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今天我們來聊一位電影大師。


一輩子活了98歲,卻只有13部電影問世。


他的電影被稱為“簡約凝練的電影書寫”。


他就是法國電影大師羅伯特·佈列松。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之所以今天想起來說說他,源於前些天整理物品,發現了淘碟時代的收藏。


當年對這種一輩子拍片不多卻各個經典的導演特別推崇,收藏那些碟片成了那個時代眾多樂趣之一。


於是,藉著在家閒暇,就把他的電影按照時間順序挨著看了一遍。


既是追憶,也發現了新的感悟。


一句“極簡主義大師”實在是難以概括其電影的所有。


羅伯特·佈列松是一個標準的現代電影人。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他直接用電影的形式,反應了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以及它的有時讓人覺得難堪的輝煌。


在他的一些電影裡,他一直尋找著那些人物的最根本出路,但是始終未能如願。也許佈列松骨子裡就是一個好提問題的孩子,但是沒有找到答案。


也許根本沒有答案。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我們先簡單看看這位法國導演的一生:


1901年9約25日,佈列松出生在法國中部多姆山省一個叫布洛蒙拉·莫特的鎮子裡。青年時代在拉卡納·德索學校接受文學和哲學教育,年輕時當過畫家,攝影師。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1933年,已經32歲的佈列松才開始迷上電影。


那一年,他遇到了一位貴人,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就是詩意現實主義代表導演的那位),推薦他在一部叫《他是一位音樂家》的電影中搞場景佈置以及對白寫作。


第二年,法國詩意現實主義迎來了黃金時代,佈列松藉著法國電影屆的東風拍攝了一部喜劇片《公共事務》,這也只是算是他練習之作。


1939年,38歲的佈列松給雷內·克萊爾當導演助理,參與拍攝了《新鮮空氣》等片,算是繼續累積經驗值,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然後,二戰爆發了。這期間佈列松當了幾個月的兵,還被德軍俘虜過,在戰俘營關了一年多。監禁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也為他日後積累的素材。


在獄中,他還認識了一位叫布呂克貝爾謝的神父,通過交流燃起了他一生的宗教情結。


1943年,出獄後的佈列松受神父委託,拍攝了他真正的第一部電影《罪惡天使》。此時的他已經42歲了。42歲才拍出電影處女作,在眾多電影導演,特別是電影大師序列中絕對算晚。佈列松是大器晚成的導演。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兩年後,佈列松根據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的《宿命論者雅克》中的一個插曲,導演了電影《布老涅森林的女人》。


1951年,對佈列松而言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拍攝了赫赫有名的《鄉村牧師日記》。這部電影讓佈列鬆開始走上一條和文學與戲劇截然相反的電影藝術之路,這是他日後風格的形成之作。雖然電影同樣改編自小說,就像巴贊說的那樣,“與原著相比,電影反而更具有文學味,小說反而具有很多具體的形象。”


1956年,佈列松拍攝了電影《死囚越獄》,已經開始在自覺踐行自己的風格。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1959年,佈列松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拍攝了他一生中最值得回味和自豪的電影《扒手》。此後,佈列松的電影日趨風格化,純粹化。


1962年,已經61歲的佈列松拍攝了《聖女貞德受難》。


此後,佈列松休息了四五年。1966年和1967年拍攝了《巴爾塔扎爾的遭遇》和《穆謝特》。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進入70年代後,佈列鬆開始拍攝彩色電影。除了《溫柔的女人》《夢幻者的四個夜晚》,1974年,拍攝了《湖上的朗斯洛特》;1977年,拍攝了《可能是魔鬼》。


1983年,佈列松根據小說改編,拍攝了最後一部電影《金錢》。


1999年12月18日,98歲的佈列松離開了這個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佈列松多年來一直準備拍攝的電影《創世紀》,成為了永遠的遺憾。


佈列松對電影和人生有一番自己的解讀:“如果不想陷入表現,殘缺則必不可少。”


佈列松還留下了一本電影手記,《電影書寫摘記》,這也是他留世的唯一一本著作。推薦大家找來一讀,國內早有出版。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分析佈列松電影的文章很多,大多是對他極簡風格的書寫以及電影模特理論的闡釋。我們今天只就他每一個電影的故事以及涉及的主題來展開,看看這位法國大師講述的故事品位以及背後的意義。《公共事務》因為是一部習作,而且風格上是喜劇,不能算作佈列松的風格之作。所以,我們從《罪惡天使》開始。


1943年


《罪惡天使》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電影以現代貝達尼修道院為背景,以古典悲劇的方式,講述了犯罪的德雷薩受到安娜·瑪麗的感召,徹底覺悟重新做人的過程。一群善良虔誠的修女們,她們以寬容的心不斷從監獄裡接手出來的壞女孩,照顧她們,慰藉她們的靈魂。雅妮·霍爾特是一個內心充滿仇恨與背叛的女人,因為殺人她躲進了修道院。善良而執著的雷乃·福爾想用自己的真情來拯救雅妮墮落的靈魂。但是雷爾最終卻激怒了雅妮,她在修道院裡對雷乃展開了報復。


