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來臨,引導而非逼迫,讓男孩兒從此愛上學習。

家庭教育就是激發學習興趣,讓男孩從此愛上學習,愛上學習,從尊重男孩的學習興趣開始。陪伴玩耍的男孩在網絡中受益匪淺。引導男孩在學習中游戲,在遊戲中學習。滿足男孩好奇心,別怕孩子搞破壞。激起孩子的好勝心。

中考高考來臨,引導而非逼迫,讓男孩兒從此愛上學習。

第一部分,愛上學習,從尊重男孩的學習興趣開始

一般來講,他還在家長髮現孩子厭學時通常會非常的失望憤怒,進而斥責孩子,逼著孩子天天努力學習,然而教育學家發現這樣做效果通常並不好,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學,那麼再逼他也是沒有用的。

興趣是人的認識活動所需要的情緒表現,表現在人們認識事物過程中的良好情緒上,一個人對某一事物有興趣,他才願意更深入更多的認識對他有意義的這個事物,我們應該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爸爸必須善於發現和引導,一旦孩子對某事物產生了興趣,強烈的求知慾就會促使他主動去學習,效果事半而功倍。

中考高考來臨,引導而非逼迫,讓男孩兒從此愛上學習。

爸爸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時,切忌粗暴干涉,硬性強制或教條主義,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參與者的身份商量的口吻,生動的有趣的方式,和藹的態度出現在孩子的面前,使孩子倍感親切,心情愉快,這種心理效應,對於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大的作用。

第2部分,陪伴玩耍,讓男孩在玩樂中受益匪淺

孩子貪玩是一個令爸爸們感到頭疼的問題,其實,爸爸們應該知道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使他們對周圍世界感到好奇的行為表現,事實上很多孩子在往往在玩耍中學到的知識,加深了對世界客觀世界的認識的,哈佛大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組成的,發現天賦少兒培養計劃課題組,在對世界各地近3000名10歲以下的兒童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在被認為是聰明過人的孩子裡,87%,都有強烈的好玩之心,因此不要把你的孩子界定在你規定的框架裡,縱容你的孩子開懷的玩耍吧,也許你會培養出一個好玩的好孩子。

中考高考來臨,引導而非逼迫,讓男孩兒從此愛上學習。

教育學家認為對於孩子來說,玩是學習遊戲是學習,學習本身也是學習,事實上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不喜歡玩的男孩,很多辦法之所以害怕孩子玩兒,是怕孩子玩得太出格了,因此限制孩子玩。

陪孩子玩也是,引導孩子開闊視野,開拓思維的好途徑,比如父母發現孩子喜歡玩汽車玩具,在陪玩中就可以向孩子介紹不同類型的,種類的汽車,以後再帶孩子去參觀汽車展覽會,擴大孩子的眼界,還是會饒有興趣的瞭解各式各樣的汽車,在現實生活中又和孩子一起觀察汽車,獲得更多的知識,啟發孩子的求知慾望。

中考高考來臨,引導而非逼迫,讓男孩兒從此愛上學習。

同時,玩也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父母在陪孩子玩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各種情況進行品德的培養。當然孩子的興趣廣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往往在玩的時候投入的精力多,佔用的時間長,沒有節制的玩而造成貪玩,改變孩子貪玩的現象,應該是爸爸幫助孩子合理的安排和選擇,玩什麼怎麼玩,和什麼時間玩,使孩子能夠在玩中受益。

第3部分激起孩子的好勝心

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這是什麼道理呢?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時自尊會受到壓抑,這時你故意刺激他,使他的自尊心解放出來,形成一種好勝心理,這也被稱為人的心理代償功能,而把這個計策運用到孩子身上去會同樣有效。

中考高考來臨,引導而非逼迫,讓男孩兒從此愛上學習。

愛因斯坦有一個叔叔叫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也是一個數學愛好者,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成績不好,但卻愛問叔叔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叔叔總是耐心的給她解答,讀到中學時愛因斯坦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數學成為他中學時代最大的業餘愛好,而叔叔雅各布就經常關心愛因斯坦的數學學習,有一天叔叔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在各個腳頂處標上了符號ABC,編寫出ab2加上BC2=AC2。見一個公式,然後嚴肅的對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阿博特,你在數學方面有天賦,你也來試試吧,畢達哥拉斯在2000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2000多年前的後的阿博特就不能證明出來?那是愛因斯坦還未學習過幾何課程,12歲的他對幾何一無所知,但因斯坦自尊心強,而且生性好強,尤其在科學的探討上從不肯認輸,有一股鑽研的蠻勁兒,他被叔叔的一席話激發了,他講畢達哥拉斯2000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我阿伯特愛因斯坦就不會做,我又算什麼呢?強烈的好勝心驅使著他,他下決心試一試,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尋找證明的方法,第1周過去了,第2周也過去了,還沒有任何結果,愛因斯坦並不氣餒,它繼續反覆琢磨和思考,終於在第3周獨立的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

男孩子一般好勝心較強,不喜歡別人說他不行,別人說她不行,她偏偏做得更好,抓住這一心理特徵,爸爸在培養孩子學習方面顯然會更加得心應手。

中考高考來臨,引導而非逼迫,讓男孩兒從此愛上學習。

不過要使用好,激將法,必須注意,方法得當。

實用乾貨分享。

第1點,要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期望目標

激將法之所以暗含的期望必須高於孩子的現階段水平,但又要是短期內可以達到的,如果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水平,實際情況,給孩子可望不可及的目標,那麼非但不能激發他學習的內動力,反而會增加自卑感,甚至喪失知恥心,導致消極退縮或者對抗情緒。

第2點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採用恰當刺激方式。

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或者強或者弱,但都有一定的限度,在此限度內爸爸給予刺激的強度和內驅力成正比,即知恥而後勇,月計發,月份發,如果超過這一限度就成了反比,月急越急越糟糕,破罐子破摔,因此爸爸運用激將法必須根據自家孩子的個性和心理承受力來恰當的方式,比如,自尊心強個性強的孩子,可運用此法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對自信心,自卑,個性,怯懦的孩子不宜使用此法,以鼓勵為主。

第3點,把握情境變化,選擇最佳刺激時機

情景不同,運用激將法的效果往往大不相同,例如在孩子學習遭遇挫折時,運用激將法顯然是不合適的,這很可能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令孩子痛上加痛,這時還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安慰,而當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毫不在乎麻木不仁之際,運用激將法就可以,起到震動喚醒的教育作用,總而言之,啟發孩子一定要把握一個度,要建立在孩子能否經受刺激並轉化為精神能源的基礎上,如果失去了這一技術,就難以如願以償,甚至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