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自從幹上新媒體這份差事,一日三餐早已被外賣和食堂全部包圓。每日在高油高鹽的不健康飲食中浸泡,味蕾早已被一切鹹甘厚味醃製得麻木不仁。難得週末回一趟家,老媽親自下廚,一碗平淡無奇的雜豆粥喚起了味蕾的全部記憶,讓我萌發了深入街巷,找尋網紅打卡之外的舌尖銀川。

身為土生土長的銀川人,走街串巷的尋找小吃,是這座城市賦予我的本能,至於周密的計劃,那只是遊客的專利。繞開了抖音裡炒火的 “遊客”小吃,我只鍾情於能和兒時記憶打通的的美食小店、老字號、性價比頗高的大排檔和藏在街巷裡的小攤子,畢竟那些地方都藏滿了各種美好的回憶。

飄滿羊油辣子的燴羊雜

吃一口,就被記憶溫暖

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記憶伴隨著週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讓我一出門,便混入了兒時只有奶奶帶著才敢進入的老年晨練大軍。隨著結束晨練的人流,我找到了一種熟悉的步行節奏,在這股花白色的悸動中,我像裹挾著走進了一個熱鬧異常的早市。

剛進早市,吆喝聲,砍價聲便迎面撲來。大爺大媽們對食材的挑剔勁,絕不亞於5星飯店裡的高級大廚,舉手投足間都是屬於奶奶那輩人的生活智慧。售賣蔬菜水果的小販們面對大爺大媽們的唇槍舌劍也毫不示弱,使出了新時代舌戰群儒的功夫,努力推銷著自己的新鮮食材,只要砍價的顧客稍有鬆動,他們絕對據理力爭,不退讓一毛錢。

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在這份熟悉的喧囂中,我很快把早餐鎖定在了燴羊雜身上,畢竟那份心心念唸的味道是小時候奶奶帶我去早市留下的,總是無法抹去。

我本能的尋著那條和奶奶走了無數遍的小街巷,七拐八繞的走進到市裡最老的那家店面。“一個餅子,羊雜一大,多放辣椒!”,一進門,老闆便熱情的向後廚招呼,給我點上了一份常吃的羊雜套餐,畢竟這種默契的操作是幾十年相處磨練出的,無需多言。

花邊碗上桌,羊油辣子混著羊雜特有的香味一個勁的往鼻子裡鑽,早被勾起的饞蟲讓我忍不住將一口羊湯慢慢喝到嘴裡,那口鮮美的湯汁衝開了一道記憶深處,塵封已久的閥門。我啃一口韌勁十足的茴香餅,就一口刀法精妙的羊雜,再咬上一小半多汁解膩的糖蒜,熟悉的鮮美和滑嫩,柔軟的喚醒了早已被快餐麻木的味蕾。這種久違的感覺,隨著食材在口腔中散發出的溫度,一瞬間便驅走了雨後清晨的寒意,給了我一個只屬於大西北才有的熱烈擁抱,這個擁抱像極了奶奶疼愛我時,把我摟在懷裡的感覺。

吃完這碗熱氣騰騰的羊雜,內心無限滿足。從胃裡升騰起的暖意讓整個人都充滿了幹勁,只可惜這是一個只有慵懶才可以代言的週末,即便選擇慵懶,這份份無法抑制的溫暖已讓滿足。

一首歌、一碗麵

濃郁的臊子裡都是漂泊的故事

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從銀川走出去的布衣樂隊,一首《羊肉面》唱火了這碗銀川人的本土美食,也唱哭了無數漂泊在外,努力打拼的銀川人。因為當兵的緣故,我也有很多年遠離了家鄉,告別了這碗熟悉的臊子面。每次休假回到銀川的第一頓飯,我一定會選擇吃一碗地道的臊子面來接風洗塵。而吃這碗麵的地方,我也一定會選擇已到不惑之年的玉蓮麵館。

這次尋覓美味,我一路單曲循環著布衣的這首歌, 一路欣賞已經變了樣的街景,心裡發出了似遊子歸鄉的感慨。來到玉蓮麵館和城市現代化格格不入的牌匾下,我不自覺的掏出手機和它留下了一張合影,才感覺自己沾了些家鄉市井的氣息。

正值飯點,店裡未曾改變的除了門頭的牌匾,還有排隊等座的閒散食客們。老闆開了幾十年的店,到市場多元化的今天依然倔強的只買臊子面這一種面,在店裡唯一發現的變化只限於品種略顯豐富的涼拌菜。

