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錦生頭條日記78(學術思想)

2019.12.26.週四,小雨

笫一節 學術思想與創新

一、高溫減產論點:1989年《種子》雜誌發表了仇錦生論文《玉米制種花期高溫危害及其預防》。據農業部報導,2015年甘肅和新疆玉米制種減產1-4成。7月中下旬至8月初,新疆超過40℃的高溫天氣持續10天以上,中晚熟、晚熟及推遲播期玉米制種正值授粉期,造成結實率下降,種子減產約1.8億公斤,平均減幅約近40%;甘肅35-38℃高溫天氣持續一週,種子減產約0.65億公斤,平均減幅約10%。新疆、甘肅玉米制種共減產約2.45億公斤。仇錦生2003年於《大豆通報》(現改刊名"大豆科技")第1期上發表論文《高溫對大豆生產的影響》。2015至2016年,筆者走訪本地農村,夏大豆開花結莢期,本地氣溫過高,當年夏大豆減產嚴重,畝產量只幾十公斤。仇錦生1989年提出高溫減產學術思想,已被廣泛現實所鐵證。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明顯,高溫已不僅僅限於農業減產,對人類及動物界都有影響。

二、四季麥,即同一年內小麥四季播種的理論建立。四季豆大家熟悉,四季麥沒聽說過吧。在世界範圍內,小麥一年四季各月份都有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在播種和收穫,是四季小麥(Walter G.Heid,Jr.,1979; John Percival 1985)。在我國雲貴兩省地理位置均屬低緯度、高海拔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資源豐富,冬暖夏涼的氣候適於作物繁衍,加之複雜的山地立體生態環境,所以雲貴高原小麥四季播種具有獨特的生產條件和成功的實踐。仇錦生於1990年,通過雜交育種,培養出四季麥952,其父本黔冬6號系貴州省育成的小麥品種。四季麥952於淮北平原地區夏播成功,表明了它的廣泛適應性。2006年,四季麥952於內蒙河套地區作春小麥播種也很成功。

三、膜病論觀點,即《膜病論一膜組織的理論與實踐》嘗試用細胞膜理論來解讀中醫。《黃帝內經》中對膜組織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雖沒有提出細胞膜學說,因技術手段侷限,西方科學家1931年才建立細胞膜的理論。西醫西藥和中醫中藥都利用細胞膜來治病,其給藥機制都是靠細胞膜這個載體在傳導擴散、吸收轉運等等。中醫二千年前就在應用氣體自由擴散原理,提出中藥四氣五味學說。細胞膜吸收氣味,這己是不爭的事實。人體的各種受體、酶等生物分子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作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分子藥理學己揭示了這些生物大分子與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並將其作為藥物的靶點。在目前所有應用藥物中,以細胞膜受體為作用靶點的藥物佔52%,以酶為作用靶點只佔22%,以離子通道為作用靶點的藥物佔6%,以核酸為作用靶點藥物佔3%。

未來中醫將整體觀結合現代模糊數學、複雜科學理論、系統生物學、信息論、控制論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可望全面詮釋中醫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五運六氣學說、元氣學說。而西醫也面對再生醫學、基因網絡和複雜疾病、轉化醫學等科技洗禮,展望未來中西醫將融合產生新的醫學,為全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四、發酵中藥就是在傳統的中藥生產中的中藥炮製就利用了天然微生物中藥發酵以提高中藥藥效、消除中藥毒副作用、改變中藥藥性。例如:六神曲、淡豆豉、半夏曲等傳統中藥均由天然微生物發酵而成。傳統的中藥發酵採用天然微生物發酵,菌種不純,代謝理論、藥效成分理念模糊不清,生產可控性差。現代"新發酵中藥"是將天然藥物(中草藥為主體)提取液或藥材顆粒等直接當培養基,以優選的菌種一種或幾種、一株或幾株藥用菌作為菌種,利用微生態學、仿生學的方法,通過生物嫁接的方式,對所用的中藥有效成分進行生物學轉化,將中藥的大分子物質,經過微生物轉化成為能夠被人體腸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成分,使中藥成為快速吸收、定量療效的新型藥物。中藥需要現代化和國際化,工廠化發酵罐生產是可靠路徑。上述四個方面,體現了仇錦生的學術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