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法國的110個師集結在馬奇諾防線一動不動,成為日後飽受詬病的“靜坐戰”和“奇怪的戰爭”。實際上,由於波蘭的迅速瓦解,在入侵後的第7天,一部分德軍已經調往了西線,法軍沒有進攻的實力和機會。

從這點看,多少有些誤解了法國。不是誤解的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進攻法國。然而,德軍並沒有立刻採取行動,而是在波蘭滅亡後的7個月才發起進攻。同時,雙方的第一次交手不是在法國,而是在相距甚遠的挪威,這都是為什麼呢?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流產。

德國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戰役僅用了36天結束,大批德軍開始調往西線,準備進攻法國。同時,陸軍參謀部代號為“黃色”的作戰計劃也出爐了,但讓德國元首失望的是,這就是“施裡芬計劃”的翻版,沒有任何創意,會給德軍帶來災難性後果。

首先,作為法國人的驕傲,馬奇諾防線猶如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法國軍方認定德軍的進攻方向,是通過荷蘭、比利時實施迂迴進攻,而德軍就和一戰時期的“施裡芬計劃”一樣,再次陷入持久的僵局中,並在消耗中慢慢垮掉。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其次,一戰後,比利時也加強了邊境防禦,尤其是埃本埃馬爾要塞,它著落在一個懸崖峭壁上,前方是馬思河和艾伯特運河的交匯處,是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說白了,“施裡芬計劃”中攻佔法國必須經過比利時,而有要塞在,德軍休想。

更可怕的是,德軍拖不起。按照“施裡芬計劃”,德軍一定會像一戰那樣被拖耗下去,有限的資源還是小問題,“保持中立”的蘇聯是更大的問題。儘管蘇聯與英、法兩國有矛盾,但也不代表就喜歡德國,一旦拖下去,蘇聯一定有所動作。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就算不進攻德國,也會趁機“敲一竹槓”,那時的德軍將陷入更困難的境地。所以,進攻法國一定要速戰速決,而“施裡芬計劃”,顯然不符合這些要求。況且,因一架德機墜毀在比利時,“黃色計劃”被英、法兩國知曉,失去了實施的意義。

時間就這麼一點點地拖下去,不是不想進攻法國,而是沒有更好的計劃。直到德國元首遇到一位新任職的軍長,事情有了轉機。他不僅遇到一位軍事奇才,而且同他一樣善於“劍走偏鋒”,這就是後來大家熟悉的德軍名將——曼施坦因。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然而,“曼施坦因計劃”的出臺並不容易。

1940年2月,進攻波蘭的德軍主力已移師西線好幾個月了,進攻法國的命令卻遲遲不下,不是部隊沒有做好準備,而是沒有一個“速戰速決”的進攻計劃。在德國元首例行召見新上任的軍長時,遇到曼施坦因,才知道還有一份更好的作戰計劃。

這就是“曼施坦因計劃”。陸軍參謀部的“黃色計劃”出臺後,曼施坦因還只是A集團軍群的參謀長,他對這個方案非常不滿,並將其全部推翻,設計了更加精妙的進攻計劃。然而,當他信心滿滿地提交到參謀部時,卻遭到了退回。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原因也很簡單,“黃色計劃”是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擬定的,居然被一個小小的參謀長徹底推翻,另起爐灶,不僅有冒犯上級之嫌,而且讓兩位高官顏面掃地。曼施坦因心有不甘,先後6次提交均遭退回,一氣之下要求面呈元首。

這種越級行為可是犯了“大忌”, 總參謀長哈爾德一面斥責其“以下犯上”的行為,一面扣下他的計劃,並將其調往一個新組建的軍去當軍長。這種“明升暗降”的做法,曼施坦因十分清楚自己遭到了排斥,無奈地準備去新的工作崗位。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巧合的是,在德軍有個傳統,新提拔的軍職軍官,上任前要與德國元首進行一次任前談話。這讓曼施坦因看到了希望,當他和盤托出自己的計劃時,立刻引起了元首的共鳴,甚至可以說兩人心有靈犀、一拍即合,想到一起去了。

隨後,德國元首嚴令陸軍總參謀部,按照曼施坦因的計劃組織實施。內容是,將德軍136個師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先由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和荷蘭,以此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該地區;同時,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牽制法軍。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待英、法聯軍主力進入比利時後,強大的A集團軍群突破阿登山區,直衝英吉利海峽,與B集團軍群一道對英、法聯軍主力,形成包圍並“聚而殲之”,法國也就失去了最後的抵抗能力。這個計劃堪稱完美,既突然又高效,關鍵是能速決。

但德國元首卻在進攻法國前,進攻丹麥和挪威,這是為什麼?

“曼施坦因計劃”,作為一個成熟的進攻方案被確定了下來,德國元首十分滿意。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他要首先進攻中立的丹麥和挪威,更何況兩國民眾大都是德意志民族,這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嗎?但在德國元首看來,很有必要。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一是,作為一戰的親臨者,他十分清楚英國採取所謂的“飢餓戰爭”,在海上對德國進行全面封鎖,致使德軍物資奇缺,不得不選擇投降。為了打破封鎖,必須為海軍尋找寬大的出海口,而挪威長達2萬公里的海岸線,可以擁有理想的海軍基地。

二是,德國2/3的鐵礦石需要從瑞典進口,這是德軍繼續戰爭的根本。但到了冬天,波羅的海進入結冰期,鐵礦石只能從挪威的不凍港納爾維克裝船,為了保證正常供應,挪威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同時,還能對英國構成威脅,一舉兩得。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更主要的是,丹麥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其橫在波羅的海通往北海最窄處,誰擁有丹麥,誰將獲得海上主動權。德國擁有丹麥,海軍可以直出北海,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而丹麥一旦落入英國手裡,德國將再次遭到與一戰同樣的結局。

儘管丹麥和挪威都是中立國,又同屬一個民族,但戰爭的不確定性,無法保證是否威脅到自身安全,與其等英國人來佔領,不如自己先下手,斷了英國人的念想。於是,4月9日德國向兩個國家發出了最後通牒,丹麥太弱小了,當即就屈服了。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挪威的實力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有輕微地抵抗,就退守到北方了,並請求英、法兩國援救。英國是最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局面,這將使海上封鎖變得困難,而法國也想借機開闢新戰場,以此減輕自己的壓力。5天后,英、法聯軍登陸挪威。

雙方在遠離法國的挪威大戰了一場,與強大的德軍較量,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毫無還手之力的英、法聯軍節節敗退,直到5月10日,德軍開始入侵比利時和荷蘭,法國受到嚴重威脅,這才草草撤離。不久,挪威投降。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儘管德國為了利益,對自己的同胞——挪威和丹麥下手,確實有些“不地道”,但誰又能保證他們會不會被英國人利用呢?還是那就話,“在國家利益面前,什麼都是浮雲”。也從另一個方面詮釋了“戰爭沒有對錯,只有利益”。

專欄

兩次世界大戰,源於普魯士的崛起

作者:白楊樹下談歷史

14.95幣

2人已購

查看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