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生命关怀与心理健康课:心与心的“跨时空”相遇

未来网高校频道4月2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吴江辉)疫情之下,心理“防疫”逐渐成为“抗疫”战争中的重要部分,《生命关怀与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能够帮助学生探究生命意义、学习自我关怀和了解心理健康的通识必修课,以它独特的方式在“云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生命关怀与心理健康》课具有学生多、范围广、教程短的特点。2月初至今,华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教研组全体授课教师共同探讨课程框架,创新授课内容与方式,实时分享教学心得,协同解决教学困难。各位授课教师边学习、边摸索、边反思,让分处于不同时区、不同地区的学生、教师发生心与心的“跨时空”相遇。

疫情中的生命教育

疫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疫情下的生命意义成为《生命关怀与心理健康》的教学重点。

赵冰洁教授运用艺术性创造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在直播课程中邀请学生们制作自己的“生命面具”“得失环”和“希望之门”,帮助学生们将生命中的积极资源外化,以更好的生命状态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

黄凌云副教授以课程作业为连结,每次课程都组织学生或小组进行关于“疫情生命状态带给我的感受”“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等问题的讨论,并及时反馈给学生。7次课程,共批改了近1000份个人作业以及77份小组作业,他的用心与认真也受到学生们的认可。

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自2018年开始,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总督导赵冰洁教授的带领下不断探究通过混合教学方式(线上视频+线下授课+线下体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欢迎。面对近期在线教学的挑战,教研组老师在之前混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以增加学生线上学习丰富性与多样性。

罗陈娟老师、李莹老师和徐翠老师采用“观看网课+线上互动讨论”的方式授课。学生们提前观看好中心录制的网课视频,在上课时就网课内容进行主题作业和讨论,比如“画出你的人生格子”“为自己写人生说明书”“画出人际原子图”等有趣、简单的线上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李小新老师、王海荣老师和吴琳老师将“项目学习”纳入在线教学中,请学生运用线上视频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写一篇“有心理学味”的影评,帮助学生以制作项目方式来理解心理学知识,并促进同侪互动。

心理主播趣味直播

在线授课,意味着心理课老师多了一个特殊身份——心理主播。《生命关怀与心理健康》教研组的各位老师不断增加自己的主播技能,在主播的道路上努力摸索。

兰萌老师从零开始学习主播技能,结合时事与现代技术将受欢迎的直播方法带到线上课堂上,比如“邀请嘉宾做客直播间”“线上抽书”“带领线上冥想”等,这些互动方式增加了心理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张盛悦和王孟楠老师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来充实在线教学内容,在线上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语音导学““课后推荐”“双向打卡”等活动来进行线上授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