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的海上霸權:西地中海的統一和迦太基的覆滅

從文明發展史來看崇尚海權的文明相對來說是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它們在歷史上一直充當著歷史的火車頭的角色。古時候的希臘羅馬,近代的西班牙荷蘭,現在的美國。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就是重視海軍建設,強大的海軍不僅保障了國家的財富,也增強了國家的國防實力,而財富豐足、國防強硬反過來又保證了海軍的強大,兩者互相支撐形成良性循環,這種互動模式貫穿了古代的羅馬到今天的美國,是歷史提供的且被反覆證明的繁榮與富強的最佳模式。

就拿強大的羅馬帝國來說,羅馬最初只是第伯河上的一個小邦,到公元前1世紀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羅馬的發展壯大,軍隊始終是它對外擴展的利器,而正是羅馬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海上艦隊,從一個務本儉樸的陸權國家發展成為一個積極擴展的海權國家。羅馬人第一次注重海上霸權建設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後,統治者因地制宜地組裝了“烏鴉”,將海戰變為陸地白刃戰,憑藉著自己謙虛務實的古羅馬傳統,仿照敵人的戰艦,在船頭又安裝了撞角。在當時最先進的武裝戰列艦以及古羅馬自古以來就訓練精良的公民兵隊伍,打敗了海上強國迦太基,統治了西地中海。

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的海上霸權:西地中海的統一和迦太基的覆滅

羅馬

一、羅馬海上霸權建設的背景

總體來說,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羅馬人的海上霸權意識薄弱,此時羅馬正在進行征服意大利半島的戰爭,是陸軍建設的強盛期,海軍還沒有應用到羅馬人的征戰中,即使比較強大的海岸城市那不勒斯、塔倫特姆都是通過陸上防衛。有資料顯示在布匿戰爭之前羅馬海軍的發展僅僅停留在基礎階段:在公元前310年,一小股羅馬分遣隊在坎帕尼亞登陸去反抗努凱里亞聯盟而失敗。在公元前394年一艘羅馬戰船運送一位大使前往特爾斐,途中被利帕利人截獲,並把他們帶到了利帕利島,因為當地法官的介入才化解了誤會。此後利帕里人放了使節,並護送他們去了特爾斐,然後又返回羅馬,當時學者對利帕里人護送羅馬人的舉動形象地比喻為警察護送小姑娘。

波利比烏斯說在公元前260年羅馬人已經有了作戰的艦隻,並且在此時羅馬人修建自己的船隻已經有了一個多世紀,但是以防禦為目的的戰艦的大規模建設在這以前是沒有的。“儘管羅馬人第一次修建了自己的船隻,但是他們的船員仍然對五列槳戰艦的建造一無所知,這暗示著波利比烏斯知道羅馬人修建了自己的戰艦並付諸實踐,確實共和國擁有自己的船隻是在公元前338年時安蒂烏姆的艦隊。”

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的海上霸權:西地中海的統一和迦太基的覆滅

羅馬

顯而易見羅馬在公元前3世紀海上事業的發展還很緩慢,而意大利半島的地形狀況是三面環海,這樣就很容易受到敵國的侵襲尤其是海盜的襲擊,而此時羅馬對海岸的保護措施,據史料記載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即建立海岸殖民城市、與鄰國簽訂合約共御外敵。

建立海岸殖民城市。古代在地中海的防禦是困難的,近海的國家不僅要防止鄰國的侵襲還要防止零星海盜的伺機來犯,古代生產力低下還沒有能力大規模地建造大型的戰列艦,而建立海岸殖民城市被認為在當時是最經濟有效的保護措施。羅馬第一次確立海岸線是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他們在臺伯河口建立了自己管轄的產鹽區,他們遇到了海岸保護的問題,在那時第勒尼安海安的海盜非常厲害,李維記錄了公元前349年西西里海盜入侵羅馬海岸,然而羅馬人不願意自己建造海軍,公元前350年在臺伯河口建造了海岸殖民地。

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的海上霸權:西地中海的統一和迦太基的覆滅

地中海

與同盟城市簽訂合約。羅馬在與皮洛士的伊比魯斯之間的戰爭沒有利用艦隊從意大利南部登陸作戰,而是主要依賴一些與羅馬簽訂合約的意大利同盟城市來保衛國土。羅馬與其他南部意大利城市的條約包括這些城市不應該讓任何敵人進入,並且防禦掠奪者,羅納河的馬西莉亞長時間地從事著一個相同的保衛高盧裡維埃拉的任務。迦太·基與羅馬簽訂的幾個條約也規定了彼此要互相照應,共同打擊海盜和外來侵略者。如公元前279年的條約規定:“如果皮洛士侵犯任何一方領土,雙方將互相援助,但是如果意大利本土受到皮洛士侵犯時迦太基需提供艦隻,從海上幫助羅馬。”

但是隨著羅馬共和國的發展,到了公元前3世紀海軍建設迫在眉睫,一方面帝國境內的海盜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西西里的戰略位置的誘惑(從上古時西西里就是出名的糧倉)。再者地中海繁榮的貿易市場讓迦太基獨霸了幾個世紀,而羅馬與迦太基簽訂的幾個條約也將其圍困在意大利半島不讓羅馬有任何喘息的機會,擴展勢頭正旺的羅馬急需要發動一場戰爭來解決面對的危機和困俊,戰爭一觸即發。

