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知識:春秋時期“回合制”戰爭

曉知識:春秋時期“回合制”戰爭

春秋是個可愛的時代,以至於春秋時期列國之間戰鬥也變的很可愛。

首先,一場戰鬥的開端可以是任何事情引發的,但是一定要標榜自己是“仁義之師”,講究“師出有名”,這一傳統也沿襲了幾千年。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到了鄭國,鄭文公不給他開城門放他進來。即位後,帶著秦國去攻打鄭,左傳記載為:“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有時候開戰的藉口會把周天子搬出來,畢竟跟著周天子準沒有錯。齊桓公攻打楚國,楚成王不知道為什麼齊國要來攻打自己,就派人去問。管仲告訴來使:“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大意就是楚王沒有及時上貢苞茅,而且昭王南征死於漢水,原因不明,可能就是你楚國乾的。周昭王死於南征時隔320年,楚王表示,不上貢苞茅我認了,昭王的事你去問漢水吧。

曾聞“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這段文字出自《史記 楚世家》,但楚武王還說了:“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楚國去攻打隨國是為了讓他去找周王提升爵位的。出兵只是一種戰略威懾罷了,但千萬不要以為楚國不要臉哦。

找好藉口了,就要通知對方我要和你開戰了。就會派出使者出使敵國,約好時間地點,一般在開闊地方便戰車馳騁作戰。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春秋時期禮制是這樣的:天子六軍,每軍千乘,共六千乘,大國三軍,中國兩軍,小國一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車上主力3人,執矛者居右,執弓者居左,御者居中。那時候諸如平民,奴隸是不上場打仗的,只負責後勤,上戰場的都是貴族,“戰士”也是指的打仗的士一階級的男子。古人為什麼講“君子六藝”,因為保不齊那天就要上戰場了。

曉知識:春秋時期“回合制”戰爭


從泓水之戰宋襄公的話可以得出,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那時候打仗還沒有爾虞我詐。雙方先是排成一排,戰車在前,步卒在後。等雙方排列好陣型,擊鼓進軍。交戰先是用弓箭射箭,等戰車近了就用戈作戰。這叫做“合”。戰車不停往前衝,拉拽馬首返回,重新列好陣型,清退傷兵,等待擊鼓進軍,這叫做“回”。一回合一戰。在那時候很難做到殲滅戰,因為如果打不過,另一方就不會回頭,一個勁往前衝就好了,追擊一方則要回頭再追。也有說法說,敵軍跑出50步後就不在追擊了。據悉沒有這麼個說法,常常被拿出來舉例的晉楚邲之戰,真相卻是,晉軍大敗,潰散的晉軍,爭舟渡河,喧囂之聲,徹夜不絕。有的戰車陷入泥坑,無法前進,楚人教他們抽去車前橫木。馬仍盤旋不進,楚人又教他們拔去大旗,扔掉轅前橫木,戰車才衝出陷坑。等晉軍跑出去了還不忘回頭嘲諷:“論逃跑的本事,不及楚國。”意在諷刺楚國老打敗仗。

曉知識:春秋時期“回合制”戰爭


齊魯長勺之戰,齊軍大敗後莊公令下,魯軍猛打猛追,給齊軍以沉重打擊,俘獲大量甲兵和輜重,把齊軍趕出國境,並射殺齊桓公子公子雍,洗滌干時之戰所蒙受的恥辱,國勢為之一振。《史記 田單列傳》記載“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以說並沒有五十步不追擊的說法,切勿以訛傳訛。

況且那些個被俘虜的主帥都是運氣不好,要麼車子陷進泥沼,要麼車子壞了。而平民多數和戰爭無關,只負責運糧草,燒鍋做飯。估計戰場上用起智謀的算是晉文公吧,在城濮之戰,令上軍前隊擔任誘敵,戰鬥開始時,稍一接觸即向右後佯退,楚左軍申、息部隊,為晉上軍前隊的佯退所欺騙,被誘發起追擊。當接近晉上軍後隊時,已形成孤軍突出、翼側暴露。先軫及時指揮中軍主力的精銳部隊側擊突出的楚左軍,同時令上軍後隊投入戰鬥,與前隊合力反擊。在晉上、中兩軍夾擊下,楚左軍也迅速被殲。也是自此打仗開始講計謀了。再也不是“回合制”戰鬥了。


曉知識:春秋時期“回合制”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