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這一仗,中亞和西亞甚至歐洲就成為中國領土,可惜慘敗

世界歷史上曾出現過多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如波斯帝國、古羅馬帝國、馬其頓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最讓中國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阿拉伯帝國,因為它有一支令所有敵人聞風喪膽的軍隊,因為它硬抗正處在鼎盛時期的大唐,因為中國最頂級的戰將敗在了它的手裡,因為從此中國失去了西進的機會。

當時的大唐帝國,正處在國力的頂峰,貞觀之治、武則天之治、開元盛世等一個又一個太平盛世接踵而至,老百姓已經享受了多年的太平,倉裡的糧庫裡的布能夠吃上用上幾十年,軍力戰力和武力也處在鼎盛,無人能敵,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與中國為仇多年的高句麗在武則天當政時被大唐征服;為患北部邊境上百年的突厥汗國被徹底滅亡;西域諸國都拜伏在大唐帝國的國門之前;強大的吐蕃被牢牢遏制在雪域高原無法東進……大唐幾乎擊敗了所有的異族敵人,根據形勢不難推斷,帝國的光芒將越過帕米爾高原,直指中亞甚至西亞,而中亞和西亞向來都是小國林立,城頭變幻大王旗,似乎中國領土西進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就在這個時候,阿拉伯帝國站了出來,一場戰役之後,把大唐擋在了帕米爾高原以東。從此,中國的勢力範圍再也沒能西進一步,疆域從此定格。

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怛羅斯之戰。

說來也怪,無論阿拉伯還是大唐,事先對這場戰役都沒有給予重視,似乎是隨隨便便記錄上去的。

其實也不難理解,從阿拉伯的方面,一個剛剛推翻前期建立新政權的王朝,立足未穩,內憂外患,頭緒繁多,再加上阿拉伯歷史很大程度上是波斯人完成的,所以怛羅斯之戰對他們來說,也許只是東進中的一個小插曲。唐朝方面,不久就發生了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轉衰,徹底喪失了西進的勇氣和實力。

如果說唐朝的實力是如日中天的話,阿拉伯則算是旭日東昇。中國的大一統從隋文帝渡江滅陳就開始了,已經積蓄了一個半世紀的實力,而阿拉伯夾在大唐帝國和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兩大強國之間,本身剛剛經歷過改朝換代,按說,這場戰役唐朝應該百分之百拿下,為什麼輸掉?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唐朝這場戰役,幾乎不可以贏,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戰敗的命運,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中國人這邊。

首先說天時,一個是噴薄欲出的阿拉伯帝國,一個是承平日久的大唐帝國,也許天意讓阿拉伯佔據中亞和西亞這片肥美的土地。

其次,從地利上講,大唐軍隊勞師襲遠,萬里西征,而阿拉伯及其盟軍以逸待勞,等著摘桃子。

最後,看人和。這場戰役,雙方的最高統治者,即大唐的皇帝和阿拉件的哈里發都沒有出場,阿拉伯帝國的總指揮是並波悉林,大唐帝國的總指揮是高仙芝。

並波悉林對中國人來說有些陌生,但熟悉阿拉伯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怎樣高瞻遠矚能力卓著的偉人,這個出身奴隸的軍事家,幾乎用一己之力滅亡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建立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在整個阿拉伯歷史上屬於超一流水平。

唐朝統帥高仙芝,高麗人,算是胡人,不過當時的唐朝國際化程度很高,胡人將領多如牛毛,連皇帝本人都帶有胡人血統,所以對胡人將領並不歧視。高仙芝是當時的大唐頂級戰將,殺伐決斷又貪鄙殘忍,更要命的是,這位挺拔偉岸的高麗將軍只是一個戰將,並不具備軍事家的戰略高度。我們看下他在怛羅斯之戰前做的幾件事情,就知道為什麼勝負的天平向阿拉伯傾斜了。

第一件,化友為敵:西域諸國中,石國和突騎施都是臣服於大唐的,但好大喜功的戰爭狂人高仙芝在西進的途中,順手把這兩個國家滅了——試想,一個不知統一戰線為何物的人,一個把朋友趕到敵對陣營的人,如何當得起戰區司令長官(安西四鎮節度使)的方面重任?

