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夏秋篇

立夏,一般在公曆五月五前後,按《周易》的說法,五月是天風姤,卦象說的是剛柔相濟,萬事萬物大有可為,就像夏天的少林。

這是最繁忙的時候,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影響下,少林承接了一系列文化交流項目,維也納、瑞士、北非五國等各種團體陸續掛單入住,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制訂並實施系統性的禪修、武術和中醫課程。

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少林常住院白天

每天清晨5點起床,陪著一群外國人開始晨練,早餐後一起從擒拿手、五步拳,練到開山棍和梅花單刀。我常跟朋友說,練武極其艱苦,大抵是正常軍訓的2.5倍。

下午是文化課時間,在寺院西面的少林文化學院,課室裡筆墨紙硯一樣不少,各種顏色的手“龍飛鳳舞”起來,然而墨跡還未乾,禪醫師傅又開始為他們講解經絡、穴位以及針灸手法。

緊接著便是漢語課,這也是筆者的另一身份——少林文化學院漢語教師。這份對外漢語教學的工作,可謂任重道遠。武學裡許多專有名詞如“氣”、“馬步”、“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等,哪怕是這些基本概念,外國人要最準確地把握其中精髓,只有通過漢語的學習。要理解禪修與中醫,亦復如是。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明白,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珍貴的東西。無論是一個詞語或一個概念,若想準確地傳達給外國人,首先你得能看見這一整條的河流。

我喜歡和那群非洲學員待在一起,去體會那種原始的生命力。一個人開心大笑,其它人便跟著笑;一個人練武怒吼,其他人便一起吼。有一位體型較胖的學員,進度總是落後一大截,有一次爬臺階訓練他又落在最後,在他幾乎要放棄時,我見到所有學員忽然一起為他吶喊,那是種源自生命深處最真切的吶喊,一瞬間整座山再聽不見其它聲音,最後你自己也忍不住跟著喊出聲,這是一種很緊密的人與人的鏈接,它屬於精神或更高的層面。

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記得離別的那個晚上,非洲團和少林武僧們圍著篝火,跳著非洲本地舞蹈,唱著古老的歌謠,一整個夜晚的歌聲和笑聲,直到黎明仍未消散。

後來有一次,一群奧地利學員來少林修習易筋經,奧地利人對距離感的把握比較好,人與人之間比較疏離。其中有位單身母親,帶著一個11歲的小男孩,平時也是面容冷淡,不言語。我覺得他們挺不容易,便多照顧了一些,離別時送給他們一對觀音符。本想著簡單告別,沒想到這位母親當場熱淚盈眶,並緊緊地擁抱住我,甚至連一些話也說不太清。我除了訝異也有些感觸,有些地方人情只是充當一種消費品,而對於另一些地方而言,卻那麼的彌足珍貴。

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維也納班·易筋經

然而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荷蘭小夥,29歲,跨越半個地球來到少林,他可能是唯一一位沒有任何身世背景又能找到少林並留下的人。他的本職工作是木工。他運氣比較背,來的時候恰逢隆冬,對於練武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挑戰,何況是沒有暖氣,有時連熱水都沒有的山裡。

於是,覺得生活困苦的兩個人,經常趁著陽光好一些的天氣去山裡散步,有一次夜晚來了興致,兩個人偷偷帶了瓶黃酒,跑到塔林旁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從中國的教育聊到武俠文化,古龍金庸。那晚接近滿月,月色很亮,喝完酒渾身熱氣,便在塔林裡打起少林拳,越打越快,到後面分不清究竟誰是中國人,誰是外國人。四周塔林環繞,猶如少林的前輩和大師們在旁默默注視,明月照,路迢迢,人會老,心不老。

夜晚

然而夏季少林最有趣的時光莫過於夜晚,晚飯後先打打坐。參禪打坐,其先決條件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所謂:

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

降服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這是一生的修行。

隨後精神抖擻,筆者便會邀請聊得來的朋友一起喝茶,在坐的外國人,多不是一般的遊客,大多是該國某些政府部門的特派官員,抑或是大學教授,而右側的老和尚,也皆有相當道行,大家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當弗洛伊德、薩特、加繆、王爾德、黑格爾還有倫勃朗、韋伯、伍迪艾倫的觀點,和寒山、老莊、錢穆、曹雪芹、李漁的境界每天晚上不斷交織碰撞,夏天的夜晚也因此變得有趣且悠長。

當然,也不是每天晚上都這麼吵。少林是一個平臺或載體,它能不斷吸引一些傳統文化的藝人聚集。其中最有趣的一位是蔡志忠老師,他自稱“生於臺灣,老死於杭州,死後葬在少林”。在我住的地方,會經常看見他晃盪的身影,時而佇立遠眺,或者直接坐在屋簷下休息,大多數僧人並不知道他的身份和影響力,因此也沒有人多少人在意。或許人活到他這年紀,追求的就是這一份浮沉後的安然吧。

有天晚上,蔡志忠老師對我說:“禪,不只是那一瞬的開悟,還有悟之前和之後的生活。” 一瞬間擊中了我,以前的自己太過於強調巔峰的那一刻,但忘了去想,得到了之後怎麼辦?解脫了之後又怎麼辦?是維持,還是慢慢放下?

