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楊杉:誰家困難他都幫,好事做有一籮筐

來源:淮海晚報

同村人眼中的淮安區“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楊杉——

“誰家困難他都幫,好事做有一籮筐”

◎救人,危急關頭奮不顧身

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楊杉:誰家困難他都幫,好事做有一籮筐


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楊杉:誰家困難他都幫,好事做有一籮筐


疫情陰霾幾近散去,是時候出門苦錢了。可村裡的男女老少卻發現,莊東頭老楊家一向在蘇州做生意的“小杉子”,這些天似乎並沒有要動身啟程的意思,反倒在為村小學、鎮裡中學復課的事情,忙得團團轉,光是自掏腰包給學生準備的口罩,就置辦了好幾大袋。

“抗疫工作還沒到收兵的時候,我得留下來,在村裡好孬能搭把手。”說話的“小杉子”,大名叫楊杉,家住淮安區車橋鎮橋頭村,今年32歲。關於他身上的動人故事,同村同組77歲的老奶奶何巧堂尚未開言,眼中已泛出了淚光。老人說:“老楊家這娃是真不醜,誰家困難他都幫,好事做有一籮筐。” ■融媒體記者 杜勇清 王正道

2015年2月25日,凌晨1點。楊杉正裹著羽絨服,迎著凜冽的寒風,由北向南走在河下古鎮的牌樓前。牌樓的東側,就是寬闊的翔宇大道。突然,一輛轎車疾馳而過,撞斷了路邊的護欄,翻進了路邊的乾渠。

見此情景,楊杉拔腿狂奔,趕到轎車落水處。此時,落水轎車已仰面朝天,翻了個個兒,車裡的人不見任何動靜。楊杉毫不猶豫,伴隨著“撲通”一聲,跳進了水裡救人。

渠水冰冷刺骨。楊杉清楚地記得,落水的是一輛蘇州牌照的車輛,車內一人被困,當時已經昏迷。楊杉拽開車門,試圖把被困者拖出車外。問題是,被困者體格健壯,體重約有200斤,拖不動。

楊杉的義舉,感染了在場的圍觀群眾,先後有6名圍觀者隨即跟著跳入乾渠。7個人齊心協力,成功將被困者託舉出了水面,架在了“四腳朝天”的轎車身上。幾分鐘後,消防車、救護車相繼到達現場,將被困者送往醫院搶救。渾身溼漉漉、凍得瑟瑟發抖的楊杉二話沒說,悄悄離開了事發地。

幾天後,楊杉高興地得知,落水被困人員經過醫院搶救,已脫離了生命危險。不過,由於楊杉跳水救人的故事發生在凌晨,知道這一壯舉的人並不多。直到一年後的2016年2月,當淮安區見義勇為基金會找上門,給楊杉頒發“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證書,並送來1萬元獎勵基金,他才靦腆地笑著說:“舉手之勞的事,不值一提。”

◎濟困,公益路上樂此不疲

橋頭村距離鎮政府不過500多米。鎮上有澡堂,每年冬季,橋頭村村民都歡喜隔三差五地朝鎮上跑,舒舒服服泡個熱水澡。楊杉注意到,村裡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低收入戶,幾乎整個冬天都不進澡堂,究其原因:“日子過得緊巴,澡票五塊錢一張,捨不得。”

針對這一情況,楊杉決定,將獲發的1萬元見義勇為獎金,悉數奉獻,用於給村裡的弱勢群體買澡票。“從那時起,每年500張澡票,挨家挨戶送上門,一直堅持到現在,澡票五塊錢一張,把他的獎金用了個精光。”受益者之一、今年73歲的村民楊忙生說,“小杉子心腸好,在家也孝順,對鄉里鄉親捨得出錢出力,肯幫忙。”

楊忙生還提到另外一件事情。“前兩年,村裡的低收入戶不少,遇上雨雪天,出門要撐傘,撐的傘不是這攤破了,就是那攤漏雨,不頂用。”楊忙生說,就這麼一件小事,楊杉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掏錢給家家戶戶買了新雨傘,每年從蘇州回來,還不忘給村裡的娃娃們買玩具、牛奶、食品,一箱接一箱地送。

時至今日,回憶這些被村民們傳為佳話的過往,楊杉說出了自己的一番心裡話:“當年接過那本‘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證書的時候,我有一種從未有過的使命感,也正是那一刻,我體會到了助人的快樂,並願意為此繼續走下去。”

◎解難,戰“疫”期間不遺餘力

讓村民們最感動的,是這次疫情期間楊杉做的兩件“大善事”:一件事是給村民送口罩;另一件事是幫農戶解決了蔬菜滯銷難題。村裡69歲的老黨員張雲陸說:“頭一件事是救命,後一件事是救急,無論哪件事,小杉子都稱得上是恩人。”

疫情發生後,車橋鎮成為淮安區的重點防控區域。由於疫情來得突然,村“兩委”準備不足,也缺乏提前準備口罩的意識,等到反應過來,再去藥房買口罩,口罩已經成了稀缺品,想買買不到。2月12日,從父母口中得知上述情況後,楊杉坐不住了,當天就想方設法從市區採購了1000多隻口罩:一部分捐贈給了村部,用於在村口執勤的檢查人員的防疫需要;另一部分則悉數分發給了村民。8天后,楊杉再次出手,購買到2000多隻口罩,挨家挨戶送到村民家中。

在給村民上門分送口罩的過程中,楊杉聽村民唸叨:“被疫情一折騰,進出受阻,辛辛苦苦種的大棚青菜沒處賣,都快要爛在地裡了,可惜了了。”2月13日,輾轉反側了一宿的楊杉,做出了一個讓村民為之動容的決定:“把村裡所有滯銷的大棚蔬菜,全部買下來,捐給區看守所。”

“一下子,涉及到40多戶,攏共6000多斤蔬菜,按市場價,被小杉子一個人包圓了。”57歲的村民張書才說,為了這些蔬菜,原本大家火急火燎、火燒眉毛,楊杉一出手,統統解決,僅他們弟兄倆就有600多斤蔬菜被收購。一同受益的低保戶姜順英,地裡滯銷的蔬菜雖說不多,只有200多斤,可這位76歲的老人說起這件事,卻幾度哽咽。老人說:“菜不多,但對我們家來講,每一棵換來的都是活命錢。”

眼下,楊杉又有了一個新動作——在村裡承包了一片魚塘。楊杉說,拿下這片魚塘,只有一個目的:“把魚養肥,等到來年春節,給全村60週歲以上的老人,每戶免費發10斤魚。”楊杉說,自己是橋頭村的子孫,村裡的老百姓就跟家裡人一樣。他有一個願望:“儘自己的力量,幫助父老鄉親把日子越過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