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詞人張元幹

1.月洲張氏家族,建有讀書樓,張肩孟榜此樓為“寒光閣”,專供本族子弟讀書之用。昌齡、肩孟督課甚嚴,要求子弟飽讀經書由科第出仕,故張氏子弟多立志登科以求取功名。元幹祖父肩孟早年曾作一詩刻於溪邊一塊石上勉勵其後輩勤學,立志奪取科名。 元幹14歲前在農鄉,在這種勵學求仕的充滿書香的氛圍中,甚受浸染,也苦學經史子集,為仕途進取和詩文詞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愛國詞人張元幹


2.元幹3歲時母親逝世,弟又亡故,父親張動在河南臨漳縣為官。於是元幹14歲即到臨漳,隨父生活和讀書。在父親的教誨和鞭策下,元幹學業益進,能作詩與父親的友人相和賡唱。他的父親摯友歐陽懋(歐陽修之孫)稱讚他“辭藻可觀”,客人莫不對他的“敏悟 ”感到驚奇。

3.徐俯,字師川,號東湖居士,江西修水人,是當時著名的江西詩派的領袖。有氣節,南宋時官至副宰相。他教導元幹作詩要以意剪裁,既能放縱表達,又能收束,切不可閉門造車。元幹既從他那裡學得做詩方法,又受到他人品的影響。

愛國詞人張元幹

4.元幹在南昌常參加詩社活動,與詩友一同切磋、唱和。詩社中有許多飽讀詩書、詩寫得很好的人,如洪炎、汪藻、呂本中等人。後來這些人都做了高官,而且成了著名詩人。元幹在詩社中常與社友評論詩歌,激動時會捲起袖管伸出手臂。可見其認真和活躍。

5.太學是全國唯一的最高學府,學生會上舍、內舍、外舍三個等級,上舍最高。元幹入太學就當了上舍生,而且才華橫溢。據李綱說,元幹在太學學習時,名聲突出。

6.元幹客居京城,由於他父親和幾個伯父都在京城為官,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都很好,自己又風流倜儻,因而像一般公子哥兒那樣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擁著美女用百分金錢作擲“呼盧”的豪賭,或與美女同坐著油壁車,手拉手一起遊覽國家公園上林苑。

愛國詞人張元幹


7.元幹有個姨母在河南信陽,從未見過面。於是趁回閩機會,先繞道到信陽拜見姨母。老姨母見他長得一表人才,又想起已經死去的元幹母親,悲喜交集,留他住了幾天,姨甥之間不免有許多話訴說。可見張元幹是個十分敬重長輩和重感情的人。

8.向子諲,河南開封人,曾任官潭州知州(相當今之長沙市長),金兵入侵,他率兵抵抗。金派使者來宋議和,他堅決不讓入境。累官至戶部侍郎(相當今之財政部副部長,因反對和議,得罪秦檜,被迫致仕(退休)。此時住在南昌。元幹順道到南昌拜訪,住了幾天。元幹對這個舅父十分敬重,稱讚他“守節仗義”,“正色立朝”,“視富貴如浮雲”。向子諲的人品氣節,為張元幹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9.元幹回閩完成公事後,在這一年6月回到永泰祭祀。他意外發現了祖父張肩孟親筆留下的買田契約,所買之田的田租是作為祭掃肩孟原配夫人劉氏墳墓的費用。這個墓究竟在何處,元幹從未聽過,也未見有人去祭祀過。原來這個劉氏是肩孟姑母的女兒,肩孟從小由嫁在福清的姑母撫養成人,又把親生的女兒嫁給肩孟為妻。婚後只生一女,嫁給了陳姓,活不長就死了,肩孟買田契約就藏在陳姓外甥家裡。肩孟繼娶林氏,生了五個兒子,都發跡起來,可是劉氏之墓卻被冷落了。

元幹瞭解底細後,決定自己做父親沒有做的事。親自到福清靈巖寺周圍,披荊斬棘找到了祖母劉氏的墓,除去亂草,加以修葺,圍以矮牆,增植松柏,重立墓碑,連外祖三個墓也一併修好。他認為這是他奔走多年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終生無憾。

後來他寫了《幽巖尊祖錄》一文,記錄了這件事的本末。為此文題跋者有數十人,不少是當時大師級的人物和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如楊時、遊酢、朱松、陳瓘、徐俯、李綱、呂本中等,都稱讚張元幹的孝義,為社會樹立良好的風範。這對年青的元幹來說是莫大的榮譽。

10.元幹在家辦完事後,於11月離鄉,次年正月至江西南昌,拜陳瓘為師。陳瓘實際是元幹的政治老師,對元幹一生的愛國思想和氣節影響至大。

陳瓘,字瑩中,號了堂,也號了翁。福建沙縣人,此時在南昌。陳瓘官右司諫時反對蔡京為相,認為蔡京奸邪,必定禍國殃民,因而被貶。後來任官都司,上書指責奸相曾布之罪,又被貶。凡三起三落,蔡京必欲置之於死地。元幹陪陳瓘遊廬山,累月,一邊遊山,一邊縱論古今興亡成敗,常至夜半。陳瓘預見天下必將大亂,向元幹推薦李綱,說李綱以後是個真宰相。

