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安樂死!面對剩餘不多的壽命,這種治療讓患者有尊嚴“謝幕”

不是安樂死!面對剩餘不多的壽命,這種治療讓患者有尊嚴“謝幕”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

生老病死,原本就是一個生命的自然過程,但似乎很多人往往重視“生”,卻有意無意迴避“死”。

生命的最初,我想很多準爸準媽的手裡都被塞各種各樣的小冊子,介紹各種各樣生孩子的準備,該如何保證孩子出生安全。

但尚未有見過小冊子教育我們,尤其是老年人以及家屬們,告訴老人若生病了,尤其是那種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到底是什麼樣的過程?又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事實上,死亡教育,要比生育教育更為重要,每個人,每個家庭終究都要面臨這個問題。

不是安樂死!面對剩餘不多的壽命,這種治療讓患者有尊嚴“謝幕”

臨終關懷,到底是什麼?

晚期患者每天都在疼痛、各種併發症中苦苦掙扎,從小劑量的止痛藥物不斷增加至大劑量,甚至到最末期階段時,無論再大劑量的止痛藥物,都不能緩解患者的痛苦。

這種疼痛感鑽心蝕骨,患者的尊嚴在疼痛中一點點被消磨殆盡,直到生命徹底結束。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晚期癌症就是一場災難,患者每一次的痛苦哀嚎,都是在向親人、愛人的心上扎刀子。

而面對這種情況,家屬卻束手無策,只能看著患者無尊嚴、痛苦的活著。

但醫學界推出了“臨終關懷”可以讓患者有尊嚴的“謝幕”

不是安樂死!面對剩餘不多的壽命,這種治療讓患者有尊嚴“謝幕”

這種關懷並不是什麼放棄,而是讓患者與疾病共存的情況下,儘量讓其過得好一些。

臨終期就是一個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已經不可逆轉的退化,失去了臨床治癒的意義,死亡隨時可能會降臨。

可以說生命進入臨終期,就是死亡喪鐘敲響的時候,當度過這一階段時,生命也會停止。

而所謂的臨終關懷,就是指經過無法被治癒的臨終患者同意後,為他們提供有尊嚴死亡的醫療護理

其實這種臨終關懷在國外很多地區都非常流行,我國臺灣地區將臨終關懷稱為安寧護理,是通過醫療人員、志願者和家屬的陪伴與護理,讓他們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

什麼樣情況,才能需要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醫療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留給了患者最後的尊嚴,同時還能通過專業的醫療護理來降低晚期患者的痛苦感和心理壓力。

患者存活期超過預期的6個月,他們可以接受臨終關懷護理;若他們依然患有終末期疾病,壽命預期不超過6個月,也可以繼續護理。

但如果患者病情好轉,自然無需再繼續接受臨終關懷。

不是安樂死!面對剩餘不多的壽命,這種治療讓患者有尊嚴“謝幕”

然而,中國臨終關懷的發展現狀並不可觀

這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但醫療資源卻非常緊張,只要是醫療條件稍微優秀的醫院幾乎都人滿為患,患者想要有一個床位都十分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分給臨終關懷的資源更是少得可憐。由於文化的因素,很多國人對臨終關懷也不是過於重視。

曾經有一項數據調查表明,在“死亡素質指數”中,中國在80個國家排名倒數第10!國家數據統計局也反映出了中國在臨終關懷方面的資源短缺,我國每年有700萬人因疾病死亡,但社會能提供的臨終關懷服務也僅僅滿足了15%左右的需求。

不是安樂死!面對剩餘不多的壽命,這種治療讓患者有尊嚴“謝幕”

除了醫療資源短缺以外,經濟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很多普通家庭在與癌症對抗的過程中,早已經花光了積攢的錢財,甚至是負債累累。

很多患者最終不是因為疾病痛苦放棄了治療,而是受高昂醫藥費的影響,失去了治療時機,也沒有錢再維持後續的治療,只能放棄。

不是安樂死!面對剩餘不多的壽命,這種治療讓患者有尊嚴“謝幕”

臨終關懷的普及,需要更多的醫生與醫院主動參與,也需要政府層面的政策與法規支持。

但最重要,還是需要普及死亡教育,糾正他們對“臨終關懷=放棄治療”的錯誤觀念。

有時候,我們為何不能改變一下觀念呢?提前規劃好自己最後一刻呢?

告訴你的親人,告訴你的醫生,在面對無法治癒的結局時,能夠體體面面的告別謝幕呢?

不是安樂死!面對剩餘不多的壽命,這種治療讓患者有尊嚴“謝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