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與少年

(東博社 梁欣怡)"叮鈴鈴咚叮咚叮咚……"琴聲悠揚,輕盈宛轉。在每年廣西的"三月三"歌舞節上,都能看到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身著壯族服飾,輕翹蓮足,晃動著系在腳脖上的銅鈴,雙手環抱著古琴,纖纖玉指在琴絃上輕撥細挑,琴樂百轉千回。

天琴與少年

龍州天琴妹

一人一琴靈動溫婉,情意纏綿,彷彿能柔化作一縷青絲,隨著空靈的琴聲走進觀眾心田。而這悠揚的古琴,便是伴隨壯族人民走過千年滄桑的壯鄉瑰寶——天琴。

天琴與少年

天琴演奏者彈唱時綁與足尖的腳鈴,上山下海的茵茵/攝,圖源:網絡

悠悠古琴,千年壯鄉魂

天琴最初是壯族的布偏與布岱支系人所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流傳已逾千年。在壯語裡,天琴被稱為鼎叮(壯文:Den),因琴聲圓潤明亮似"叮鈴"而得名。2007 年,天琴入選第一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天琴過去並非樂器,而是在宗教儀式中作為法器而存在。在古老的壯族巫文化中,天琴是能與上天神靈溝通的神聖之物,在"跳天"之時,天婆或是道公會手持天琴對天吟唱,解難降福。

天琴與少年

天琴

然而,20 個世紀 60 年代,"破四舊"的運動在全國興起,傳承了千年的天琴被扣上了"封建迷信"的帽子,在這次運動的浪潮中銷聲匿跡。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天琴作為壯族民間樂器被編入《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而天琴卻像是隨著神靈回到了上天,變成了傳說,大家只記得有這麼一種神秘而又聖潔的古琴,卻再也聽不到那宛轉的琴音。

直到 2003 年,在作曲家範西姆、彈撥樂器教師韓醒及天琴傳承人秦華北等人的努力下,曾經的法器天琴在保留民族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對聲樂部分進行了更為嚴謹規範的改良,讓天琴得以作為樂器重現天日。同年在南寧舉辦的"東南亞風情夜"晚會上,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的 15 名壯族少女,腳掛銅鈴,懷抱天琴,一曲《唱天謠》驚豔全場。這種在過去對天吟唱的神聖古琴,歷經了幾十年的流離,又一次降臨於人世間,震驚中外。

天琴與少年

廣西常樂文化傳媒 攝

天琴與少年

龍州天琴藝術享譽國內外

承古琴靈魂,結下不解之緣

"祭臺前的外公身著紅色長袍,頭戴三山五嶽帽,雙腿蜷坐在地,雙手撥動著懷中的天琴,嘴裡輕輕吟唱,歌聲與琴音交織,餘音繞樑。"這是兒時的李向榮對天琴的記憶,那時的他常常能看到外公進行這樣的儀式,或是替人祈福消災,或是儂峒節祭天,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天琴與少年

儂侗節祭祀儀式,圖源:左江日報

今年 24 歲的李向榮,是廣西崇左市花山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創作中心的一名天琴演職人員。李向榮的外公是一位天琴法師,聽著琴聲長大的李向榮自小便喜歡天琴悠揚婉轉的旋律和韻味。15 歲時,李向榮便開始自學天琴,從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自那時起,天琴便與李向榮結下了緣,也漸漸成了李向榮生活中難以割捨的一部分。天琴便是這樣,縈繞於壯鄉百姓的生活,潛藏於壯族人民的信仰之中。

天琴與少年

花山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創作中心天琴演職人員:李向榮

千年琴聲,不絕迴響

如今的龍州天琴作為壯族文化的瑰寶,也陷入了與其他民族傳統樂器相同的尷尬境地,"牆內開花牆外香"是天琴的現狀。龍州天琴雖已名聲遠揚,但繼續傳承天琴、成為天琴藝人,是很多本土年輕一代不願意用一輩子去做的事情。

天琴與少年

壯族姑娘奏唱天琴曲目 羅世立/攝,圖源:人民網

可是這位少年卻與眾不同,在這物慾橫流的現代化社會,年輕人都選擇逃離鄉村的時候,他選擇迴歸,讓這古老的傳統文化有所傳承。就讀於法律事務專業的李向榮,放棄了成為職業律師的道路,大學一畢業便返鄉。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但是悠鳴的琴聲讓李向榮魂牽夢縈,出於對天琴的喜愛,李向榮選擇了與同齡人截然相反的道路,回到家鄉從事天琴事業,成為了天琴守護者中的一員。

天琴與少年

時代的發展使得宗教儀式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褪去了宗教色彩的天琴,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作為樂器逐漸為大家所接受、瞭解。由於天琴演員們的不懈努力,天琴演奏也從民間風俗走向了音樂藝術的殿堂。但伴隨著宗教習俗文化的逐漸消失,許多關於天琴豐富而精彩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內涵也漸漸被人們遺忘。

曾經的悠悠琴聲對天吟唱,如今已難尋回響。對此,李向榮也深感遺憾,"現在改編出來的曲子很多已經沒有了原來的味道,儀式裡的內容很多就像故事一樣,不瞭解的人做出來的作品是不完整的。"李向榮認為儀式中的天琴才是最豐富的,包括它的唱詞、旋律和曲調,經典優美且耐人尋味,聽起來很舒服。

天琴與少年

面對艱難的現實,李向榮十分地無助且無奈,"我怕來不及,現在做民間儀式的人越來越少,上一輩的傳承人正在老去。"如今同李向榮一樣瞭解天琴宗教文化的年輕人寥寥無幾,而從事天琴法事的先輩們卻越來越老。現實的困難和微薄的收入讓李向榮在傳承的路上步履艱難,但他表示還是願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天琴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工作中。時光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靜靜流淌,有什麼會消亡,又有什麼將會被遺忘,沒人能給出答案,但無論如何,卻依然有人在默默堅守,輕彈琴絃。


來源:東博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