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铁劵——古代的保险

保险,在我们的生活中相当普遍,就以我国而言,有国家提供的居民保险,职工保险,新农合保险,有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保险等。保险的范围也是很广,有保疾病的,保意外的,保财产的,保汽车的。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保不了。

保险虽然是近代才出现的事物,但在中国古代,有一件东西跟保险非常相似,那就是丹书铁券。

古时皇帝为笼络臣子,会颁发给功臣一些具有奖赏性质的凭证,如尚方宝剑、御赐黄马褂等。丹书铁券则是用来表彰受赠者的显赫功勋,并申明受赠人他日若犯杀身之罪,可免于死刑。因刻于铁制器物之上,故名“铁券”。铁券的外形一如瓦片,其上刻字,汉时因以丹砂填字,故称“丹书铁契”。自汉代以后,多用黄金镌刻,又名“金书铁券”,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金石档案。

丹书铁券,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据史料记载,铁券最早见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笼络人心,“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汉书·高帝纪下》)韩信、彭越、英布等开国功臣皆裂土封侯,但那个时候的铁券,还叫铁契,仅是一种封侯的凭证,其意义跟荣誉证书有点类似,持券者触犯刑律也难得赦免。


丹书铁劵——古代的保险

丹书铁券的创立者刘邦

随着后来时代的进步,丹书铁券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以至于看起来就像一份保险,铁券本身,就像一张金属保单。至于保险内容,一般是申明拥有者的功劳,以及根据功劳授予的官职,爵位和免死罪的次数,有的还包括子孙的免死次数。如果要把它的功能和现在的保险对应起来,勉强可以说这是一份意外险加财产险,而且保单还能继承。下面是丹书铁券的一些历史沿革资料。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家喻户晓的小说《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确实有其历史依据。

到了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与现在人人都有资格买保险不同,丹书铁券都是赐予有特殊贡献的人,比如上文提到的韩信,彭越,英布等。


丹书铁劵——古代的保险

丹书铁券


保费

至于保费,搁到现在,那是一分钱都不能少,一旦迟交,会收到友情提示,长期不交,保障就取消了。对丹书铁券来说,被保人的功劳,就相当于预交的保费,等这保单一发下来,那么就可以坐享保单红利了。那么,为了得到这丹书铁券,需要交多少保费(功劳)呢?这个跟保险公司(王朝)的实力有关。一般在王朝开国的时候,要获得这样一份保险,要交的保费是相当高的,除了出生入死的打天下,立下大功,基本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当保险公司经营不善,由绩优股变成ST股甚至可能退市时,为了维持公司发展,对保费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很多时候是半卖半送的性质。举个栗子,唐朝中晚期,皇室衰微,为了治疗安史之乱带来的后遗症,丹书铁券大量被用来赏赐功臣、招降武将或安抚藩镇。获此殊荣者功劳未必见著,然其享有的免死次数却愈来愈多,甚至由本人惠及子孙。

保单的信用

现在的保单的信用由保险公司保证,由国家背书,信用方面是有保证的。古代的铁券丹书的信用在这一点上比不过现在的保险。有时不但起不到保险作用,还会适得其反,被当作催命符。比如在唐德宗时,朱泚(cǐ)叛乱称帝,德宗逃到奉天,朱泚兵围奉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驰援,大败朱泚,立下汗马功劳,却为奸臣卢杞妒忌,使其终不能得见德宗。德宗为表示对李怀光的信任,遣使加封他为太尉,并赐铁券。岂料李怀光甚怒,投券于地说:“

圣人疑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六》)由此可见,其时铁券的信用已大打折扣。可见, 丹书铁券的信用与王朝的气运息息相关,唐德宗时唐朝已经走下坡路了,唐朝差点亡在德宗手里,连带着丹书铁券的信用也变了味道。

