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特殊的"三姑六婆"群体

在中国古代,一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妇女在此属于从属地位。但及时是在这样的古代社会中,妇女内部也会存在差异,类别包括了"种族、阶级、年龄、婚姻状况"等等,同时在社会阶层中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身份职业,比如"三姑六婆"、"奴婢"……虽然这类的妇女群体常会被史学研究忽视,但是她们的存在意义证明了这类妇女,虽然笔墨不多,但她们也是以某种状态独立存在过的。

尽管大部分的文献记载中对这些女性群体存在不少的负面评价,但是,这群特殊的妇女群体,在当时那个以男性为重的年代,她们的存在,是十分具有独立代表性的。

一、三姑六婆概念以及其职能职业

三姑六婆,泛指不同职业的妇女。它的来历,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仪的笔记《辍耕录·卷十》。从宋朝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为平民妇女创造了许多的创业、工作机会。这个词,原本是指古代中国女性的几种职业。

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特殊的

三姑六婆中,三姑可划分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则是指媒婆、师婆、药婆、稳婆、牙婆、虔婆。三姑,都属于修行中人,由于古代群众对神灵都有一颗敬畏之心,因此她们对民间信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六婆中的"媒婆"、"牙婆"、"虔婆"都是从事中介介绍人以及买卖服务业的,而"师婆"、"药婆"、"媒婆",等同现代来讲,其实就是女性医疗工作者。

不难看出,三姑六婆,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七大姑八大姨,或是现在那些跳广场舞的市井大妈。放在古代,这是一种职业名称的汇总叫法,放在现代社会角度来看,除开包含某些违背法律的工作来讲,她们都属于自力更生的独立女性,她们有着自己的事业、人脉,在合乎法律的范围,她们所表现的行为,当代人的角度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然而在古代,三姑六婆的名声并没有那么好,在传统封建思想下耳濡目染的古人,他们认为女性是不可抛头露面外出的,抱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纵使家庭收入再拮据,女性不应当在市井场所中抛头露面。那些古派固守的读书人因"三姑六婆"这类女性职业人员的产生,使得他们传统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特殊的

纵使"三姑六婆"她们这一类人会和各个阶层打交道,且见多识广,却仍然被当时的社会主流不屑一顾。明代过后,更甚出现若是同三姑六婆交谈都会被认为有辱妇德。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中写道:

"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然而,"三姑六婆"这类职业人员,仍能继续经营谋生。不少妇女遇到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只好求助于三姑六婆,这些"三姑六婆"因为善于察言观色,也十分得家中妇女的信任。

其实,归根结底,三姑六婆的产生不乏于源于民间的需求;古代人对于神灵的极度敬畏,因为需求宗教与心灵慰藉,便产生了宗教女性以及民间巫术的职业;又因必不可少的医疗与生育,便产生了日常医疗服务、生育服务、节育、堕胎等,古代人抱有"男女授受不亲"如此古板的传统思想,便当然会产生女性从事此类职业;自古婚姻嫁娶本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买卖与中介也便是如此产生。

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特殊的

二、简单分析"三姑六婆"人物形象型特征

1、积极性特征

交际面较广泛。有文中这么写到古代媒婆形象特征"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带扣。"三姑六婆,因为她们普遍年龄都是中年妇女,因职业需求,为了谋生,可东家走、西家走、夫人小姐的包厢内随处走动进行她们的职业。因此可谓是百灵通,无人不知,谁人不晓。

处事极其老练、圆润。"眼看四方,耳听八方"是对他们最贴切的形容,她们可以敏锐的抓住所需之人的内心想法,一步步设局,初步试探对方心里所想,而后再慢慢的抛出诱饵,从而利用计谋,达到自身目的,最后得到财务报酬。且保密性较高,也为了下次客户来源,博取信任度,在察言观色后,还需得做到守口如瓶。

