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人都去哪兒了

之前網絡上討論過人行道上的盲道設計不好的問題。大家說,盲道設計成這樣,到底是為了方便還是故意為難?狹窄彎曲的盲道,別說盲人,我們普通人走在路上有時都會因為突然不平的路面而踉蹌。網友說,設計出來本就不是為了使用吧,只是為了“標準”。標準定了,就必須有,至於是否可以使用,誰在乎?

需要使用的盲人在乎。可我們不管是大街上還是商場裡,似乎很少看到盲人。不只是盲人,我們似乎很少在公共場合看到任何殘疾或者身體不便的人。是因為殘疾人少嗎?不,他們只是因為不方便而一直在家罷了。

抑鬱的人都去哪兒了

“等我能活到19歲再來找你吧。”這是公司客服接到的一通電話。這個孩子,因為不滿18歲,需要監護人帶著來檢查,掛斷時他這樣對我們的客服說。

我無法瞭解到這個孩子的情況,只是通過寥寥對話猜測大概是抑鬱症——並且,沒讓家裡知道。他不是個例,經常有未滿18歲的青少年打電話諮詢,看樣子也是沒讓監護人知曉。

除了青少年,還有許多人,失眠的、抑鬱的、焦慮的,因情感問題而寢食難安糾結不已的,因家庭和婚姻出現問題而想諮詢的人都不在少數。

他們跟上述消失的殘疾人一樣,只不過是心理生病了。同樣是病,也同樣被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

據《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發表的研究文章顯示,我國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為6.8%。也就是說,每一百個人就有六七個人得過抑鬱症,其數量之多。

仔細想想,似乎很少聽說認識的人患有精神心理疾病是不是?就跟我們見不到殘疾人一樣,並不覺得他們數量之多。

回到那個問題,抑鬱症病人都去哪兒了?其實他們跟盲人、殘疾人一樣,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沒人注意或者不知道罷了。

身體的殘缺可能會遭受歧視,心理生病可能不被理解,於是他們都選擇了沉默。

當知道身邊有人心靈感冒時,不需要說什麼,給他們一個擁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