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大秦嶺 致敬父親山 劉東風

閱讀大秦嶺 致敬父親山 劉東風

社長專欄

浩瀚書海,常困於擇書。讀身邊好書,讀權威推薦。為迎接第25個“4·23世界讀書日”,華商報文化欄目特別推出就在我們身邊的著名出版社的社長專欄,特邀陝西出版界的領軍人物談談他們近日的閱讀心得,並重點推薦陝西出版界的精品力作。好書就在身邊,共赴全民閱讀月“盛宴”,讓我們一同享受閱讀的樂趣。

劉東風,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董事長兼社長,編審。中國出版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版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出版協會副理事長。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陝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榮獲第十三屆韜奮出版獎,獲得2019年中國十大出版人物稱號。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韜奮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碩士生導師。

賈平凹老師說:“一條龍脈,橫亙在那裡,提攜了黃河長江,統領著北方南方。這就是秦嶺,中國最偉大的山。”關於秦嶺,有無數的疑問需要解答。作為出版人,我們期望能承擔起解讀秦嶺的重任。我們策劃了《中國秦嶺志》,試圖組織全國的學者共同來解讀秦嶺。《中國秦嶺志》作為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黨雙忍先生是秦嶺方面研究的專家,我們在為《中國秦嶺志》組稿過程認識了黨先生,他對秦嶺的熱愛和熟悉,他對秦嶺的深刻解讀深深地感染了我們,於是,就有了《秦嶺簡史》的先行誕生。

秦嶺是一座特殊的山脈,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也孕育了華夏文明,見證了中國歷史。《秦嶺簡史》以六省一市的大秦嶺視野,通俗易懂地介紹了秦嶺地理、人文、生態演進發展史。全書內容豐富,包括秦嶺簡史、秦嶺真相、秦嶺四兄弟、十全秦嶺、秦嶺生態、文化根脈、秦嶺芯學、經略秦嶺等,從多學科角度闡述了秦嶺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中和當代中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全書共33萬字,圖片近50幅,引據紮實,行文流暢,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俱佳,生動展示了秦嶺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秦嶺簡史》用豐富的史料、可靠的數據、縝密的思考啟發我們換一種角度看秦嶺。

本書是一部秦嶺通史。自古以來,沿著河流的地區正是人類文明蓬勃發展的區域,秦嶺以北的黃河、秦嶺以南的長江,這一獨特的“一山兩河”地帶孕育了無數華夏子孫。秦嶺優越的自然環境所造就的豐沛雨水、旺盛植被、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生產資料、物質基礎,“生態興則文明興”這一深邃的歷史觀,在秦嶺得到了直觀反映。

本書是重新發現秦嶺的全書。作者創造性地提出“大秦嶺是走下青藏高原的崑崙山,崑崙山是走進青藏高原的大秦嶺”“從大秦嶺到阿爾卑斯山,構成了亞歐大陸的脊樑,也是世界島中央山脈”等觀點。你會看到大視野下不同以往的秦嶺。

本書是秦嶺生態的科普書。通過對秦嶺之水、林、氣、景等自然要素的闡述,喚醒人類的生態自覺。秦嶺具有獨特性、唯一性,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始性一旦遭到破壞,將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只有秦嶺的命脈在,人的命脈才在。

《秦嶺簡史》對大秦嶺進行了地理—生態—人文三維耦合系統研究,涵蓋學科很廣。本書可能是目前秦嶺相關著作中,涵蓋學科最廣的一本書。

閱讀《秦嶺簡史》,會發現有諸多創新之處。首先,它將秦嶺中廣義秦嶺的概念推廣開來,跳出陝西秦嶺的區域概念,提出六省一市大秦嶺。其次,作者通過自己的研究,確定了大秦嶺的全部自然邊界,並進行細化分區,提出“秦嶺,大秦嶺的東北板塊;大巴山,大秦嶺的東南板塊;西傾山,大秦嶺的西北板塊;岷山,大秦嶺的西南板塊”,這是一個全新的認知,也是一個全新的分類體系。再次,在剖析了秦嶺的方方面面後,作者提出了“秦嶺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成果,也是秦嶺學的核心概念——大秦嶺是“中國芯”:絲路中國芯、地理中國芯、生態中國芯、人文中國芯、美麗中國芯。秦嶺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為我們提供了青山綠水,它更是孕育了周秦漢唐風華,是珍藏了中華民族記憶的父親山。最後,作者針對目前秦嶺的現狀,提出“秦嶺法學”,就如何保護秦嶺、如何建設秦嶺中央國家公園闡述了自己深刻的見解。

