或口吐陳腔濫調,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就像神奇的黃色羅馬焰火筒爆炸。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插圖

作者凱魯亞克自從認識了一群臭味相投的年輕人,便形成了一個小圈子,也是“垮掉一代”的核心成員,他們將格林威治村的小咖啡館當成據點,每天在這裡談天說地直到天亮。他們充滿反叛,過著浪蕩不羈的生活。這時來自丹佛的騙徒尼爾.卡薩迪(迪恩的人物形象原型)闖入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平靜的生活帶來了激情。這個激情的帶來的結果就是凱魯亞克等坐上卡薩迪偷來的汽車進行橫穿整個美國的旅行。

事實上,凱魯亞克極為渴望擺脫他們頹廢的生活,因為他聽到了新的召喚,因為他是個年輕的作家,他想上路,他想追隨卡薩迪的腳步,去感受西部狂野而積極的生活氣息,他想去西部見見新的地平線。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插圖


身體和思想,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即使是在路邊餓著肚子在病床上無人搭理,凱魯亞克仍然不後悔,因為“瘋狂”一生只有這麼一次。因為他知道,一直走下去,他會遇到姑娘、啟示和一切,一直走下去,珍珠會交到他的手上。

02 我不知道這一切都通向何方,我不在乎

《在路上》,整本書充斥著酗酒、賭博、性愛,他們衣冠不整,只知道開著汽車到處遊蕩,他們居無定所,隨遇而安,他們眼神迷離找不到方向,真的是一群徹底的”垮掉一代“。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插圖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他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為什麼他們不守著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安安靜靜地老去?為什麼他們要選擇遠方?未知的路途,未知的人生?他們當中其實大多數人都有穩定的工作,比如最叛經離道的迪恩,他是停車場小廝;老公牛李是一名教師;卡羅.馬克斯和“我”是作家。

正好小說中說的:

人生伊始之時,你活在父親的庇護下,願意相信一切。然後到了老底嘉的日子,這時你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你一副既可憎又可憐的鬼魂模樣,顫抖地熬過夢魘般的人生。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作者設計的《在路上》封面

也許這正是他們之所以不願意按普通人那樣生活的理由,他們對社會發出吶喊,做出反抗,他們在對這個社會大聲說“不”,他們想用走不尋常路的方式,去尋找他們想要的自由。

於是他們(主要是我和迪恩)上路了。第一次,從東部紐約出發,橫穿美國經芝加哥、得梅因、丹佛到達大陸的盡頭——舊金山海岸的山丘上遠眺。隨後決定將旅行交成一個圓圈,從洛杉礬,經堪薩斯城、匹茲堡回到紐約;第二次,是圍繞美國邊界走了一圈,從紐約經落基山城、新奧爾良、圖森、舊金山、西雅圖、比尤特、底特律回到紐約;第三次,從紐約開著汽車一路直踩經拉雷多到達墨西哥。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他們都是一群沒有存款的年輕人,在路上甚至要忍受飢餓,也曾想要過放棄,還曾想尋找一處地方安定的生活,但是,穿梭在大路上的那種自由的快感,催促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上路。他們在美國的東海岸和西海岸中穿行,體會著旅行給身體帶來的痛苦,也享受著旅行給生命帶來的歡樂。

我不知道這一切都通向何方,我不在乎。

在有些人眼中,這一群人既無厘頭又特立獨行,孰不知,這是他們的自由理念,當然這個理念的核心是“愛你的人生”。愛你的人生,是熱愛生活,是自由的靈魂得到了滿足,即使他所擁有的物質並不豐富。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手稿


03 結語

凱魯亞克自稱他們是“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但是他並不認為他們是潦倒、反叛、倒黴和破敗的代名詞,相反,他將這個詞賦予新的含義——至福,那是歡騰、幸福的意思。雖然他們衣衫襤褸、浪跡天涯,卻享受著天賜般的快樂,不是食物或物質的享受,而是精神的享受。這一切源於心中的信仰,保持內心的滾燙,擁有對生活的熱情,就是要不斷的折騰,不斷的嘗試。

當代社會,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有多少人是以這人名下有多少存款、擁有多少套房子作為標準的?我們在唯利是圖的路上越行越遠,卻唯獨忘記了我們的精神也需要得到滋潤,沒有了精神追求的生命,就不可能對活在當下有更多的獨特感受。與其說凱魯亞克等他們是“垮掉一代”,不如說我們這一代也走在了“垮掉”的路上。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但這兩個“垮掉”的意義卻是不同,前者代表著精神的追求,後者代表著物質的追求。正如凱魯亞克說的:“別人請我解釋垮掉一代的時候,原先的正牌垮掉一代已經消失貽盡。”

生命對於我們來說,是責任和意義,凱魯亞克他們對社會或許談不上什麼責任感,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生命卻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因為他們的一生都在追尋,去感受未知而又不同的生活。

只要內心依然滾燙,對生活充滿熱情,你就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