1945年


《布勞涅森林的女人》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貴婦埃萊娜對情人讓的疏遠心懷怨恨。在證實讓的背叛後,埃萊娜展開了報復計劃。她找到淪落為酒吧舞女的阿涅絲,在幫助其母還請債務後,她將母女二人安置在布勞涅森林的富人住宅區一處公寓裡。埃萊娜製造了一次讓和阿涅絲不經意地相逢,讓對阿涅絲一見鍾情。隨後,埃萊娜又設計讓阿涅絲和情人各自受到精神折磨,知道阿涅絲衝破防線與讓相擁。兩人墜入情網,舉行了婚禮。婚禮上,埃萊娜公開了阿涅絲舞女的身份,並將其計劃和盤托出。阿涅絲再也無法忍受被人操縱,拒絕面對賓客,讓也奪門而去。阿涅絲無法承受打擊,數次暈倒。後來讓意識到自己深愛著阿涅絲,最後時刻吐露心聲。


特點:節奏感強,好萊塢類型敘事方式


主題:解剖人性,彰顯真善美。


1951年


《鄉村牧師日記》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一本日記翻開,傳來一個男子的畫外音:他是一個剛剛從神學院畢業的年輕牧師,來到昂布里古爾鄉村擔任牧師。每天牧師都會用他心愛的日記本記下他的經驗和感受,以及他在上帝面前坦露的困惑與懺悔。


初來乍到,牧師過著寂寞清苦的日子,堂區的人們不僅貧困,而且沒有信仰。村民的愚昧,淺薄和保守讓他感到失望和苦悶,村民們也拒絕接受這位新來的年輕人,認為他只會說教,對他們的生活起不到實質性幫助。


在冷雨面前,牧師仍然以建立堂區的精神秩序為己任,卻不斷受到其他神父和教民們的奚落。伯爵之女尚達爾向他傾訴父親與人通姦,母親懦弱冷漠的秘密。牧師走訪了伯爵家,瞭解到伯爵夫人因喪子而背棄了信仰的狀況。長談之後,他的堅毅打動了夫人,在臨終前重皈依上帝。


但是牧師的命運沒有改變,轄區的人們不斷惡意中傷他,身體的孱弱加上飢寒的生活,使牧師在幾次走訪過程中幾近暈倒。在人們冷眼蔑視下,身心折磨的他決定離開這裡。雖然牧師已經走出了令人恐懼的這一鄉村,但是上帝已經給他過早的判了死刑,他被確診得了胃癌。在生命將盡之際,他敲開自己同學的大門,做了最後的交談。經過最後的掙扎和懷疑,他完全接受了基督徒受難的使命。


特點:深入剖析人物內心世界,分析他們的性格和行為。聲音是對事件的渲染和擴展。


主題:孤獨,囚禁,受難,信仰


1956年


《死囚越獄》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1943年,里昂。一個人坐在汽車後座,另外兩個同伴被手銬拷在一起。他心情焦急地看了一眼自己沒有拷住的手,露出不安的神情。


汽車繼續行駛,他準備伺機而逃。在路口停車時,他大膽衝出汽車,……但是他失敗了。他被帶到了監獄,以反抗組織戰士的名義被判了死刑。獄中,他計劃越獄。經過長期籌備,他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用勺子拆除牢門。越獄之夜,囚房又關進一個少年,在反覆思考後,他帶上少年一起越獄,最終成功。


特點:美學和戲劇的中立,演員徹底被”模特兒“所取代,以一種化學方程式的精確刻畫越獄過程,聲音處理獨特(佈列松說過:當聲音可以取代音像的時候,就可以刪掉影像)


主題:囚禁,信念,洗滌心靈


1959年


《扒手》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一個小夥子在馬場偷錢包,被警察當場抓獲。釋放後,他繼續偷盜。在扒手隊伍裡,由他教大家如何偷東西。小夥子志得意滿時,老媽卻死了。在小夥子心裡,從未有過以偷盜被抓為恥的感覺,反而覺得偷竊是他的職業生涯,追求偷盜的最高境界才是他的目標。他內心對偷竊有一種神聖感。直到一天,他再次被抓入獄,懷了他孩子的女人來看他,他的內心才激起了層層漣漪。他醒悟到了自己的罪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並接受了女人的愛。


特點:這是我看過最精妙的偷盜場景設計


主題:罪惡感的不知,覺悟,救贖,愛


1962年


《聖女貞德受難》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在審判庭裡,紅衣主教和陪審官們和貞德進行著長期激辯。一個修士面對貞德露出了虔誠而同情的面孔。英國總督希望早日結束審判,於是他們無視貞德為自己義勇行為的一切辯護,將其判處死刑。在牢房裡,獄警沃裡克監視她,她還有被凌辱的威脅。在酷刑與火刑的痛苦抉擇之間,她拒絕了原先的主張,毅然走上火刑架,坦然接受了燒死的刑罰。