《秦嶺簡史》作者黨雙忍是經濟學教授、生態文化學者、三農治理專家,現任陝西省林業科學院院長、大秦嶺研究院院長,本書是其長期潛心研究大秦嶺的成果。本書出版後收到讀者廣泛歡迎,獲得2018年度陝西省委宣傳部精品出版資助,被評為2019年陝西省優秀科普作品,2020年3月入選陝西省黨員幹部學習書目。

《秦嶺簡史》出版的意義,在於喚醒每一個人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對綠水青山的嚮往,讓更多的人自發地用實際行動保護秦嶺,還山色鮮媚、氣象藹然。

河流隱藏著一個民族的秘史

——晉陝黃河右岸的歷史人文考察

馬來(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

馬來,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三十餘載,主持了西北大學出版社的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先後策劃出版了破解“三農”問題、探索民主政治發展的《鄉村治理與選舉觀察研究叢書》,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大型圖文書《話說陝西》《華夏龍脈·秦嶺書系》以及譯介國際思想學術前沿的《精神譯叢》等圖書,這些圖書先後獲陝西優秀圖書獎、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等獎項。個人先後獲陝西省優秀編輯、陝西省優秀青年、中國大學出版社出版人物獎、陝西省“三五”人才、陝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

晉陝黃河右岸指晉陝黃河陝西一側。如果僅就右岸河流直接入黃的流域概念來看,這也是一個廣大的空間,相對的歷史人文主題同樣宏大。我們的考察雖將“晉陝黃河右岸的歷史人文”作為主題,但更多地侷限在黃河岸邊。這一方面因為沿岸的自然和歷史人文資源太豐富了,特別是700餘公里的黃河峽谷內目不暇接;另一方面是因為沿黃公路開通,我們的考察更多集中在沿岸景點,多有文化旅遊的性質。前後兩次共15天的考察,的確時間緊張,內容豐富,要涉及的主題很多。對一個民族來說,河流隱喻或敞顯著一個民族生存發展、政治變遷以及精神生活的歷史。考察期間,我們深為黃河自然造化的神奇與魅力所吸引,為黃河歷史文化內涵的豐富和深厚所感動,在人文與精神層面,收穫了更多的感悟和啟迪。

府谷牆頭。出縣城向北50餘公里,府谷牆頭鄉,其因這裡明長城之牆頭而得名,它也是今沿黃公路的起點。色彩斑斕的雅丹地貌蓮花辿景區,與內蒙古準噶爾旗馬柵鄉接壤,遠處稀疏的植被與廣漠,給這裡增添了更多的塞外風光。不遠處是黃河入陝的金龍灣,與山西河曲隔河相望。黃河大大的“S”形拐彎,浩浩洪流,緩緩流淌,史載黃河在這裡灌溉生民,從無氾濫之患。塞內塞外交錯,農耕與遊牧交匯,這裡有“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的蒼涼,也有萋萋綠林、塞上江南的秀美。古代秦人崇尚水德,秦統一後此地有“秦源德水”之稱。所謂“德行不止於人,天地山川皆有其德”,“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黃河入陝,無不給人一種幸福美好的感覺。

晉陝黃河陝北一線,自古就是胡漢相爭之地。沿河據險而立的府谷、葭州、吳堡古城,記錄著長期的民族融合歷史和不屈的禦侮抗爭英雄事蹟。由黃河岸的沿黃公路抬眼望去,這些依山而建的城池首先是軍事防禦設施,據黃河之險,立山原之要地,拒敵於城下,其堅固有“銅吳堡,鐵葭州,生鐵鑄就綏德州”之說。古城也是古代國家管理體系組成部分,是文明發展、社會生活的聚落,其中不僅保有過去的縣府衙門,還保有關於教化的書院、文廟、宗教寺院及完整的生活設施。今天,府谷、吳堡古城是訪古探幽的好去處,葭州古城仍繼續著今天的文明生活。