面對這份小改變,和老闆一樣固執的我,只點了一小碟兒時吃麵必點的大頭菜和一碟糖蒜。在等面的間隙,我無意聽到了隔壁一位老伯說自己幾十年來,最好的也是這口羊肉臊子面,無論走了多遠,吃了多少種臊子面,就只認這裡的味道。是啊,我估計等我到了他那個年齡,我對這碗羊肉臊子面的痴迷會更加的根深蒂固。

面一上桌,臊子裡羊肉和配菜還是被切成熟悉的小塊,不大也不小,密密的蓋在面上。盯著面的我,腦子裡回想起了母親“吃麵不吃蒜滋味減一半”的鐵律,於是,我習慣性的先喝口湯打開了被快餐浸染過的味蕾,再撈一嘴勁道的手工面,就著一口糖蒜,然後全然不顧形象,端起大老碗扒拉起了臊子。這略顯粗狂的吃法竟然一氣呵成,和小時候時常被媽媽批評的動作一模一樣。

享受這碗記憶中不羶不膩的羊肉臊子面,一不小心居然連湯都喝的不剩一滴。在飽嗝的回味中,儘讓我這個久未深入市井的本地人成了眾食客眼中的外地人。

市井街頭,不起眼兒的旮旯

懷遠的小吃才是這座城的靈魂

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離鄉的遊子要想找回對城市的記憶,那必須到人丁興旺的地方,沾沾市井氣,我這久未“深入民間”的社畜自然將懷遠市場定成了首選。趁著夜色的掩護,我卸下了辦公場所的偽裝,在懷遠的嫋嫋煙火和人潮的喧鬧中開始了回爐之旅。

伴隨著“吊帶、絲襪、打底褲……”的叫賣聲,照應在夜色和路燈的庇護下,銀川裡的飲食男女們也和我一樣,丟掉了白天的面具,成群結隊,穿著隨便,浩浩蕩蕩地一起奔向懷遠,這個不需要偽裝,可以盡情釋放內在情緒的地方。每當這種時刻,我都會隨著人們豐富的情緒,將自己的真性情展露無疑。

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面對琳琅滿目,煙火氣十足的街邊小吃,誰還會故作斯文,優雅的品嚐不做過多掩飾的平民化小吃呢?

反正我不會,我只會先來10串阿里木特色烤羊肉串開胃,2串光滑Q彈丁的鐵民烤蛋做引,一份需要排隊好久的懷遠一品辣條當零食,一邊走一邊和曾經在這上學的舍友回憶青春時光。等到消滅完手中的第一份美食,聊了半天的嘴也滋滋冒煙,一份甜度適中,溫潤解渴的牛奶醪糟便成了首選。手中捧著飄香四溢的牛奶醪糟,我和舍友相視一笑,才發現我倆所站立位置,正出於大學時自己和另一半互動甜蜜的角度,此時的畫面已經基情滿滿。

在這不足一百米的小街道里,我們足足晃盪了4個小時,花了不到一百元,卻幾乎吃遍了各類小吃,當折回懷遠市場的一個旮旯時,上過央視的宮廷牛肉餅映入眼簾,只可惜我的眼睛大肚子小,再沒有空地容納這份美味。

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深藏在街巷裡的老味道,才是撩撥我心絃思鄉曲

懷遠的地理位置不算市中心,這裡的街道凌亂不堪,喝酒聊天,享受美食的人們在煙火氣中還略顯嘈雜,但來這裡的人卻不需要光鮮亮麗的身份標榜自己,不需要人前顯貴的氣勢去填充自己。這裡的小吃琳琅滿目,大多很難拿得上大臺面,但它豐富的程度完全可以填滿我對真實市井生活的所有嚮往,更能讓我用味覺發現城市靈魂的精髓。只需要融入其中,體會懷遠市場的親民,在唇齒饕餮間,在和曾經的舍友插科打諢間,在喧囂吵鬧和熱氣騰騰中,我終於可放下浮躁,用美食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用真心和人交流。

吃夠了記憶中的美食,遊夠了熟悉的大街小巷,銀川這座城市的靈魂又開始在我麻木的內心紮下了根。因為久居寫字樓而缺失的熱情開始慢慢迴歸,屬於銀川人的那份淳樸又隨著被撩撥心絃開始慢慢升騰,看來融入到血脈中的鄉情,是記憶中永遠無法被磨滅的頑固印記。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