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堆滿了糧食,而百姓卻被餓死,隋文帝是如何跌落神壇

說起隋文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結束魏晉南北朝300年的大亂世,創立三省六部制,全面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休養生息,開創了後世稱讚的“開皇之治”。

倉庫堆滿了糧食,而百姓卻被餓死,隋文帝是如何跌落神壇

隋文帝


隋文帝的功業簡直可以和秦始皇比肩,而結束亂世開創治世又比秦始皇略高一籌。西洋人看中國歷史對其推崇至極。但是隋朝為何二世而亡呢?這就得怪隋文帝埋下了隋朝滅亡的根子。

說起來隋文帝不是個好皇帝,這主要是說其對百姓不好,耍兩面手段,失信於民。而且他的這種手段被後世皇帝所效仿,他開了不好的頭。

眾所周知,隋文帝一開始是施行均田制輕徭薄賦的,隋朝的均田制真的是讓百姓收益。開皇二年隋文帝發佈了均田令,全國推行,而且輕徭薄賦,隋朝的庸租調製也很輕。

倉庫堆滿了糧食,而百姓卻被餓死,隋文帝是如何跌落神壇

隋文帝


均田令: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夫受露田八十畝,婦四十畝。奴婢依良人,限數與在京百官同。丁牛一頭,受田六十畝,限止四牛。又每丁給永業二十畝,為桑田。其中種桑五十根,榆三根,棗五根,不在還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還受之分。土不宜桑者,給麻田,如桑田法。

率人一床,調絹一疋,綿八兩,凡十斤綿中,折一斤作絲,墾租二石,義租五斗。奴婢各準良人之半。牛調二尺,墾租一斗,義租五升。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畝,種植五穀,再受永業田20畝;婦人每人受露田40畝,不給永業田;奴婢受田同如常人。永業田不須歸還,露田在耕田者死後要歸還國家。

租:粟3石或谷3石,北方交粟,南方交谷。

調:桑蠶區繳納綾、絹、絁(shi)共2丈、綿3兩;產麻區繳納布2.5丈、麻3斤。

役: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需每年為國服役20天,年滿50歲才可以“納捐代役”。

這樣看來,隋朝的賦稅之輕真的是歷代王朝中最好的了。可是諸位不要被表象所矇蔽,隋朝雖然明面上賦稅輕,可是隋朝還有其他的稅,只不過形式變成了義倉。

義倉本來是度支尚書長孫平的創舉,因為古代是農業社會,靠天吃飯,時不時就會發生洪澇、乾旱、地震還有蝗蟲。一旦災害發生,糧食歉收,百姓就會餓殍遍野,易子而食。

倉庫堆滿了糧食,而百姓卻被餓死,隋文帝是如何跌落神壇

隋朝官員


而義倉就是百姓自己將每年的糧食交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專門設立的救災儲備糧庫。當然了這個義倉也是百姓自己管理,只要有災害或者糧食歉收,就發放儲備糧食給百姓,用來賑災。可以說長孫平的義倉相當於古代百姓的救災保險。

《隋書·長孫平傳》:開皇三年,徵拜度支尚書。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因上書曰:“臣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命,勸農重谷,先王令軌。古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積,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儲,雖水旱為災,而民無菜色,皆由勸導有方,蓄積先備者也。去年亢陽,關右飢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然經國之道,義資遠算,請勒諸州刺史、縣令,以勸農積穀為務。“上深嘉納。自是州里豐衍,民多賴焉。

這件事應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於是在開皇五年,長孫平再次上書隋文帝在全國各地推行這個制度。而且這件事得到了隋文帝的支持,全國推行。

隋文帝開皇五年,工部尚書長孫平奏請“諸州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收穫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麥,於當社造倉窖貯之”。

