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最像霸王项羽的隋末猛人,身先士卒,喑呜叱咤,却死得很惨

打仗最像霸王项羽的隋末猛人,身先士卒,喑呜叱咤,却死得很惨


受小说演义的影响,人们对隋唐英雄武力排名极感兴趣,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可惜的是,像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尚师徒这些英雄好汉,全是虚构的文学人物,史无其人。

至于那个天下无敌的第一好汉李元霸,历史上虽然有这个人,但他在小说演义里的事迹却也是虚构的,经不起推敲。

其实,在隋朝末年,四海鼎沸,大泽龙蛇,躁动不安,天下英雄,呼啸而起,正是“一时多少豪杰”!

结合正史《隋书》和新旧两《唐书》的记载,也是完全可以给隋唐英雄搞一个武力排名榜的。

如《旧唐书》称:“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尉迟敬德可谓艺高胆大,不但挥鞭击槊功夫了得,而且骑术精湛,在万军中冲锋陷阵收放自如,毫发不伤,还能在马上空手夺白刃,可谓世之猛将。

《旧唐书》称:“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秦叔宝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惊世骇俗!

……

即这个排行榜上,必须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单雄信这些人的名字。

此外,还应该有丘行恭、张须陀、罗士信、段志玄、裴行俨、王君廓、阚棱、杜伏威、张公谨、来整、苏定方、鱼俱罗等等。

打仗最像霸王项羽的隋末猛人,身先士卒,喑呜叱咤,却死得很惨


这些人,正史上都明确提到了他们的武力值,并都有惊艳的战斗表现。

但是,还有一个猛人的武力,是极容易被人们忽略掉了的。

忽略掉的原因,并非他的名气太低,存在感不强;而是他的名气太大,做出的事迹太过惊天动地,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所做的这件事上,无暇关注其他了。

这个人,就是隋朝开国大将杨素的长子杨玄感。

不用说,杨素是四大名将之一,历史上大大有名。

但杨玄感之名,远在杨素之上。

不为别的,就为杨玄感最先打响了政府军正式反隋的第一枪,揭开了规模宏大的反隋战争史的大幕。

杨玄感很能打,《隋书》称:“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方之项羽。又善抚驭,士乐致死,由是战无不捷。”

“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这句话,正是《史记》中司马迁借韩信之口对项羽的评价。

所以,“论者方之项羽”,即隋朝人认为,杨玄感打仗是最像霸王项羽的人。

而且,杨玄感生得一副美姿容,史称其“体貌雄伟,美须髯”,活脱脱是美髯公关云长从画里走出。

打仗最像霸王项羽的隋末猛人,身先士卒,喑呜叱咤,却死得很惨

杨玄感好读书,擅长骑射,热衷于打仗。

有些人,似乎与生俱来就是属于战场的,他们喜欢享受刀口舔血的快感,喜欢感受驰骋杀伐的刺激。

杨玄感显然属于这类人。

他多次对兵部尚书段文振说:“玄感世荷国恩,得到的宠爱远远超过了应得到的赏赐,如不立功于边塞,何以塞责?如边疆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粗立微末之功。明公主管兵革的,我冒昧将心思如实相告。”

他强烈要求段文振多给他安排行军打仗的机会。

段文振把他的话转告给隋炀帝。

隋炀帝壮其言,对群臣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此话不虚也。”

隋炀帝这样夸奖杨玄感,是他知道杨玄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封赏,而是单为建功扬名。

因为,少年时代的杨玄感,曾凭借父亲杨素的军功,位至柱国,与杨素同为第二品,朝会齐列。

杨玄感为此感到过沮丧。

隋文帝后来将他的品级降了一等。

他眉开眼笑,拜谢说:“多谢陛下如此宠爱我,让我在公廷上得以表示出对家父的尊敬。”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在隋炀帝当政初年去世,杨玄感父忧去职,岁余,起拜鸿胪卿,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打仗最像霸王项羽的隋末猛人,身先士卒,喑呜叱咤,却死得很惨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爱重文学,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并且,他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其父将吏,在朝中极具威势。