第二件,血腥殘暴:在滅亡石國之後,高仙芝採取了種族滅絕的政策,將一城屠滅。但壓迫並不能杜絕反抗,反而使反抗更加強烈。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從此成為大唐的鐵桿敵人,直接投靠了阿拉伯帝國。而高仙芝的做法是先發制人,向阿拉伯軍隊發動了進攻。

第三件,貪財好貨:高仙芝攻滅石國後,進行了大肆搶掠,他和他的同伴們大發橫財,而這些成為他們私人財物的金銀珠寶,原本是石國人的血汗。

就這樣,將屠刀對準盟友、血洗石國、大發戰爭財的高仙芝的美名傳遍西域各國,於是,原本搖擺不定的國家不再猶豫,義無反顧地靠向阿拉伯帝國,而目前還和唐軍保持聯盟的國家則暗流湧動,生怕哪天高仙芝一不高興就把屠刀砍向了自己。

於是,毫不例外的,唐軍在恆羅斯被阿拉伯聯軍擊敗,高仙芝靠著陌刀大將李嗣業的拼死保護才逃出昇天,而唐軍慘敗的直接原因則是大唐盟軍突騎施的臨陣叛變——這正應了聖人那句話:No Zuo No Die!

更何況,從軍力部署來看,唐軍在恆羅斯一帶處於絕對的劣勢,雖然目前史冊記載的對敵雙方兵力情況有較大出入,但阿拉伯聯軍數量遠遠多過唐軍,一般認為,唐軍有兩萬左右,阿拉伯聯軍則至少有七八萬人,甚至多達二十多萬。在天寶年間全國的十個大軍區中,安西軍區的編制最少,和動不動就七八萬人馬的范陽、朔方、河西等軍區比,軍力很可憐。

不管怎樣,機會主義者、軍事冒險主義者、左傾主義者和喜歡長途奔襲的大唐名將高仙芝在怛羅斯遇到了徹底的失敗,儘管後來唐軍還能組成一些反攻,但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盛極而衰,曾經英明的唐玄宗每天都忙著和楊貴妃研究“霓裳羽衣舞”,後來的中央政府更是連地方的割據勢力都擺不平,更不要提領土擴張了,那之後,大唐的勢力再也沒能超過帕米爾高原,而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和西亞,則有著同中國一樣遼闊的土地……

最後,說一下雙方的指揮官的結果吧。

阿拉伯方面,這位被《新唐書》列傳的偉大人物並波悉林沒有逃過被冤殺的命運,殺他的正是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

對生命尚有眷戀的並波悉林對曼蘇爾說:留下我,可以對抗你的敵人。而曼蘇爾並不認可並波悉林的重要性,他的回答很幽默,也很黑色:除了你我沒有更強大的敵人。

而高仙芝,結果並不見得比並波悉林好。

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被委以重任抵抗叛軍,如果按他的意圖死守潼關的話,叛軍是威脅不到首都長安的。但已經昏聵的唐玄宗聽信了太監邊令誠的話,派後者去潼關處死高仙芝,罪名是棄地不守和貪汙軍糧。

臨死的高仙芝極為激憤,他對邊令誠說:棄地不守我有罪,但說我貪汙軍糧實在是沒有的事!周圍圍觀的將士們都替高仙芝大聲喊冤,聲震天地,但這並不能感化身心俱殘的死太監邊令誠,於是,一代戰神屈死潼關。

從最後的結局看,並波悉林和高仙芝倒算是殊途同歸……


打贏這一仗,中亞和西亞甚至歐洲就成為中國領土,可惜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