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人生》揭露残酷事实:人类文明的最终阶段是回到原始社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阿根廷的短片《雇佣人生》在2008年上映,然后在2009年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甚至有传闻说这个短片曾经获得过101个奖项。

这个短片采用了隐喻的方式,闹钟、镜子、桌椅、电梯、衣架、红绿灯……所有的工具都是由人扮演的。

有人会把这个现象理解为人类劳动力过剩,所以需要由人来做这些工作,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劳动力过剩的结果是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岗位会不断地减少。

这个现象隐喻的是,人在一个高度运行的完整的社会体系中只是扮演了螺丝钉的角色,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雇佣人生》揭露残酷事实:人类文明的最终阶段是回到原始社会

虽然在故事的结尾扮演台灯的人选择了不再做台灯,但是依然会有新的台灯代替它,整个社会依然会冰冷地运转。

如果你们在2020年看到这个短片,可能是不会有在2008年看到它的那种惊艳感。

因为近十年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不断地增多,但是放在2008年,那个时候社会分工和阶级固化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严重。

《雇佣人生》在当时发表是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有创意的作品出现的,所以它获得了高度的好评。

社会分工理论

《雇佣人生》描述了一个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先对社会分工的历史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社会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是一个偏向于社会学的经济学现象,它最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阶段,最早提出社会分工理论的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

《雇佣人生》揭露残酷事实:人类文明的最终阶段是回到原始社会

他在《国富论》中描述了当时出现的社会分工现象,认为社会分工现象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思想的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也认为社会分工是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并且认为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劳动者会让生产者产生比较优势。

历史上最著名的社会分工现象是美国的企业家亨利.福特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技术,把生产一辆汽车分成了8772小时的案例。

后来马克思发展了社会分工理论,和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虽然承认社会分工会提高生产力,但是他观察到了分工的局限,发现了分工会限制了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纽带,马克思认为分工最后会被抛弃和消灭。

《雇佣人生》揭露残酷事实:人类文明的最终阶段是回到原始社会

之所以现在人类社会分工高度发展,是因为分工是人们实现社会交换的媒介,如果一个人不参与到社会分工中,他就没有办法获得社会交换需要的资源。

虽然《雇佣人生》描述了每个人都被物化的现象,每个人都是被雇佣的,但是这个短片从另一个角度看,它确实是蕴含了丰富的平等思想的。

雇佣者也是被雇佣者,被雇佣者也是雇佣者,这是值得欣慰的一点。

角色扮演理论

《雇佣人生》中的每个人都是在面无表情地做属于自己的工作。

他们的人生是不受自己决定的,这是一种夸大的艺术效果,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工作和人生是拥有足够的选择权的。

短片的结尾描述了扮演灯罩的人把灯罩扔在地上,然后离开了画面的现象。

《雇佣人生》揭露残酷事实:人类文明的最终阶段是回到原始社会

扮演灯罩的人离开了,会有新的扮演灯罩的人替代它,这是社会的本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只是一枚可有可无的螺丝钉,社会离开了谁都能够正常运转。

这个道理是残酷的,但是它也是蕴含生机的。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扮演什么样的螺丝钉,比如说扮演灯罩的想要扮演红绿灯。

角色扮演理论指的是自我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实现了社会化的过程,角色扮演理论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包括了每个人独特的自我特征,客我包括了自我的社会部分,是自我内化的社会要求和期待。

也就是说,客我也是自我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拒绝去扮演社会角色,因为扮演社会角色是我们的天性。

我们拥有的自由是选择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体力劳动的还是脑力劳动的……

《雇佣人生》揭露残酷事实:人类文明的最终阶段是回到原始社会

如果我们不喜欢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人生,我们必须反思一下我们自己。

故事中的男主虽然只是一个门垫,但是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尾,大部分的人都是被他雇佣的,也就是说他的社会地位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他还是不开心。

他为什么不开心呢?

因为他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他的工作,社会离开了谁都能运转,这还代表着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照社会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

在选择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感受,而不完全是社会标准。

残酷的道理的背后往往都是蕴含着自由的,就像一个对你很绝情的人,你就拥有了不喜欢他的自由,社会不缺任何人,这意味着你很自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