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從史書記載中,我們可以找到漢武帝統治晚期,國家統治和社會民生的種種亂象。

《史記·孝武本紀》:“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漢書·昭帝紀贊》:“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貞觀政要》:“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資治通鑑·漢紀十四》:“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無異於秦始皇幾矣。”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百姓遷徙躲避動亂

武帝統治晚期的景象,讓人很容易想到秦末的亂世。那麼問題來了:

為何秦朝最終迅速滅亡,而西漢卻得以轉危為安,甚至出現了後來的昭宣之治呢?漢武帝在其中到底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資治通鑑·漢紀十四》有這樣的記載: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資治通鑑

這段話反映出漢武帝對統治國家有著清晰的認識和總結,對於制度改革也有著很深刻的認識。

本人認為,漢武帝統治相當折騰,國家卻沒有走向終結,很重要的原因在於:

漢朝自成立之日起,直到昭宣中興,各代統治者都遵循一種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實現了統治制度的平穩過渡;到了漢武帝一朝,國家基本完成了制度改革,消除了統治制度中的不穩定因素,足以應對後來出現的混亂狀況,也為其南征北戰奠基了物質保障和政治基礎。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西安漢武帝操練水軍雕像


變革制度章法:漢武帝劉徹勇擔歷史重任

《公孫弘卜式兒寬列傳》:“漢興六十餘載,海內艾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

公元前141年,剛剛即位的漢武帝,面臨的形勢是既有社會穩定、人心歸一、經濟富裕的優勢,也有制度缺失,國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遺憾。

《平準書》: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

史書的記載明確表明:當時國家統治管理制度並不健全,已經構成了對統治秩序的潛在威脅。推進制度建設以改變漢初中央管理的薄弱局面,就成為漢武帝必須承擔的責任。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昆明池 漢武帝三年開鑿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是大儒董仲舒,這個人真的應運而生,他倡言變革國家制度,才能真正達到天下大治。

《董仲舒傳》:“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所謂“更化”,就是改革。在呼籲變革方面,董仲舒無疑是大聲疾呼,走在各朝臣的最前列。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董仲舒雕像

當然,並不是董仲舒一人這樣呼籲,當時的大思想家劉安強調法令制度必須依據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劉安《汜論訓》記載:“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此時,君臣都不滿意漢朝前期初創的章法,把變革制度、造就盛世,作為自己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漢武帝正是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勵精圖治,積極推行改制,才建立起顯赫的功業,成為名垂千古的雄才大略之主。


因時改制:漢武帝歷史地位的奠基石

漢哀帝時期,太僕王舜、中壘校尉劉歆等人在議論漢武帝的歷史地位時特別強調:

“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後,定諸侯之制,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世賴之。單于守藩,百蠻服從,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在這段話中,可見二人非常稱讚漢武帝的改制之功。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西安漢城湖內漢武帝雕像

東漢歷史學家荀悅,有一段比較漢文帝、漢武帝道德功業的議論,讓人體會更深。

荀悅對漢文帝極為推崇,但卻遺憾他“未能悉備制度……故太平之功不興”;在談及漢武帝時,說他“奢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疲弊。當此之時,天下騷動,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矣”。

荀悅同時也讚許漢武帝,說到“孝武皇帝規恢萬事之業,安固後嗣之基。……興事創制,無所不施。先王之風,燦然復存矣”

荀悅在對比漢文帝和漢武帝的缺失與貢獻時,重點談及了制度的創立,表現出了對漢武帝在變革方面的極大讚歎。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漢武帝陵墓——茂陵

對比漢文帝與漢武帝的功過是非,確實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議但又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漢文帝一直被認為是遵循祖制,屬於“守成之主”,他在位期間把穩定政局看得很重,放在首要位置,其它諸如變革和發展都放在了後面。

漢武帝執政理念與漢文帝有很大的不同,他積極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把改革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並取得了成功。

當然,看一位帝王的功過,一定要結合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來看。

如果在漢文帝的時代,有人推行漢武帝那樣的改革,恐怕引發一系列不穩定的矛盾。同理,如果在漢武帝時代,當政者依然推行漢文帝那樣的因循守制,則國家不可能向前發展,時代會將其拋棄。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蘭州 霍去病雕像