保险的理赔

理赔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是难题。笔者看很多的拒赔案例,都是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保险免责条款所致。其实这些条款,就算是当时搞清楚了,时间一长,也会忘记。当然也有恶意不赔的。笔者就看见过一个新闻,因为十八年前有过住院记录但买保险时没有提前告知,导致后来有重疾不赔,关键是前后这两种病都没有太大关联。有兴趣的读者通过关键字搜索应该还能搜到这则新闻。遇到拒赔这种情况,现在还能通过法律解决,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奏效,但也不失为一种途径。不过,我们还是要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这类事情会越来越少。但是古人有时候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奖励功臣,颁发了大量的丹书铁券,有了这样一份长期保单,功臣们都觉得生活有保障,工作有干劲。可好景不长,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惩治贪污,搞了几个大案,一大批功臣被杀,他们的丹书铁券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是怎么回事,丹书铁券不是有免死功能吗?该理赔的时候怎么不赔了呢?仔细看一下这些功臣的罪名,大部分是谋反罪,还有一些是使用违禁物品罪,如“僭用龙凤”。这些都是属于保险的免责条款,既然触了高压线,那么丹书铁券自然就失效了。


丹书铁劵——古代的保险

朱元璋剧照

这些个罪名,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被强行安插上去的,属于恶意拒赔的情况,不过等到明朝江山稳固后,丹书铁券的效力还是有保证的。比如在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做了新皇帝(明成祖)。徐辉祖,是大将军徐达的儿子,同时是朱棣的小舅子(徐辉祖的姐姐是朱棣的元配,也是朱棣的皇后),但他本人是建文帝的忠实拥护者,曾带兵和朱棣作战。朱棣入南京后,徐辉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狱审问 。朱棣亲自召见询问,徐辉祖一言不发,始终没有推戴朱棣称帝的意思。法司逼迫他招供,徐辉祖振笔直书:“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子孙免死。”朱棣大怒,想要诛杀他,因其是元勋之后,且身为国舅,这才作罢。徐辉祖写的这句话同样也是他们家所有的丹书铁券的内容之一。后来徐皇后病逝,在这之后,徐辉祖本人在永乐五年病逝 ,一称被勒令自裁。一个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理由,命其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不管徐辉祖是否是正常死亡,朱棣还是遵守了丹书铁券上的约定,徐达的子孙承袭魏国公的爵位一共十一代,到了南明弘光年间才结束。这里再多说一句,徐达的另一个儿子徐增寿,由于支持朱棣,被建文帝所杀,所以朱棣追封他为定国公,传了九代,最后一位定国公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被杀。


丹书铁劵——古代的保险

《大明风华》朱棣剧照

骗保那些事

骗保即保险欺诈。 对保险欺诈国际上一般也称保险犯罪,严格意义上说,保险欺诈较保险犯罪含义更广。保险当事人双方都可能构成保险欺诈。以前看过报道,一些人到银行本来是买理财产品,结果被忽悠买了保险,还欲退不能。还有的人给亲属卖巨额人寿保险,然后故意谋杀被保人以领取保费,这不仅是骗保,都是刑事犯罪了。现在随着法制的健全以及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这类事情渐渐少了。围绕着丹书铁券,也有类似事情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叛将、巴州刺史严始欣“恐

获罪,阴来请降,帝遣使以诏书、铁券衣冠等赐之”。梁武帝凭铁券“约以不死”来招降严始欣,待其麻痹后,顺势将其翦灭,扩充了地盘。梁武帝就是“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那位,在中国历史上独一份,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梁武帝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卖方骗保。另一位历史上有名的骗保人员就是安禄山,这个人就不多做介绍了。唐玄宗就曾赐予安禄山铁券,许以他和子孙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极大特权。 可是安禄山拿着这份长期保险还不满足,想新成立保险公司,取代大唐保险这个驰名商标,公司虽然开起来了,叫大燕,但是基础不牢,除了他自己,几年之内又换了三任董事长,最后倒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燕保险公司的员工后来很多被大唐保险收编,这些员工后来陆续成为高管,变成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如著名的“河朔三镇”,混得比老员工还好。他们无一例外获得了丹书铁券,攥着这样一份长期保单,传之子孙。大唐荣耀,自此衰落,藩镇之祸,自此始矣。


丹书铁劵——古代的保险

《大唐荣耀》安禄山剧照


后记

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铁券之制亦寿终正寝,不复存在,也不见记载。 现今传世的丹书铁券共有五块:唐末镇海节度使(后为五代吴越王)钱镠的这块最为珍贵,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代保国公朱永两块,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会川伯赵安一块,藏于甘肃省渭源县文化馆;高阳伯李文一块,藏于青海省档案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