11.1121年方臘在浙江起義,朝廷派兵鎮壓,江西受到佔事威脅,元幹為避戰禍,回到家鄉永泰。過了冬天,第二年(1124)春天離閩赴汴京。他牢記師尊陳瓘的教誨,特地到無錫梁溪拜謁李綱。此時李綱因父逝在家守孝。李綱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

李綱熱情地接待了這個年青人,留他住下來。兩人歷論古今興亡成敗之故,常至深夜。元幹給李綱留下了良好印象,認為元幹言談鯁直,聲音洪亮,而且文章明晰而有新見,與眾不同。李綱對元幹的影響,超過了陳瓘。

這年年底,元幹到達京城。

12.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正月,金兵大舉南下,渡過黃河,進圍汴京。徽宗東逃,傳位欽宗。欽宗也準備逃跑,被李綱堅決留住。無人敢當守城大任,李綱自願擔當,被任為親征行營使,主持抗敵守城大計。元幹被李綱任為行營屬官,參入帥幕。此時李綱做了兩件大事。

1.上《卻敵書》,主張抗戰禦敵,反對逃跑、投降。2.參加守城戰鬥。

正月初八夜,金兵強攻汴京水西門,數十隻火船沿汴河順流而下,要衝破城門。元幹隨李綱登城督戰,募敢死隊2000多人,用長鉤把火船拖到岸上,投石砸碎,從夜晚到第二天早上,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初九日金兵強渡護城壕,架雲梯再次攻城。元幹又隨李綱指揮戰鬥,命令宋軍發箭射敵,用手炮擂木打死敵兵,並縋城而下燒掉雲梯,自早晨戰到天黑,殺敵數千,終於保住了京城。這時各路勤王之師相繼趕到,金兵不得不向北撤退,京城圍解,抗戰取得了勝利。這一年元幹36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他的理想由“坐看平輩上青雲”而變為愛國抗戰,成為他後半生始終不懈的追求。

13.金兵撤退後,投降派以“專主戰議”的罪名排擠李綱出京,不久又貶到南方去,元幹同時被黜,流落至淮上(今安徽、江蘇北部淮河一帶)。這一年冬11月金兵再次南下,欽宗在投降派包圍下,放棄抵抗,汴京淪陷。徽欽二帝及後宮及大臣被俘北去,中原千里之地殘破。元幹聞訊痛心疾首,作詩《感事4首》抒發悲憤,痛斥投降派的無恥賣國,主張要堅決抗戰制止敵人侵略。

14.冬,元幹從淮上南下杭州。此時金兵渡江奔襲高宗,高宗倉皇逃到杭州,扈從統制劉正彥、苗傅兵變,逼高宗傳位皇子。江浙一帶盜賊縱橫,元幹避亂至湖州,目睹危局,憤恨交集,在太湖上作《石州慢》一詞。詞的內容和調都不同以前,是元幹詞作從“綺羅香澤”改變為憂國傷時的開始。

15.戰亂中元幹帶著家眷到浙江湖州避難,暫住鄉間的千金村,生活相當窘困,時有斷炊。他有詩說自己“客裡了無況,亂來何止貧。”又說:“無米糝藜羹”。也就是說沒有糝著野菜煮。他的朋友有詩說他“長飢猶著書”。可見他是倔強的,雖常飢餓,仍然著書不斷。

16.元幹在福州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愛國抗戰派人物,如李綱、張浚、折彥質、李彌遜等人。

李綱是元幹的良師益友,也是當世的民族英雄,最為元幹所敬重。每到年節,元幹必登上松風堂,向李綱敬酒,並期望李綱東山再起。

張浚是李綱被貶後抗戰派的領袖,兩度來福建任最高的軍政長官。他十分禮待元幹,元幹不但十分敬重,而且期待他力挽危局。

折彥質普是李綱的部屬,一度來閩任福建最高的軍政長官,是元幹早年結交的朋友。舊友重逢,自不免多所來往,或互相唱和,或陪其遊山。元幹有詩給折彥質雲:“誰辦兼忘世,公當急濟時。”可見他對這個朋友也期待甚殷。

李彌遜曾官戶部侍郎,秦檜主和,彌遜力持反對。秦檜邀其至私第,以高升誘其放棄反對,彌遜嚴詞氣絕,歸隱連江西山。元幹與他來往最密切,唱和也最多。

可見張元幹與朋友交往,都是以抗戰救國為目的,是他愛國精神生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17.元幹雖常住福州,但亦不時回鄉。據其詩文可知,他有兩次回永泰。

一次是紹興六年(1136年)四月,永泰重光寺前溪流暴漲,渡船傾覆,百姓僧尼溺死者有30餘人。元幹目睹此情,即時呼舟拯救,共活5人。並作《薦拔水陸功德疏》,以超度溺死者。足見元幹對人命的高度重視與關切,見義而勇於施救。