歷史一再證明:當國家從穩定到轉型發展時期,只有不斷推新廢舊,推進變革才能跟上歷史發展的潮流,而此時若一味堅持“守成”,就顯得那麼不合時宜。

漢武帝及其時代,無疑是最好的例證。


推行制度變革:安邦治國的必由之路

縱觀武帝一朝,其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以鹽鐵專賣為代表的壟斷經濟政策。

鹽鐵是古代中國最暴利的行業,誰擁有它,誰就能獨步天下。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因為盛產鹽鐵,就奠基了戰國一流列強的基礎。七國之亂的齊國也是憑藉鹽鐵產生了造反的野心。

文景時代奉行不與民爭利的黃老思想,經濟迅速發展,財富主要集中在民間,中央政府對於社會的經濟控制能力有限。漢武帝任用桑弘羊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其基本思想就是國家本位的壟斷經濟,最終大大增強了國家的財政能力,也就提高了政府的統治能力和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桑弘羊

第二是以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為代表的集權化政治改革。

漢武帝吸取了七國之亂的教訓,為打擊地方諸侯勢力,以抵禦外族,討匈戰爭為理由,頒佈了推恩令,沒有廢一兵一卒就消滅了各地勢力,導致地方諸侯四分五裂,無力再與中央政權抗衡。

設立刺史制度,監察地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而在朝堂之上另設中朝以削弱相權,實現了集權化改革。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推恩令示意圖

第三是儒家化意識形態改革。

武帝重用董仲舒、公孫弘,推廣儒學,全面廢棄前朝的無為而治,崇尚更加積極有為的統治手段,在張湯主持修訂的律令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儒學對漢法的影響,通過法律的形式,儒學的基本精神得以貫徹,進而起到整合關中、關東社會,維護穩定的作用。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公孫弘

漢武帝的銳意改革,在一方面改變了舊有的制度,增強了國家的財政能力,強化了中央集權以及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另一方面是通過各種手段減少社會各方面的不穩定因素。從兩個方面為王朝的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因而當在漢武帝晚年,國家出現動亂時,西漢王朝才能度過危機。


功過是非:二千年前的一場辯論

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六年),朝廷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60多人到京城長安,與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共同討論民生疾苦問題,後人把這次會議稱為鹽鐵會議

會上,雙方對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以至屯田戍邊、對匈奴和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關於國家大政方針的辯論會。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西漢官員桓寬根據鹽鐵會議內容所著的《鹽鐵論》

在鹽鐵會議上,以賢良文學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們,提出了三個很尖銳的問題:

要不要放棄戰爭機器,讓漢王朝重新恢復與匈奴等國的和好政策?

要不要放棄盤剝百姓,恢復漢朝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

要不要減輕刑罰,恢復漢朝初期的法律政策?

然而事實證明,鹽鐵會議之後,國家除了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進行了一些局部性改革之外,並沒有徹底改變武帝的路線。

鹽鐵會議的結果就是大夫階層和賢良文學的妥協而已。


漢武帝晚年發佈《輪臺詔》,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的“罪己詔”。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漢武帝對苛刻的政策,連年征戰,任用酷吏等做了很反省。

但他真的做了改變麼?


漢武帝統治如此折騰 勞民興師 為什麼漢朝沒有開始走向滅亡?

建於西漢時期西域河倉城遺址

政策是否做了改變和調整,還是要以史實為準。

從歷史資料上可以看來,漢武帝死後,昭宣中興實際上是武帝政策的延續。

後人明白,大漢王朝絕不可以走上一條名為復古,實則改旗易幟的道路,漢武帝的路線必須要堅持。小修小補可以,大規模的變革,就是一條邪路。這便是對賢良文學鹽鐵會議的回答。

後記

法國有個保守的政治家思想家叫托克維爾,他寫有《舊制度與大革命》,在這本書中他表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那就是一個國家最危險的時候,恰巧在於他劇烈改革的時候

變革和政策的穩定性兩者都非常重要,而漢武帝,恰恰就做到了兩者的平衡。

他是個改革家,然而又很注意分階段量力而為,一旦發現做過頭就及時糾正,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過去的利益集團,從而很順利地開闢了新的道路,為昭宣二位皇帝所繼承,這才是漢武帝沒有導致西漢滅亡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