黃河乾坤灣。晉陝黃河延川段,由於特殊的地質地貌,黃河在峽谷中依地勢沖蝕形成了蜿蜒蛇行的自然景觀,山環水抱,乾坤渦漩,有六七個大角度的河流彎道,在與山原環抱、解開的反覆中,蜿蜒前行50餘公里,形成了包括延水關、清水關,蘇婭灣、乾坤灣、清水灣在內的“二關三灣”國家黃河蛇曲地質公園。山河與共,創造出優美多姿的圓弧形畫卷,乾坤灣是最典型代表。在這裡,黃河一改雄渾壯闊的激流勇進,順乎自然悠然前行,厚重中展現出飄逸瀟灑的身影,多少透露出乾坤運轉、天地造化的規律。

激流澎湃的“黃河大合唱”。磧口、壺口、石門,都是晉陝峽谷黃河河道收束的激流險段,尤其是壺口。壺口瀑布雄姿曾入選人民幣主景圖案,壺口瀑布激發和啟示的不屈不撓、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鐫刻在民族的心靈史上。中國進入王朝政治之前的文獻《尚書·禹貢》論述壺口,“蓋河漩渦,如一壺然”。300多米的河面,在500米內收束為30~50米寬,在壺口傾瀉而下,河之“漩渦”激流澎湃,洶湧翻滾,濤聲震天,獨飆怒吼。1938年,詩人未光然和東征渡河抗日的英雄兒女,路過此地,深受震撼,隨後經他創作、冼星海譜曲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大合唱,唱響了抗日御侮的中華大地,唱出了救亡圖存、團結一致的主旋律,構成中華民族百折不回、不屈不撓的精神底色。

曾經是“鯉魚跳龍門”的地方。《尚書·禹貢》和《水經注》都有大禹治水,導鑿龍門的記載。“龍門”在夏商時期是這裡不變的地名,今天依然是黃河的咽喉,晉陝峽谷的出口。左岸龍門山、右岸梁山,兩山隔河對峙,黃河在寬數十米的龍門河道破門而山,“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大有一瀉千里之勢。黃河由此進入汾渭谷地,始而急流,有“下龍門,流浮竹,駟馬難追”之說;繼而平緩,黃河出晉陝峽谷攜帶的大量泥沙沉積河道,汾渭河谷河床寬展,水流緩慢。從龍門到潼關120餘公里的流程,河道比降小,河面最寬處達十餘公里,這也造就了中國最大的天然灘塗溼地,168平方公里的“地球之腎”。溼地保護區有洽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其中的萬畝蘆葦蕩、《詩經》關關雎鳩的在河之洲、華夏奇景瀵泉都是當今中國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

現代治水的“潼關之困”。潼關是東漢以來關中與河洛地區東西交通的要隘,北臨黃河,南據秦嶺延伸之山腰。黃河北來“潼”擊關山折而東流,造就了潼關的險隘要津地位。它也是關中東出的大門。今天,站在潼關古城下的港口,眼前就是渭河匯入後泱泱的黃河,抬眼北望黃河漫無邊際,洋洋大觀不知其限。這是上世紀60年代三門峽水庫修建後,黃河河道泥沙淤積的結果。黃河出晉陝峽谷攜帶的大量泥沙,加上進入汾渭谷地汾河、渭河等支流衝淤,黃河東流出關愈顯步伐沉重,以致造成渭河河床不斷抬高,在“二華”一線已成地上懸河,黃河倒灌渭河釀成災難已不止一次。自古以來黃河在下游的“水患”移至中游關中。至此想起了李白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中的激越情懷,想起了王維寫《華嶽》的“天地忽開拆,大河注東溟”詩意吟頌,這些對神靈偉績的激情祝頌,面對今天現實,無不令人想象詩人的失意與落空。作為古代治水經典《尚書·禹貢》記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再入於海。“厎柱”即三門峽中的三門山,山高如柱,阻河而過,故乃導之。今“厎柱”三門山已淹沒於三門峽水庫之下,“庫壩”巍然,早已超過“厎柱”,華山之陰潼關豈不淤塞!這次考察上起“秦源德水”的府谷,出晉陝峽谷,過龍門,經華山之陰到潼關,河流山川的神奇雄渾,讓我們興奮不已,但當面對泱泱河水,淤塞阻滯的考察結尾時,難免不適,這也為我們提出了對現代治水文明的思考。 攝影 劉玉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