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老規矩之六:站不倚門

中國傳統老規矩之六:站不倚門

文丨彬叔

說在前面

中國的傳統老規矩裡說人站要有站相,尤其是不要站著不要倚靠著門。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正文

01 倚門而立是心理疲憊至極點的累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家的父母不擔心孩子,不管你身在哪裡、年齡有多大,在他們的眼裡、心裡永遠都是孩子。尤其是常年在外難得回家的兒女,父母更是望眼欲穿,每日倚門而立等待孩子們的歸來。

有父母天天擔心孩子外出做不好工作的,如《戰國策·齊策六》:"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 。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又如宋朝曾鞏的《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狀》:"竊計臣老母之心,聞臣而來,倚門之望,固已深切。"

還有描寫那些感到無比寂寞,每天倚門而立身陷閨怨的女子。如唐朝的溫庭鈞《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慾黃昏,無憀獨倚門。

中國傳統老規矩之六:站不倚門

02 倚門而立也是描寫那些不雅之人

宋朝有個故事寫的就是一個乞丐,到人家去沒有討到東西,就倚在這家人的面前砸門、破口大罵耍無賴。主人出來再道歉也不依不饒,圍觀群眾裡有一人實在看不下去,跳出來一刀砍死乞丐揚長而去。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裡:"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倚門賣笑,將妓女稱之為賣笑人,讓倚門而立成為貶義詞。推波助瀾的還有燈謎:不是倚門賣笑人,謎底:端正女子。讓更多的家長從小就教育女孩不要倚門而立,以免養成這種不好的習慣。

還有一個成語:倚門傍戶,出處來自《明儒學案·凡例》:"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畫葫蘆者,非俗流之士,則經生之業也。"就像翟天臨抄襲論文一事,至今搞的他還沒有走出陰影。靠抄襲得來的博士,最終還是自己主動拿掉算了。

中國傳統老規矩之六:站不倚門

03 文字的意境之美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點絳唇》,將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看到一個俊美少年,害羞地想看又不好意思看,只有倚在門上假裝嗅著青梅,將她那種心理描繪的惟妙惟肖。

一心相愛的男女,就算等得再久,等得再苦,也心甘情願。就像廖羽寫的《千年》歌詞一樣,讓人不禁有那種撕心裂肺又蕩氣迴腸:涼夜晚秋,倚門回首;此去幾何,欲說還休;只念一人,共你白首;管他什麼,前程錦繡。

中國傳統老規矩之六:站不倚門

最後的話

現在外出工作的人很多,當你們揹著行囊離開家門的時候,背後的父母都在擦拭著眼角的淚。作為子女還是要常回家看看,多打打電話給父母,讓老人少點倚門而立、翹首期盼的擔心。

站有站相,走到哪裡倚都倚在門上,人看起來也沒有精氣神。女子就更不要倚門而立了,雖然不是那種人,但總會讓別人想起倚門賣笑這個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