倉庫堆滿了糧食,而百姓卻被餓死,隋文帝是如何跌落神壇

隋朝疆域


這個義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糧食一下子堆滿了府庫。這個時候隋文帝就動起了歪心思,將義倉的管理權收回朝廷。原來最開始義倉是由百姓自己直接管理,是存是取在百姓,管理權在民間。

這個制度推行後,各地“義倉”很多。怎麼才能名正言順地將管理權收回呢?隋文帝找了一個好藉口,“義倉”設在民間糧食損耗太多,下令所有“義倉”納入所在州政府管理,使得“義倉”由民間自救儲備,轉變為國家糧食儲備。

但是幾年後,隋文帝下詔書將管理權收回,義倉由專門的官員負責,還規定沒有朝廷的命令,官員不得私自開倉放賑,百姓不得隨意取糧。

這道命令其實將義倉變做了變相的稅收。而百姓根本無法於官府和朝廷對抗,只能任由他們擺佈。而且義倉由最開始自願繳納變成了強制。本來是按收成繳納,現在變成了強制,簡單粗暴的將百姓劃分為三等,按等級繳納。

倉庫堆滿了糧食,而百姓卻被餓死,隋文帝是如何跌落神壇

隋朝女子


《隋書.食貨志》:十六年,詔社倉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鬥,下戶不過四鬥。

這種變相收稅,極大的增加了隋朝朝廷的歲入,糧食堆滿了倉庫。隋文帝在如此雄厚的財力,才能結束亂世,北擊突厥,開疆拓土。可以說隋文帝的功業建立在對百姓的無情欺騙和壓榨上。

但是隋文帝做人有點不厚道,他將百姓的救災儲備糧變成了國家儲備糧。可是呢,在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發生了災荒,百姓易子而食,餓殍遍野。而隋文帝卻不開倉放賑,救濟百姓。

而且隋文帝不顧百姓死活,下令百姓逃亡,自尋出路。甚至寧可放著關中大量義倉存糧不用,舍著臉皮到洛陽討飯吃。

“隋開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飢乏。是時,倉庫盈益,竟不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至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有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貞觀政要》

隋文帝對百姓如此摳門,如此吝嗇,確實讓隋朝十分富有,一下子積攢了可以食用五十年的糧食。然而,百姓徭役賦役太重,最後揭竿而起,十八路反王蜂擁而起,隋朝卻沒有達到五十年。

倉庫堆滿了糧食,而百姓卻被餓死,隋文帝是如何跌落神壇

古代勞動人民


隋朝堆積如山的糧食最後還是便宜了瓦崗軍李密,洛陽王世充,太原留守李淵。正所謂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舊唐書·馬周傳》: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畜多少,唯在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家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而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向使洛口、東都無粟帛,則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眾。但貯積者固是有國之常事,要當人有餘力而後收之,豈人勞而強斂之?更以資寇,積之無益也。

然而隋朝滅亡了,但是隋朝的義倉制度還是很好的保留了下來。因為這種變相稅收確實很好用,而且隋文帝的方法也被後世皇帝所學習,成為盤剝百姓的利器。

唐朝開始吸取了隋朝的滅亡的教訓,也設立的義倉,只不過開始義倉只能用來賑災,這道命令執行的很好,在太宗高宗朝都沒有改變,數十年間,義倉不許雜用

到了武則天時期,因為財政問題,義倉中的糧食就用來填補財政漏洞。唐中宗時期義倉裡存儲的糧食,已被挪用得乾乾淨淨。“自中宗神龍之後,天下義倉費用向盡”

。唐玄宗時期,義倉直接成為了國家賦稅來源。

倉庫堆滿了糧食,而百姓卻被餓死,隋文帝是如何跌落神壇

唐玄宗


宋朝在神宗時期也設立了義倉,然而義倉中的糧食被挪用是常見的,根本沒有用來救濟百姓。“悉為官吏移用,凶年無以救百姓之死。”

義倉這種制度本來是從利民的角度出發設立的,可是呢,好制度也抵不過帝王私心作祟,利民還是利己都只在一念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