18.元幹回永泰的另一次是紹興十五年(1145)二月,當時永泰縣主簿李文中,在溪閣置酒與元幹宴飲。元幹有短文記其事:“日暮雨過,盡得雲煙變態,如對營丘著色山,坐客有歌《怨王孫》者,請予賦其情抱,葉子謙為作三弄,吹雲裂石,旁若無人,永福前此所未見也。老子於此,興復不淺。”短文後有元幹《怨王孫》一詞,用詞畫出了一幅雨霽後傍晚的溪景圖。表現了從傍晚到天黑各種自然景物的動態。這是張元幹唯一留下的對家鄉山水雲煙的描繪,見出了他的故鄉的熱愛。

19.元幹在福州未有定所,1141年春,才自建房屋定居,命名“鷗盟軒”,取退閒結友之意。他有詩寫鷗盟軒:“卜築幾椽臨水屋,經營數畝傍山園。酒杯剩喜故人飲,書帙遮老眼昏。”可見鷗盟軒面積不大,但面臨江水,依傍山邊,有花園。喜與朋友在軒中飲酒,並有很多藏書可讀。他很滿意軒中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儘管如此,他並沒有忘記時局。當聽到金兵再次侵宋時,他有詩說:“會見敵營如破竹,不應淮甸又加兵。”他為戰事再起而焦急,期待敵兵敗如“破竹”。

21.1140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李綱因臨其弟之喪,哀痛過度而逝。張元幹親臨李綱之喪,作《挽少師相國李公五首》深表哀悼。其中第四首雲:“壯志深憂國,丹心篤愛君。謗書興眾枉,諫疏在奇勳。風咽梁溪水,山悲湛峴雲。空餘雙鶴舞,鼓吹不堪聞。”既讚揚李綱的愛國和功業,又惜其遭謗去國。四月十五日又為文祭李綱,再贊李綱“撥亂反正,扶危救傾。奮不顧身”無人比得上;並對其受到小人的誣陷中傷而感到憤恨不平。十二月十四日李綱下葬,元幹又為文以祭,“意東山之起兮,夫何哭於西州之路”,說自己期望李綱東山再起,卻不斷李綱竟逝世了。後來又寫了《追薦李丞相設齋疏》。元幹為什麼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作詩文悼祭李綱?就國家而言,李綱身系國家安危,李綱之死是抗戰事業的一大損失;就個人而言,元幹失去了一個最為尊敬的伯樂和師尊。故其文辭特別哀切,實際也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痛和對主和派的憤恨。

22.元幹出獄後離開臨安,初秋漫遊至湖州太湖。故地重遊而中原仍然淪陷於敵,不禁悲憤交集,寫下了《水調歌頭》一詞,全詞借重遊太湖抒情,這次離前次遊太湖已過了十多年,中原依然淪陷,自己也壯志難酬,被削籍之後,更沒有報國的機會,深感辜負了當年壯志,愁對故園,不禁流下了老淚,簡直可以灑遍南方。但他表示雖老而雄心猶在,然而又痛感難以實現。悲憤交集,聲調激越而又蒼涼。

23.陶陶兀兀,遇飲輒醉,著枕即寐。一念不生,萬事不理。至於酒醒夢覺,則又大笑而起,摩腹叩齒。孰不睥睨曰:‘此老真甚愚!’”

這是真實的寫照,生動的坦露,但說他“一念不生,萬事不理”即不盡然,因為愛國和壯志始終難以忘懷。

24.元幹最後10年基本都在外漫遊。1158年,寓居杭州西湖之畔,結識傑出詞人張孝祥。張孝祥字安國,號於湖,24歲以狀元及第,才華橫溢。這時元幹68歲,而孝祥年青,同氣相投,交往甚歡。元幹多次熱情款待,孝祥甚為感激,曾給元幹信雲:“仰蒙篤宗盟之契,獎予非他人比。感激恩義,銘鏤不忘。”又推贊元幹“高名全節,照耀宇內。”張孝祥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著有《於湖集》。其詞風與元幹頗相似,顯然受到元幹的影響,從其所作的《六州歌頭》可以看出。據說此詞作於孝祥任建康留守席上,抗金統帥張浚讀後,感動得為之罷席。

永泰人張元幹(1091-1161)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詞人。 他一生愛國,反對侵略,反對投降,堅決主張抗戰救國。 他繼承了《詩以》、《離騷》以來愛國主義思想和賦比興的創作傳統,創造性地發展了蘇軾的豪健之詞,以詞作為愛國鬥爭的武器,吹響了救亡圖存的號角,為後代留下了足以播揚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詩詞,開拓了辛派壯健之詞的道路,為中國古代詞的發展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愛國詞人張元幹

歷代名人對他的詞篇都有很高的評價。毛澤東主席喜愛他的詞,周恩來總理高度讚賞他的詞。在這裡,我們用文、圖、表結合,展示他的光輝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