特點:電影語言的凝練和節省


主題:信仰,受難


1966年


《巴爾塔扎爾的遭遇》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巴爾塔扎爾是一頭驢的名字。這部電影就是講述這頭驢的一生。起初,它有主人愛,見證了主人的愛情;然後不停地被轉賣,時而新主人喜愛,時而受到虐待和蹂躪。在趕車人的皮鞭下,它逃了。它來到一戶人家,奇蹟出現了,它遇到了最早的主人,此時對方已經長大。最後,它被走私犯用來走私貨物,結果中了槍,結尾時,小毛驢在一群羔羊的包圍中倒下,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特點:好像是我看過的唯一一部以一頭驢當主角的真人電影,看到結尾會落淚


主題:受難,救贖


1967年


《穆謝特》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女孩穆謝特長在一個窮人家裡。父親是酒鬼,母親重病纏身,還有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弟弟。貧窮早就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學校裡她被欺負,敢怒不敢言。她只有每次放學後偷偷跑上土坡扔石頭報復。


一個大雨之夜,穆謝特在森林裡迷路了。一個偷獵者給她指路,最後在林中強姦了她。回到家,穆謝特想告訴母親遭遇,但是哭哭滴滴的弟弟和酒鬼爸爸打斷了她。


偷獵者被人控告用炸藥炸魚,警察找穆謝特調查,她卻說偷獵者是她的情人。於是,她開始遭遇周圍人的懷疑和指責。最後,穆謝特抱著一條白色連衣裙在湖中自盡。


特點:最後沉入水中的鏡頭太經典了


主題:囚禁,受難,救贖


1969年


《溫柔女人》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一個女人跳樓死了,她的丈夫把妻子的屍體平放在婚床上,盡力回想發生了什麼,以證明自己清白。他向女僕講述他們婚姻的故事,但是卻不值得相信……最後,女人的死因還是撲朔迷離,不知道真相。


特點:一部在對角線上的電影


主題:死亡


1971年


《夢想者的四個夜晚》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一名大學生雅克在巴黎街頭邂逅了一位少女,她在等待一個幻想中的異鄉人歸來。在兩人彼此的詢問下,二人逐漸親密,並度過了浪漫而瘋狂的四個夜晚。最後相愛的兩人卻各奔東西。


特點:完美的視覺化,觀視


主題:文明的轉化和顛覆僅僅歸結於瞬間的自我妄想,青年人的自豪感


1974年


《湖上的朗斯洛特》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國王的妻子因為通姦字被投入監獄,騎士朗斯洛特不畏艱險將她救出,愛情即將圓滿之際,朗斯洛特卻又將她公開交給了國王。戰爭爆發,騎士加入了生死肉搏。最後,戰死沙場。死前高喊王后的名字。


特點:大師唯一的時代劇,記錄性


主題:忠誠與愛情,背叛與陰謀


1977年


《可能是魔鬼》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法國五月風暴的年輕人,他們無所事事,視美國的嬉皮士生活為榜樣。70年代,四個迷茫的青年,整日遊蕩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無所適從。於是,岌岌可危的環境和政治舞臺讓這些年輕人開始尋求逃避的方法,其中一個青年命令自己的同伴用槍殺死自己,結束生命。


特點:直擊法國當下社會


主題:迷茫,救贖


1983年


《金錢》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故事梗概:兩個中學生從一家攝影器材店偷了500法郎的假鈔,然後買了一個相框兌換出了現金。店老闆斥責店員後,又將假鈔給了燃起公司來送貨的人,不知情的送貨人到一家飯店吃飯,用假鈔付錢卻被發現,報警被抓。在警察陪同下,來到了器材店找老闆評理。老闆買通了夥計裝不認識,送貨員就被警察告上了法庭。他訴訟顧客失敗,丟了飯碗,為生活所迫參與搶劫,又被抓緊監獄。老闆的夥計膽子越來越大,不僅偷老闆的錢,也偷被人的。最後被抓緊牢房。出獄後,送貨員已經家破人亡,成了一個混世魔王。他在殺死一個善良的女人後,又殺了收留他的一家人。最後他去警察局自首。


特點:簡潔,油畫般的鏡頭


主題:無常,犯罪,偶然決定命運


佈列松的電影主題,通過上述故事就可以看出,基本在受難與信仰,命運與無常這些範圍。主題的終極性是建立在他故事和人物行為事件基礎上的,而不是說教式的表達。


電影大師偏愛的主題


對於電影的態度和認識,最後借用佈列松自己的一段話來闡釋:


”我們目前所看到的電影不是電影,無一例外,它只是被攝了像的戲劇罷了。電影,如果它真的想成為電影,就絕對應該摒棄一切戲劇的表達方式。一部電影不是形象本身而是想象之間的關係和銜接,就像一種顏色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它只是在和另一顏色的對照中才體現價值。電影是發現的一種方式。電影是向未知的一種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