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將事情認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負累


道德經:將事情認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負累

人生凡事不必認得太真,認得過真時,便起了執念,而人生的痛苦皆因世俗之事入了心。

每個人都在因外物的得失而悲傷和驚喜,但是卻不知當時間過去之後,曾經執念的都會隨著時間的沉淪變化和消失。

就好像世俗之人常有的感受,當我們度過歲月之後,才會發現我們曾經在某一些年月裡爭執和在意的那些事情,早已不重要。

倒不如將人生比作一場戲,我們只是戲中的一個角色,當戲曲結束走下場時,戲場上的風起雲湧便不復存在,以“戲場”觀眾的姿態去看角色的一生,才能活得更加清醒。

只有以旁觀者的姿態去審視這個角色,才能避開情緒對這個角色的誤導,只有認得清了,才不會因為當時的風起雲湧而苦惱和執念。

道德經:將事情認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負累

有一個老和尚出家以來,數十年從未破解,整天提心吊膽,擔心自己一旦違反戒律,死後將墜入地獄。

有一天晚上,老和尚到山裡山裡去砍柴,回來的時候為了抄近道路過一片茄子地,走著走著,踩到一個圓鼓鼓,軟呼呼的東西,伴隨著“咕嚕”一聲。

當時天色昏暗,他也不知道是什麼,沒有仔細看就回到寺裡,當他回去之後仔細想來覺得應該是踩到了一隻蛤蟆,肚子裡好像還有許多卵子。

這個時候非常驚慌和恐懼,他覺得自己多年的功業就要敗壞於此,那隻蛤蟆也出現在他的夢中,甚至還帶著數百隻小蛤蟆向他討還命債。

第二天天剛亮,他就趕回到那片茄子地,左看右看也沒有看到被踩死的蛤蟆,而看到了一個開膛破肚的老茄子,這個時候他感慨萬分,說了一首偈語:夢是一個謊,本是心頭想,蛤蟆來索命,踩爛茄子響。

老和尚的一夜未眠,就是因為誤以為自己踩死了蛤蟆,但是實則只是一隻茄子。

我們的人生不僅會沉浸在外事的執念之中,還會沉浸在自以為是的臆想之內,然而,人生的大多數痛苦也都是臆想,因為主觀的在意,而過度忽略了事物的本質。

道德經:將事情認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負累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什麼叫得寵受辱都使人感到擔驚受怕呢,因為當得寵的人處於地位卑下時,得寵會讓他驚恐不安,失寵也會讓他驚恐不安,所以寵辱都會讓他擔驚受怕。

人生的痛苦和恐懼,都是因為將外物與自身的關係認得太真。

時間如同一條長河,而自我如同在長河中疾行的快艇,不必因為在某一處激起的波浪而留戀和回頭。

即便出現了那些看似不好的事情,也不必過度在意和徘徊,因為好與不好不是我們所能窺探其中的奧秘的,其中也藏著我們看不見的影響。

道德經:將事情認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負累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徜徉於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

在山間樹林、清泉、怪石旁流連忘返,那麼凡俗之心便會逐漸平息;寄情讀書、吟詩、作畫的情趣之中,那麼庸俗,氣息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所以有德行的君子不會沉溺於外物而消磨意志,也常藉助外物調節心境。

人生遇見的所有人和事都是服務於自身,而不能讓自己的心輕易的被外物束縛。

就好像喝茶這件事,喝茶是為了讓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悠閒的樂趣,但是世俗之人在喝茶時由於太在意形式,卻讓喝茶成了人生的負累。

茶葉的好與壞,茶具的好與壞都成了自己喝茶時對心情的影響,這不就是讓外物浸染內心的例證嗎。

道德經:將事情認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負累

濟公活佛有這樣一句禪語,常掛在嘴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我們不提倡大家去破戒,而提倡的是外在的事物不要侵擾了自己的內心,心坦然,人生自無禁錮。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