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教?可能是家長沒搞懂什麼是“教育”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生活習慣為什麼這麼差?為什麼學不進去?為什麼讀書慢……一到五六歲,很多家長就覺得孩子開始變得不好教,苦口婆心說半天,該玩還是玩。其實呢,

兩碗半姐姐覺得是很多家長自己出了問題,沒搞懂什麼是“教育”。

下面是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的樹狀圖,要是沒空的家長可以直接保存這張圖,隨時隨時隨地翻出來看(更建議讀完文章再存):

孩子不好教?可能是家長沒搞懂什麼是“教育”


很多家長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的教育”當成“孩子的學習”。“什麼是教育”?這個是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首先要理清的問題。

英國的教育家斯賓塞說過一句話,教育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那麼要做什麼樣的準備呢?對一個家庭來說的,我覺得首先要做好幾個準備:孩子面對未來生命的準備、孩子面對未來生活的準備和麵對未來學習工作的準備。

1)什麼是面對未來生命的準備? 即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這是生命存在的底線,也是家長在孩子啟蒙階段要做好的準備。這個階段可以多帶著孩子與小動物打交道,讓孩子在與小動物、植物的接觸中理解生命的存在,能夠平等對話;再而家長可以在孩子有意識的時候在孩子面前“撒嬌”,但是要注意頻率和程度,核心是讓孩子能夠理解爸爸媽媽和自己一樣,有各種感受和情緒,讓孩子對其他的生命有同理心;

2)什麼是面對未來生活的準備?即有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生活追求。這個聽起來挺高大上,但其實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愛乾淨,把玩具扔的哪裡都是,或者有一些舉止不夠得體,本質上其實是孩子沒有意識到不同的生活環境會帶給自己不同的感受。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的媽媽每天都會把桌子收拾得很乾淨,桌上會放花,這個孩子習慣之後到一個桌面很雜亂的家裡,一定會覺得不舒服。所以家庭帶給一個孩子的最大影響,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在未來會以什麼樣的態度打理自己的生活,學會讓自己舒適。

當然了,這一點的核心關鍵是讓孩子學會用積極的態度為自己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有的時候適當的雜亂,短暫的不整潔,也會讓一個人很放鬆,家長面對這點,關鍵要學會的是,不要讓生活本身的一些細節或者過分的規則感,成為孩子新的壓力源。

生活的本質,就是放鬆和舒適,而不是過分追求導致的焦慮。

3)什麼是面對未來學習和工作的準備?很多家長覺得,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算“贏”,但生命是一場長跑,長跑的關鍵是耐力和可持續性。

贏在幼兒園,也未必贏在小學,贏在小學也未必會在中學脫穎而出,問題的關鍵是孩子有沒有可持續學習的能力。能力會讓孩子持續疊加優勢,而過早的知識灌輸會讓孩子不斷流失潛能。

所以家長在初期並不要急著讓孩子進入學科的學習,而是可以提前看清孩子天生的優劣勢,然後補齊短板,發揮長處,這才是捷徑所在。比如現在國外的很多小學都會做感統訓練,什麼意思呢?學前階段會先測試這個孩子到底更擅長視覺認識方式呢還是聽覺認知方式,或者這個孩子觸覺是否靈敏。

說得再直白一些,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7歲之後不好教育,覺得孩子閱讀慢,聽力不好,或者老是喜歡打別的小朋友。問題往往不在於孩子不聽話,不認真,可能問題出在孩子天賦不一樣,有的孩子不擅長視覺認知但是聽覺認知很靈敏,所以他閱讀很慢,接收能力差,但有音樂天賦,對聲音很敏感;有的孩子觸覺不靈敏,所以別人碰他沒啥感覺,他碰別人感覺也意識不到別人有感覺,所以看起來力氣大。

家長看清這點之後,就可以針對性地維持發揮孩子的優勢,做一些針對性的專項訓練提升孩子的短板,孩子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也會因為長處和短板顯示出不同的特質。

今後的文章也會具體講解怎麼來提升孩子的短板,家長可以繼續關注我。

總而言之呢,教育孩子之前,家長要首先看區分清“教育”和“學習”的區別,孩子早期可以多培養長期的能力,而不是短期的知識灌輸,贏在起跑線上是短期贏,能贏在未來才算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