杨玄感要起兵反隋,一方面就是自认威势太盛,根基雄厚,有胜利的信心;另一方面,他出自正宗的弘农豪族杨氏,而隋杨不是;当然,最主要的是,隋朝的朝纲已紊,炀帝猜忌日甚,偏偏自己又树大招风,因此内不自安,日夜与诸弟潜谋废除隋炀帝。

隋炀帝征讨吐谷浑败还,屯驻于大斗拔谷,当时随从官员都很狼狈,情况很糟,一片乱哄哄的。

杨玄感想趁机袭击炀帝,惜被他的叔父杨慎拦住了。

当时,杨慎告诫杨玄感说:“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杨玄感悻悻然作罢。

其实,那还真是一次绝好机会,杨玄感行事不够坚定,错失此千载难遇之良机。

杨玄感正式反隋的时间是大业九年(公元613年)。

该年春,隋炀帝发动了第二次东征高丽的军事行动,杨玄感负责在黎阳(今河南浚县)督运粮草。

杨玄感串联起武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先是故意扣押粮草,让隋炀帝所在的部队断粮挨饿;接着让弟弟武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硕把带到前线的队伍悄悄撤回;然后谎称前线大将来护儿造反,自己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发起了叛乱。

一开始,进展顺利,声势浩大。

杨玄感现身鼓动民众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众人欣悦其语,每日到辕门请求自效的有上千成万人。

最让杨玄感欣喜无限的是,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韩擒虎之子韩世谔等四十多名高官子弟都前到军中效力,形势一片大好。

杨玄感自少倾心结交的好友李密也从长安应召而来,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李密提供了上中下三策。

李密说,炀帝远在辽东,离幽州有千里之遥,南限钜海,北阻强胡,他所发布的号令,只能从榆林一线传达。如果我们鼓而北上,直扼其喉,那时,高丽在前面阻止他们的去路,我们在后面截断他的归途,不出旬日,他们一定兵疲粮困,那时咱们举旗招降,大搞政治攻心,很快就能涣散他的军心,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可定。这是叫做“釜底抽薪”,乃是上上之策也。

中策是西入长安,夺取京师。京师此时正虚,留守京师的是庸才卫文升,如果我们全速抄到长安,关中是四塞之地,一旦我们得手,就可以据函、崤制诸夏,于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这也不失为一条好计策,所谓“以逸待劳”是也。

下策是因近便利,先取东都,但是顿兵坚城之下,如果不能马上决出胜负,反遭到炀帝的围攻,那就凶险了,所以这个计策也叫“火中取栗”。

杨玄感认为,所谓的上策和中策,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都太久远,不容易实施,反倒是下策容易实施。要知道,朝廷要员的妻儿老小都在东都,只要攻下东都,俘虏了这些家属,势必震动朝野,大事可成。

于是,他以下策为上计,引兵从汲郡(今河南淇县东)渡过黄河,围攻东都洛阳。

这么一来,诚如李密所说,杨玄感顿兵坚城之下,既不能马上决出胜负,很快就陷入隋炀帝的围攻。

杨玄感先是遭到了镇守东都的越王杨侗、民部尚书樊子盖的顽强抵抗;此后,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与他鏖战于瀍、涧水间;不久,武贲郎将陈棱、武卫将军屈突通、左翊大将军宇文述、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等数路大军来援。

打仗最像霸王项羽的隋末猛人,身先士卒,喑呜叱咤,却死得很惨

杨玄感进退失据,陷入了重围,最终兵败身死。

杨玄感死得相当悲壮。 

他与弟弟杨积善从乱军中杀出,战马累死,两人失骑,步行至葭芦戍,而后面追兵不绝。

杨玄自感窘迫,情知不免,对弟弟说:“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

杨积善含泪抽刀斫杀了哥哥,然后横刀自刎。

但刀钝,杨积善死不了,为追兵所执。

追兵将杨积善和杨玄感的尸体一同送到隋炀帝的行在所。

隋炀帝为泄愤,“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