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三吏”“三別”是杜甫五言新題樂府的代表作。這兩組傳世名篇“三吏”“三別”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漢樂府進行藝術概括的特點是抓住人情最慘酷的現象反映社會問題;建安文人詩發展了這一特色,善於從人情最反常的角度著眼,選取典型事例以反映人民的苦難。如王粲的《七哀詩》在白骨遍野的背景下選取母親棄幼子於草叢的一個典型場景,反映了董卓之亂給生民帶來的災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從丈夫勸妻子改嫁的角度,寫出修築長城的民夫都將葬身邊地的悲慘下場。“三吏”“三別”顯然在取材上運用了這一原理。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杜甫

這組詩的主題是指責統治者在國難當頭時,將戰爭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同時又含著眼淚激勵人民支持平叛戰爭。《新安吏》中不夠徵兵年齡的中男,《石壕吏》中衰老無力的老婦,《新婚別》中“暮婚晨告別”的征夫,《垂老別》中暮年從軍的老翁,《無家別》中還鄉後重又被徵的軍人,都是不該服役而被趕上戰場的。這就集中了戰亂所造成的生離死別中最不合人情的慘酷情景,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由於戰爭的曠日持久,民間已無丁壯可徵,而朝廷仍在強行徵發的嚴重問題,更深切地表現了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三吏”都採用問答兼敘事的寫法。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杜甫“三吏”“三別”詩意畫

問答的一方都有吏,所以三篇均以“吏”為題。《石壕吏》和《新安吏》都是從縣吏徵丁的角度反映鄴城戰敗之後的形勢。《石壕吏》寫詩人投宿石壕村的見聞: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石壕吏》

詩人以投宿者的身份隱身在事外,成為這一荒誕的抓丁經過的見證。這種藝術處理別具匠心,卻是直接來自生活。據陳貽焮先生《杜甫評傳》研究,老婦的十三句話,並不是一口氣說完,而是在“吏呼一何怒”的步步進逼下一層深似一層的對答之詞。這樣理解,才能想象到作為對話另一方的吏沒有用文字表述出來的逼問。老婦先說家裡已有三個兒子在鄴城當兵,其中兩個已經戰死。本來按慣例,古代點兵一家只徵一人,而老婦三個兒子都被徵,完全可以免於再徵。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徵兵

但是這顯然不能說服那個蠻不講理的吏;於是只好再說家裡只剩下媳婦和吃奶的孫子,還是應付不過去;最後只得表示自己願意去河陽為官軍做飯。老婦的話音落後,夜裡久無人聲。詩人天明時“獨與老翁別”,本來無須顧慮自己會被充“丁”的老婦真被抓走的結局也不言自明。全詩純以聽覺寫事寫人,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詩人自己的議論和感慨,但是餘味無窮,可說是杜甫善於實錄親身經歷的長處與特殊的生活機遇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篇傑作。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課本劇《石壕吏》劇照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新安吏所點的兵是未成年的中男。按天寶初兵制,二十三歲成丁,十八歲以上為中男。此詩開頭仿照《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的句式,以行客與新安吏的幾句對話簡略交代徵發中男的原因,則這個小縣裡成年壯丁已被徵盡的慘象便可想而知了。以下都是“客”對中男的安慰之詞,實際上也表達了詩人自己內心的矛盾:一方面,男孩子們還沒有成丁就要面對殘酷的戰爭,無論有母親相送還是孤苦伶仃,都令人於心不忍。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古代遠征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含著眼淚激勵他們走上戰場,為國出力,只能找一些理由來寬慰他們,諸如陣地不遠、勞役不重、主帥愛護士兵等等,但這些違心的安慰之詞,反過來更說明徵發“絕短小”的中男去“守王城”是多麼不合理。詩中寫青山迴盪哭聲,白水默默東去,是以無情之景烘托人的無可奈何之情。“肥男”兩句用通俗的口語活用典故,“客”的勸慰均用第二人稱的語氣,都是在學習樂府民歌基礎上的創新。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潼關吏》也是因看到築城士卒的辛苦,引起“我”與潼關吏的對話,反映出鄴城敗後,官軍又在潼關修工事,以防備胡人再次入寇的形勢,同時由潼關之險點出此地易守難攻。結尾卻以四兩壓千斤的力量暗示了哥舒翰潼關之敗不在工事而在人事的教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的排比句,結尾“請囑”“慎勿”的勸誡句式,都有漢樂府風味“三別”“三吏”反映的時事相同,但均採用由主人公獨白的寫法,著眼於被徵的士兵在與親人離別時刻痛苦的內心活動。

這兩組傳世名篇,體現了杜甫善於化用漢魏樂府神理的創造性

如果說“三吏”是從寫“事”的角度批評朝廷竭盡民力征發兵役的不合理,那麼“三別”就是從寫“情”的角度描寫人民面對戰爭的態度和複雜的心理,以及他們對正常人生和親情的留戀、為國家承擔責任的勇氣。杜甫的偉大就在於他能達到人性的深處,關注處身於歷史災難中的人們對生存境遇的強烈感受。這種人道精神在“三別”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總之,杜甫的五言新題樂府數量雖不多,在運用樂府創作原理的同時,每篇各有特色,都能“自創己格”,這就大大豐富了樂府的表現藝術。

我是“人生若只如初見111”,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