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的海上霸權:西地中海的統一和迦太基的覆滅

羅馬

二、第一次布匿戰爭海上霸權戰略實踐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時羅馬因時制宜地發明了被稱作“烏鴉”的接舷吊橋,這是一種安裝在船頭的作戰裝備。吊橋的一端有鉤子,一旦靠近敵船,接舷吊橋就會落到上面,緊緊鉤住 敵船,讓士兵從這裡衝過去,在甲板上展開羅馬軍團最拿手的白刃戰。由於烏鴉頭重腳輕的缺點,羅馬多次遭遇了海難,國內的船隻幾乎消耗殆盡,羅馬當局放棄使用烏鴉,用另一種更加穩妥的被叫做“撞角”的作戰器械。撞角是一種安裝在船頭的不易生鏽的青銅撞擊物,撞角的設計獨特,為了避免和敵艦接觸時插進對方的船身,前端鑄得比較鈍。由於撞角是安裝在吃水線附近的,所以一旦對方的船身被撞角撞破,馬上就開始進水,當然就失去戰鬥力了。

迦太基是地中海的商業霸主,也是海軍強國,羅馬當機立斷,在極短的時間裡建造了一百隻五帆的船和二十隻三帆的船,船員都是臨時徵集的意大利農民和城市平民,為了加速戰事的進行,在造船的同時,又在陸上訓練划船手。公元前260年在執政官蓋烏斯杜伊裡烏斯的統帥之下,羅馬艦隊在米雷海角附近和迦太基艦隊相遇,迦太基人被擊潰而逃跑了,並喪失了五十隻船。公元前256年為了打破西西里島的僵局,羅馬當局決定進攻迦太基的戰略大後方——非洲,在埃克諾姆斯海角兩強相遇,從規模上看此次戰役可以算是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羅馬戰船排列成楔子形狀,衝入了迦太基艦隊展開的防線,但立刻被迦太基的艦隊從四面八方包圍起來。羅馬戰船再次發揮了烏鴉吊橋的優勢,把海戰變成了戰船上的陸地戰,最終,迦太基損失了100艘船,其中被擊沉的有30多隻,被俘的有60只,而羅馬僅僅損失了20只船。

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的海上霸權:西地中海的統一和迦太基的覆滅

地中海

三、第二次布匿戰爭作為“後勤”力量的重要因素

第一次布匿戰爭以羅馬人的勝利而告終,羅馬控制了在意大利、西西里和西班牙之間的盆地,即第勒尼安海和撒丁里亞海,迦太基散失了地中海的制海權。漢尼拔為了一雪前恥,決定出兵意大利,為此他做了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即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羅馬。

漢尼拔在出徵之前實行了幾項重要的措施,他把他的兄弟哈斯杜路巴爾留在西班牙作為自己的代言人,分給他相當大的陸上和海上的兵力;為了保衛非洲,他又留下了一大部分的兵力。漢尼拔有先見之明地把伊伯利亞的軍隊派到非洲,而把主要的利比亞人集中在西班牙,他打算用這種方法更加穩當地掌握非洲和西班牙。漢尼拔和他的司令部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出征意大利的困難,軍隊和糧食供應非常複雜,波利比烏斯寫到:“當漢尼拔想要從伊伯利亞向意大利出征的時候,軍需的籌辦是最大的問題,而漢尼拔的一個朋友說必須教會戰士們吃人肉,並且注意到要他們預先習慣這種食品。”。而漢尼拔加強非洲和西班牙的駐守也是為了可以在兩地獲得糧食、軍隊等後勤的供應。

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的海上霸權:西地中海的統一和迦太基的覆滅

漢尼拔

羅馬在戰爭之前也做了一個詳細的作戰部署,規定同時打擊西班牙和非洲,公元前218年的一位執政官普布里烏斯·科爾涅裡烏斯·斯奇庇奧的任務是渡海到西班牙,另一位執政官提貝里烏斯·顯普洛尼烏斯·隆古斯的任務是以西西里為根據地,在非洲登陸。羅馬人意在封鎖漢尼拔和哈斯杜魯巴與非洲後勤增援通道,持續破壞漢尼拔後方補給,使漢尼拔前方與後方嚴重脫節。迦太基要打敗羅馬,最穩妥的方式就是進攻羅馬的權利中心—意大利本土,而這就需要迦太基必須擁有堅固的戰爭基地和一條穩定的交通運輸線,迦太基政府預先計劃了兩條可能的路線,一條直接通過海上,另一條則迂迴穿越高盧,第一條路線為羅馬的海上力量所封鎖,第二條經過漢尼拔轉戰15年,並最終由於羅馬軍團佔據西班牙北部而被截斷,所以說只有控制了海上局勢,佔領才成為可能。而這兩個中心位置羅馬卻都佔據了,即羅馬本身和西班牙北部,他們之間通過一條輕便的內部交通線以及海洋加以鏈接,這就使得相互支援能夠得以持續不斷地進行。

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的海上霸權:西地中海的統一和迦太基的覆滅

羅馬

正是因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散失了大部分地中海的制海權,迫使漢尼拔不能從海上發揮自己海軍的威力,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而羅馬人則籌劃了一個更加先進的作戰計劃,持續騷擾漢尼拔的海上後勤補給線以及迦太基本土,使得漢尼拔前方與和後方嚴重脫節,最終輸掉了本次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