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看《狗十三》所感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我是一位總愛回想過去,忘不了童年的人,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很多記憶猶新,又有很多事情已忘得一乾二淨。記得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第一次考試,被父母打罵的情形,到目前還難以忘卻,從哪以後心裡對上學就產生了陰影,喜歡上看電視、看電影、聽音樂、唱歌。不知是家裡窮還是怕影響自己上學,幾乎我們村裡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我家都沒有。因此,我天天跑東家、串西家,去看電視。因此還捱了很多打。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看過《狗十三》後,從影片中找到了很多相似的過往,《狗十三》讓我對成人的世界感到了厭惡,覺得太噁心、太假惺惺。童年與青春期這個階段是最值得回味和紀念的時期,是天馬行空做美夢的時期,但有些孩子卻讓人從夢中叫醒,過早被成人剝奪了充滿幻想的權利。

成人世界美其名曰:‘成長’。他們卻不知孩子卻因此付出多大代價。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成人的世界裡,容不下對他們權威的踐踏,強制要求孩子懂事,做別人眼中的好孩子。為自己爭取虛偽的面子。其實我們任何人都沒有注意到,我們在學校和家長的淫威下,慢慢改變自己,變成了他們想要的模樣,這就是長大。一切好像都是順其自然的發生,那天到來後,看到討厭的自己,已為時已晚。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多數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拔苗助長的過程,身邊的親人長輩會以一種他們認為對的方式,有些近乎粗暴的方式向我們提出要求,非常迫切的希望把我們捏成他們想象中的那樣,打造成社會生存法則的形狀,其中一些隨性、樂觀、抱有希望與父輩強權做鬥爭的孩子最終也是苟延殘喘,像是《狗十三》中的李玩。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電影以李玩的自述開場:“你知道人總是這樣的,在炎熱夏天的時候很難體驗到冬天有多冷,在寒冷的冬天我們又忘記了夏天是多麼的熱,如果平行宇宙存在的話,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十三歲的李玩因為父母離婚,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塊,爸爸再婚與後媽又生了一個弟弟,但一直瞞著她,希望找機會再告訴她。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李玩的爸爸是位父權觀念很強的人,天天口口聲聲說為人父母,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孩子,可實際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缺席的。李玩喜歡理科,熱愛物理。但他為了提高李玩的成績,不偏科,硬是在威逼利誘下壓迫女兒把物理興趣小組改成英語興趣小組。做過後覺得有些對李玩愧疚,於是買了只小狗送到奶奶家,作為彌補。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起先,李玩由於跟父親之間的矛盾,對小狗也很討厭,可能冥冥中小狗跟李玩有緣,小狗誰也不靠近就只去找李玩,李玩把小狗放在紙箱裡,小狗卻一直掙扎哀嚎,最終李玩與小狗妥協,把小狗抱在了床上,給小狗取了個名字叫“愛因斯坦”,自從跟愛因斯坦相處後,李玩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找到了感情寄託,她給小狗做好吃的狗糧,自己也和狗吃的一樣,並樂在其中。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李玩的堂姐李堂是那種情竇初開又學習好的女孩子,跟校草談戀愛,但又不耽誤學習。一天爸爸讓李堂幫助李玩補習英語,晚上的時候由於兩人玩的比較瘋,很晚才回了家,發現後媽、爸爸、爺爺奶奶都在家裡。找愛因斯坦發現不見了,原來爺爺帶著小狗出去買菜的時候,小狗不見了。那一晚李玩像瘋的一樣,找遍了大街小巷,敲了許多家的門,最終還是沒有愛因斯坦的下落。李堂領著爺爺找到她,希望她能夠回家,她卻不顧一切的推開姐姐,甩開爺爺,不幸爺爺因此崴了腳,接著去找丟失的愛因斯坦。回到家後,緊閉房門,留著眼淚,把音樂開到最大,在窗子上寫滿了愛因斯坦的名字。心中藏著很多抱怨和委屈而又無處去說。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李玩的後媽想出了一個辦法,買了一條跟愛因斯坦相差無幾的小狗想以假亂真,最後還是沒有瞞過李玩。她對那隻狗不理不睬,還是沉浸在失去愛因斯坦的痛苦中無法自拔。她找到了李堂的男朋友高放一起喝酒喝到深夜,奶奶出門去找她還因此迷了路。