這些問題沒人躲得過。

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少林的夜

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書桌

冬春篇

少林的冬很簡單,潔淨精微。

因此關於在少林寺究竟傳播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在此做一個梳理:

禪宗,是佛教中很有意思的一個分支。它不強調唸經,不強調打坐,不強調所有形式性的修行,它講究的是每一天的衣食住行,講究頓悟,和頓悟前後的生活。

其實佛教各門派的宗旨大致相同,即解脫論。為了實現解脫,要經歷漫長的修行,要虔誠與堅持。但禪宗歷來都是,一言半句就悟道,接著就解脫。

馮友蘭先生曾說,禪的起源是漢末至魏晉時期,作為外來者的佛教僧人,與本土的道士經常互相交流,這種被稱作“清談”的魏晉之風,後來便演化為禪宗。這是一門使人愉悅的宗教,這是它的善意。

少林是禪宗祖庭,有達摩面壁的山洞,也有二祖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為這些故事慕名而來的人絡繹不絕,但最令他們想不到的是,這裡卻很少大型的法會,也沒有太多誦經。僧人們大多都是寫字喝茶,種地養花,時不時再做些清掃。他們也樂意聊天,兩三句話總能把人逗笑。

有時候,笑就是一種悟。

又比如禪宗的教學方法,其實已經說明一切:即境示人,借題發揮,下一轉語,當頭棒喝,以姿代言,正言若反。

在少林,無論是國外或國內的團隊過來,禪修都會是最主要的功課。

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禪修武

這是個太大的話題,但卻不得不講。因為對於武學,我們都有太多的誤解。

首先,武學是一門學問,而不是一門運動或體育,它博大精深又十分講究,往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其次,武學的目的不是天上飛或水上漂,而是技擊——第一時間擊倒敵人(包括太極);最後,武學體系起源於漢朝,它的大多數理論根基是中醫,也就是《黃帝內經》中的經絡學說,它的表現形式為套路,發展於唐宋,衰落於明清。

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有無數的天才與大師究其一生投身武學,哪怕到2017年,中國還存在的門派和拳種至少有百種以上,無論是少林拳、太極、八極、八卦,抑或意拳、柔拳、形意、詠春,他們遍佈大江南北,但主要集中在河南、山西、天津與河北。

任何一個門派的合格武者,對普通人來說,只要出手都會是致命的。這也是武學必須低調的一個重要原因。古時候練武,都要挑晚上練,還要找四面高牆的院子,就是怕別人偷學,因為真的功夫極具危險性。

我在少林是練武的,夏天外功練得多些,如站樁、石鎖、沙袋、打樁、拍水各種基本功,所謂外練筋骨皮,也練套路,如小洪拳、五步拳、七星拳等,基本是白天練功,晚上抹藥;冬天則是內功為主,如易經和洗髓,大多練氣,大冬天晚上有時坐著練也能出汗。這些都是基本功,至少堅持百日,方算入門,俗稱“百日築基”。

而大部分來少林的人,也都是衝著最正統的武術而來。少林的武術有一大特點,即天下武功歸少林,說白了就是,通過修習少林功夫,以後要學其它任何一種武功,都不會太難。

關於武術,說到底還是要以身傳身,只有搭上手,才知分量與真假。若有真正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私聊,其實目前中國對傳統武術感興趣的人,不在少數。最後聲明一下,我並不是一名武者,我只是半個武痴。

武術裡有句老話,“拳起於易,理成於醫”。

武術從一種搏擊,演變成一門學問,和中醫是分不開的。如打哪裡,怎麼打,需要醫學指導;如練功或對抗時受傷,需要中醫正骨療傷;更有一些武術,如鐵砂掌,都必須用祖傳的藥方配合著練,否則必越練越傷。

正因為這種需求,促成了以中醫為主體的少林醫宗。我只是簡單學習了針灸和藥理常識,偶爾上山採藥,主要用於四季養生。後來親戚朋友生些小病,能簡單加以治療調養,也已經很滿足。

少林藥局除了問診與製藥,也與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了研究生培養項目,也可視為一種繼承與傳播。

其實禪、武、醫三者,在少林寺的僧人眼裡,是同一個概念,是相通的。所謂理成於醫,以武入禪,再以禪運武,三者缺一不可。少林的拳法練久了,慢慢就能懂得如何養生,有智慧的人,慢慢更能領悟出一種禪意。

這些都不是玩笑話。

有一次大雪封山,百無聊賴的上午,便步行至監院的房間,發現他在寫書法,於是二人各寫幾筆,然後喝茶閒聊,忽而窗外風聲大起,走出門一看,雪花翩翩飛落,兩個人就這樣看一上午。

鹽飛亂蝶舞,花落飄粉奩。

奩粉飄落花,舞蝶亂飛鹽。

這份工作它需要勞作,有付出,也有財務上的回報。學習文化,傳播文化,再傳承文化,吃素、練字、練武、打坐、採藥,每一天的勞作與心中理想的生活模式相互印證。這本身就是一種完滿。

但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沒那麼線性。沒有太多線性的升職加薪抑或買房買車人生巔峰,沒有太多的同類對比或競爭,它的巔峰可能取決於每一天,取決於每個當下,它是非線性的,過得好了,每天都可以是巔峰。

少林武僧天下共知,那麼少林寺是怎麼傳播自身文化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