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疫”有盡時與學無止境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作為學生,春色滿園的日子裡,我們本該相聚於校園、求學於課堂,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而被迫中斷。為保障正常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各高校利用各類網絡資源和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力爭形成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在各地陸續出臺關於開學復課的有關安排之際,回顧和總結戰“疫”過程中的見聞,不僅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到在家在校一個樣、知識認識同進步,也有利於幫助我們加深對戰“疫”方方面面的認識,從而提高抵禦思想滑坡、增強使命擔當的能力,成為時刻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青年。

青年學生要始終與知識為伍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增強學習緊迫感,如飢似渴、孜孜不倦學習,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養,在學習中增長知識、錘鍊品格,在工作中增長才幹、練就本領,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學習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而知識永遠是青年學生顛撲不破的立身之本。在這場抗擊疫情的全民戰“疫”中,很多民眾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措手不及,有些人輕信網絡上的不實謠言產生恐慌心理,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聚眾扎堆的不良現象。這些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科學的文化素養與學識本領,對疫情缺乏科學認知,以至於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相關措施無法作出科學有效的判斷和理解。

作為尚在讀書的青年人,抱守舊知和“兩腳書櫥”的學習態度是必然不可取的。在信息化的時代大潮中,應該學會理性取捨信息,時刻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內容和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在每次面臨“大考”之時,彰顯新時代青年的英雄本色。   

青年學生要始終與真理為伍

信息時代,大量數據在傳遞、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披上華麗的外衣,使人難辨真偽,甚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因為互聯網對五官和三觀的過濾而顯得不那麼真實可信。實事求是,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的優良傳統,很多黨中央領導人在青年時代就養成了這一良好的精神品格。16歲的毛澤東感受到國家賦予的使命感,立志要改造社會,不做迂腐的學者。在熟讀梁啟超和其他啟蒙學者喚醒中國青年人的文章和革命黨的報紙之後,對學習內容和課程安排進行了科學深入地規劃。他始終都非常注重理論研究,強調要結合革命實踐提煉成果。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便已經寫下《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名文章。對照偉人的青年時代,同樣是作為青年學生的我們,暫不論他人的功過是非,心裡需要有一杆秤:我的人生應該有怎樣的價值觀,應該有怎樣的信念堅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複雜的世界大變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風。面對外部誘惑,要保持定力、嚴守規矩,用勤勞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拒絕投機取巧、遠離自作聰明。面對美好歲月,要有飲水思源、懂得回報的感恩之心,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

作為青年學生,我們要始終與真理為伍,努力做到實事求是、坦白光明並懂得感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年學生要始終與經驗之師為伍

通此次戰“疫”,我們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黨和政府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國一盤棋”,控制住了疫情的進一步蔓延。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了無數志願者日夜兼程、披星戴月地趕赴前線,與當地的一線工作者共同投入到緊張的醫護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唐朝時期魏徵勸諫太宗說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只有以過去的史實為借鑑,找到原因、明確路徑、認真分析,才能預防甚至避免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作為已經成年的90後,或許我們身上關於“生存”的擔子少了些,或許還沒有完全認識到“責任的意義”,但是,作為即將要擔負起新時代中國建設任務的青年人,應該明白也必須明白,不僅要從書本上領悟真理,還要從前輩身上學習經驗,更要從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找準方向。實踐證明,唯有實幹才能興邦,唯有科技才能興國。

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青年學生要選好榜樣,立好楷模,始終與經驗之師為伍,將之轉化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強大動力。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中所提到的,“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這應是我們青年學生在此次戰“疫”中最大的收穫與肯定。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20年初的全民戰“疫”,是我們青年學生的一次特殊學習經歷,並將永遠激勵我們在未來的人生奮鬥中不斷前行。在這場突發的疫情中,我們不但沒有因為假期時間的延長而輕鬆懈怠,而且在這段記憶深重的青春片段裡,留下了自己最上進的樣子、最紮實的知識、最通透的洗禮以及最深刻的思考。“此生知負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白居易的話猶言在耳。作為擁有無限朝華的青年學生,經過此次的全民戰“疫”,我們更要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堅定遠大理想抱負和使命擔當,不斷在學習中增長知識、錘鍊品格,在工作中增長才幹、練就本領,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