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與白"之美,大理白族扎染的文化與傳承

前言:泱泱華夏,歷史悠久。許多古老的技藝被掩埋在時間的長河之中,到了現在已經失傳或者即將失傳。

對於已經消失的東西,我們只能儘量去發掘與還原。但那些即將失去的東西卻值得我們去保護與珍惜。

所以我想要去寫那些已經岌岌可危的傳承,那些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件事物,更的華夏五千年來的文化與精神傳承。

我出生在大理,說起大理首先會讓人聯想的美麗的風景以及適宜的氣候,再者就是熱情好客的白族阿妹。

當然也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天龍八部》與段正淳,無奈金老先生的著作實在太過出名,雖說讓大理被全國人民所熟知,但也將大家的印象所固化。

要說大理有什麼,其實很多。不過今天要說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白族(彝族)扎染技藝。

有人說華夏的文化在書本中與歷史中,但我卻覺得華夏的文化與精神其實就在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事物中。

一、大理扎染

(1)大理扎染的歷史起源

先要說的是大理扎染,是對大理地區扎染的統稱。在這其中還有白族扎染與彝族扎染的區分,雖然"非遺"之中條目顯示的是大理白族扎染,但其實很片面。

大理白族扎染與大理彝族扎染採用的是相同的工序,相同的材料與製作手法,不同的只在於花紋與圖案的不同。

大理古城門樓

一些圖案是白族特有,一些圖案又是彝族特有,不仔細區分其實差別不大。

扎染最早始於戰國末期,秦國首創。扎染技術至今,也有兩千兩百多年曆史。各地扎染技術手法不同,所採用的原料也有所區別。

大理扎染在風格與顏色上,可以說說獨具一格且美不勝收!

唐朝之時南詔國崛起,扎染技藝隨著大唐平定南詔的軍隊進入雲南,然後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但扎染技藝在中原的發展並不好,雖說在唐朝盛極一時,到了宋朝時開始沒落。

在其後的歲月裡,中原大地上新的染織技術代替了扎染技術。不過在偏遠的雲貴高原,扎染的技藝卻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有資料顯示,明清時的大理扎染已經有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明代時大理有大量的馬幫,他們建立了一條南方絲綢之路,將中原的茶葉與絲綢賣往中東。大理的扎染布也隨著這條

"茶馬古道"得以行銷中外,像韓國、日本、中東都是大理扎染布的主要市場。

茶馬古道的重要關隘"鳥道雄關"

前面已經說了,大理扎染有白族扎染與彝族扎染之分,這種區別只是花色上的不同,技藝上卻如出一轍。

其中大理周城的扎染工藝保存的最為完整,而周城為白族聚居區,所以2006年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定遺中,將大理扎染定為了"周城白族扎染技藝"。

(2)大理扎染的特點

其實扎染技藝在雲、貴、川三地牢牢紮根,四川、貴族也都有扎染技藝傳承,只不過目前只有大理扎染最正宗而已。

這種正宗並不只是說技藝傳承,而是在原料上,工序上的遵循傳統。

大理扎染也被成為雜花布,雜花布是一種"防染"染織技術。如此說可能會讓人摸不著頭腦,所謂的"防染"就是將布的一些地方做保護措施,在染色的時候受保護區域不會被浸染。等染色完成再將受保護區域打開,這些受到保護的區域就會形成留白。

留白區域就構成了扎染之後布面上的各色圖案,這就是"防染"染色技術。因此,扎染技藝也被稱之為扎纈、絞纈和疙瘩染,因為在染色時,被保護區域被處理成了一個個小疙瘩。

大理扎染

扎染技藝在雲、貴、川三省都有存留,為何只認定只有大理扎染技藝傳承不斷呢?

現在染織上色,都是採用化學原料。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因為工業化流水線式的生產需要充足的原材料進行生產活動。

加上市場競爭激烈,壓縮成本也是必然。

但大理扎染技藝依舊採用古法,以植物作為天然染料。

大理扎染採用的是蒼山天然板藍根,在色澤之上渾然天成,色彩多以深藍為主,也有米黃或者多色渲染的扎染。

無論是那種顏色,大理扎染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圖案別具一格、染料純天然,色彩搭配賞心悅目。

而且因為大理扎染時用的原料純天然,其中所用的板藍根、黃芩、五倍子、大黃皆有藥用價值。所以扎染布料對人體完全無害,反而在長期的使用中能夠起到布料殺菌,皮膚消炎、預防一些皮膚疾病的效果。

大理蒼山

遵循古法的扎染工藝,完全天然的染色原料,獨具民族特色,這些都是大理扎染的獨特之處。

大理扎染技藝一直傳承有序,不過在"十年革命"中受到了巨大沖擊,自此之後一直難以恢復以往規模,加上現代染織工業的衝擊,大理扎染技藝更顯出頹然之勢。

目前為止,大理扎染只在兩個地區保留了完整工藝,其中一個是大理周城,另一個是大理巍山

周城因為更具有大理扎染的歷史保護價值,因此被"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為了大理扎染代表,因周城為白族聚居地,所以大理扎染也被稱為白族扎染。