能说会道。为了谋生利益、生意来源,造就了一颗八面玲珑心之后,还养了一张利嘴儿。交际功底非常深厚厚,因为她们需要通过不同的人广泛收集信息来源;在他人对她所说的事犹豫、不满时,她为了自身利益,且让对方心服口服、认真踏实地去做,她就只能用欺骗或吹捧或其他手段,前提当然是不损害自己利益。

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特殊的

2、极端性特征

唯利是图。在尼姑、虔婆等身份形象中,这类人是会为了钱财违背道德伦理,在他们的眼中,只有钱财,为了钱,可以卑躬屈膝;为了钱,可以撒下弥天大谎;不顾及封建礼教,更甚者会导致家破人亡。

破坏封建道德以及破坏传统社会风气。有些尼姑庵,因无人烧香拜佛或是其他,缺少了自身的经济来源,也有些尼姑受不住世俗外界男女情爱的诱惑,因此她们的一心向佛、心无杂念等等想法全部被她们抛掷脑后。尼姑变成了他们的幌子,打着尼姑的称号,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但其实从我们现代角度来看,其中一方面需求合理人欲,但是,打着尼姑的称号,发生其他纵欲等其他更甚违背的事情是不对的。

软弱怕事、畏惧强权。每当她们中的有些人坏事做尽,东窗事发时,一被恐吓或是收买,便会全盘托出,毫无信任可言。与有些固守他人秘密的三姑六婆,或许是处事性质不同其结果解释恰恰相反的。

三、儒家知识分子与三姑六婆

当时古代的有识之士是极度排斥"三姑六婆"这一类人的,觉得他们有伤风化。诚然,里面的一部分人的确是违背了法律道德,也破坏了一部分名声。但除此以外,"三姑六婆"遭到当时知识分子的严厉批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她们当时的行为破坏了传统的伦理纲常,原有的社会秩序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是需要依附于男子的,且女子无所才能便是德,但"三姑六婆"中某些部分的,已完全脱离了这个原本设定的轨道从而引起了儒家学子的不安以及惶恐。

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特殊的

在古代,女性地位一直是低下的,"闭不出户"是当时一个女子的生活环境,她也只需专攻女红、女工等。在明代,儒家学子将"幽闲贞一"作为衡量一个理想女子的标准,但是"三姑六婆"常常能说会道,巧言善辩,这些自然得到了封建古代人的极度排斥。

也由于社会需求量大,"三姑六婆"的事业发展顺利,打破了传统固首观念,社会领导统治阶级也因此对其自身地位产生的不安之感。官方对三姑六婆的活动场地以及范围进行了限制管理,规劝民众不与三姑六婆往来。

同时,"三姑六婆"的出现完完全全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旧男子主义,因为当时的社会需求较大,"三姑六婆"常常出门在外,家里则靠自己的丈夫操持,在当时那个男性认为男权至上的时代,因为她们职业的出现,主导地位发生了改变。士大夫以及其他儒家知识学子觉得所界限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之意,产生强烈不安的他们,便会对其之所以产生的源头拥有极大排斥。

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特殊的

不可置否,由于这一群体的某些内部的负面情况,的确对这一群体形象造成了不佳的形象以及演讲,但是我们要透过表层现象看本质,这一群体的能动性与对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是不同凡响的,她们抗住了世俗的指指点点,脱离了往常的父系社会体制,凭借自身的能力,满足社会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在另一高程度上像我们展示了女性自身经济与独立的人格。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三姑六婆"想要实行限制却失效的很大原因,由于她们自身所掌握的技能,社会由此对她们产生的巨大需求量。

其实,用我们当代角度去看,"三姑六婆"这一人群的产生,可将其类比于女权产生的前期,当然前提不包括违背法律法规的,其中符合道德操守的,是值得我们去肯定的。在当时封建社会下,女性持有自主、独立,如此品质,是罕有的,相当难能可贵;放在现代,若我们也坚守此品质,也可谓是佼佼者!

参考文献:

明代《三言》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许璨梓《三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