巍山與周城不同,巍山也完整保存了大理扎染技藝,只是文化保護價值略低,所以輸給了周城。但是巍山扎染與周城扎染在文化上是有差異的,因為巍山扎染圖案以彝族文化為主,這裡也是彝族發源地之一。

大理扎染製作過程

不過不管是周城還是巍山,在扎染製作工藝是一樣的,因此這裡不再做細緻區分。

二、藝術與文化價值

對於沒有接觸過大理扎染的人來說,遇見大理扎染的第一眼就像看到一幅美麗的畫卷,任何一次初見都讓人喜歡。

因為大理扎染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在一塊布上凝聚的是大理白族(彝族)文化。不管是在圖案構造與顏色搭配上,大理扎染都能夠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像是"蝴蝶紋"、"太陽紋"、"雙魚紋"都充滿了大理少數民族特色,而大理扎染的藝術性還不只是這些傳統的民族圖騰圖案。

蝴蝶紋加太陽紋

由大理"雜花布"所製作的工藝品也是大理扎染文化的一大分支!

深藍色,是彝族鍾愛的顏色。而深藍與白色花紋搭配的"雜花布"是彝族最愛,至於白族則更加喜歡米黃色的"雜花布",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理扎染的顏色已經不侷限於這兩個種類。

在衣物製作上,無論白族和彝族都有共同點,即上衣只做馬褂,下衣只做裙。

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代扎染工藝落後,所產出的大理扎染布料非常珍貴,大部分都用作了"茶馬古道"交易,所剩的布料不多。

扎染出的布料不多,價格自然昂貴,一家人想要都穿"雜花布"製作的衣服是很奢侈的。所以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製作男性衣服時只做最節省布料的馬褂,女性用"雜花布"做衣時只做一條裙子。

前文已敘,大理扎染所用材料都是純天然產出,具有驅蟲作用,並且具有美麗的花紋,所以小夥子穿著"雜花布"做的馬褂不僅好看,還能驅趕蚊蟲。

小姑娘穿著"雜花布"所做的裙子也同理,不僅能驅趕蚊子,還能突顯出自身美麗。所以在這之中,其實蘊含了大理古人勤勞節儉的智慧。

白族扎染馬褂

到了現在社會發展,就算採用古法技藝依舊能夠提高產能,所以"雜花布"不再是稀有的東西,於是大理扎染製品不在侷限於"上衣只做馬褂,下衣只做裙",各色各樣的大理扎染製品層出不窮。

由於大理扎染"雜花布"圖案與顏色的天然之美,所以在國外非常流行。像日本韓國一直都是大理扎染品的進口大國。

日本一些昂貴的和服中都有大理扎染布的身影,歐洲的設計師也開始使用大理扎染布製作衣物,在一些大型時裝展上一經推出即引起轟動。

大理扎染"雜花布"在歐洲時裝展

在大理白族與彝族眼中,大理扎染布是古老文化的傳承,在其它人眼中,大理扎染布是美的化身。

文化與美,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三、斷層危機

大理扎染每年的產能有很大一部分都出口國外,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但在國內卻聲名不顯。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大理扎染始終達不到有效產能。

每年大理扎染都出口國外,可其實總體數目並不多,因此存留國內的更加稀少。無法形成產業化與規模化,自然無法受到更多關注。

前面已經說過,大理扎染只在周城與巍山有完整的工藝傳承。加上大理扎染製作工序複雜,需要經歷數十道工序,一道工序錯誤,一整塊布料就完全廢除。其中過程也不存在機械替代性,所以就算想要脫離古法浸染也全無可能。

另外一個方面,大理作為旅遊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只有極少數的低收入者還從事大理扎染的製作。

大理扎染

所以就算大理扎染製品市場緊俏,供不應求,可實在沒有多少人願意從事這個古老的職業,大理扎染技術也很能大規模的傳播。並且還連年顯出頹勢,無疑讓人十分惋惜。

當然,在大理白族扎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之

後,當地政府已經加強了大理扎染傳統工藝的保護意識。

在當地政府的保護下,雖然說無法讓大理扎染重現"茶馬古道"時期的輝煌,但至少也能讓大理扎染技藝傳承不斷。

總結:大理扎染不僅是簡單的扎染技藝傳承,在長期的發展中,大理扎染中已經凝聚了大理區域的少數民族文化。

也正因為如此,大理扎染製品才能有別於其它扎染製品擁有獨特魅力。

但也令人惋惜的是,目前從事大理扎染的人員實在太少,原本解放後大理地區至少有十九個村寨,上萬人從事大理扎染製品製作。

可到了現在,只剩下周城巍山保留了大理扎染製作。

從業人員減少,古老傳承面臨斷層,不止是大理扎染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大部分古老技藝所面臨的問題。

在這之中,有人總覺得這些事情都只是落伍的,過時的,跟不上時代的東西。可事實長,每一件古老技藝能夠遺存到今天,都是我國古老文化的延續。

聽說大理扎染已經開始了現代化工業改革,希望能夠將科技與古老技藝完美結合,讓大理扎染的"藍白"之美永遠留存下去,也希望其它面臨斷層危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找到一天新的時代之路!

參考資料:

《大理志》

《巍山縣誌》

《雲南白族民間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6)》

《"藍與白"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