事情被爸爸知道後,再也無法忍受她的任性,狠狠地訓斥了李玩,還出手打了她,也因此傷到了一個青春期的女孩,讓她心裡蒙上了陰影。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這個難以入睡的夜晚,她感覺到了父權的底線,她也認識到她不再擁有無理取鬧的特權,她從內心中感覺到要學會冷靜和跟大人妥協,要成為成人眼中的乖孩子,做事情一定要謹小慎微,把自己的公主脾氣收斂起來。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在上英語課的時候,教室裡無緣無故的出現了一隻蝙蝠,到處亂撞想要逃出去,它闖入到了一個未知世界,在人類的驅趕和起鬨中它顯得更加恐懼,它越來越害怕了,最終越飛越低,最後體力不支,死在了英語老師揮舞的書本下。除了李玩外,沒有任何人覺得英語老師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她直愣愣的站著發呆,看這教室裡面的跳樑小醜,哈哈大笑,卻無動於衷。她開始同情那隻小狗和死去的蝙蝠,它們是那麼弱小與自己又是那麼如此相似。回家後她接納了假的“愛因斯坦”。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她慢慢接納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她不得不心不甘情不願的順從,她的感受家裡大人都是忽略的,父母都是在用一個謊言去圓另一個謊言。在全家老少給弟弟慶生的時候,她退在一個角落裡,堂姐把與她牽手去安慰她,她卻一把甩開,她隨著整個環境和氛圍的變化,慢慢變得堅強,不希望別人的同情和憐憫。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長大的傷害總是不期而遇,不久後,李玩又一次失去了假的‘愛因斯坦’。因為它傷到了弟弟召召,被繼母要求送到狗肉店,那天她找了所有的狗肉店詢問情況,也無事於補。回家的途中,在樓梯口看到了一位肥胖的男人,被擔架上捆著,噘著嘴,發出鳥的叫聲。她才發現原來每天晚上樓上的鳥叫聲並不是養的鳥,而是這個男人發出的聲音。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乏稀奇古怪的人,只會不能融入到這個複雜的社會,他們是沒有長大的大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練習鳥叫,也許是他唯一能彰顯自己存在的方式。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父親口口聲聲答應李玩帶她去看天文展,但一直拖到展覽的最後一天,爸爸又要陪老領導張哥吃飯,還要拉著女兒陪同,在飯桌上父親刻意忽略答應女兒看展的約定。還要求李玩陪張哥喝一杯。張哥問李玩平常看些什麼書,李玩說:《時間簡史》,張哥卻不以為然的搖搖頭卻說,這些說都是娃娃們看的,上不了大雅之堂。桌上的所有成年人對李玩投去了蔑視的眼光。桌上的成年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他們都有一套不可撼動的強大價值觀,任何所有的觀點與之背道而馳,他們都認為是邪門歪道,都嗤之以鼻。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李玩不斷受到親人和周邊成年人的限制,她慢慢變乖了,放棄了屬於青春年少的那一套單純和簡單,她知道對抗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開始有了心機,計較起成本。她慢慢成為父親眼中的好孩子,得知他參加物理競賽獲得全省第一時,所有人都高興的合不攏嘴,他也露出了笑臉,爸爸宴請所有賓朋為她慶祝,期間服務員端給了她一盤狗肉,在家人異樣的目光下,她拿起筷子,一口吞下了一塊香噴噴的狗肉。此時的她變得圓滑,開始去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她開始學會了做一位不動聲色的成年人,她跟堂姐在路上偶遇真的“愛因斯坦”,她頭也不回的離開了,堂姐說:“你怎麼不去跟愛因斯坦相認。”她說:“我生怕它認出了我,向我迎面撲來。”在滑冰場,看著生活在蜜罐裡的昭昭,練習滑冰不斷地摔倒,她冷漠地看著,一點也不關心。她想起了對高放說的那句話:“這樣的事,以後還很多。”就這樣純潔的心靈與世俗的世界與之碰撞,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電影的最後,父親打電話感謝前妻為自己生了個好女兒,當李玩問他:“爸爸,你是怎麼跟媽媽走在一塊的,又是為什麼分離的時候時,他什麼話也沒說,嚎嚎大哭。在沉悶的車廂中響起了那首久違的《再回首》。隨著低沉的抽泣著對李玩說:“爸爸對不住你,我不是一位好父親。”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所有的一切一切,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多數的原生家庭似乎都不完美。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我們從生下來,就開始學習,學習吃、喝、拉、撒、行走。慢慢大了要讀書學習,成人後要學習適應社會,普世價值。我們一直都在規劃、學習、尋找。幾經磨難,發現我們越走越遠,再想回到原點,遺忘了太多,丟失了太多,再也回不去了。可能到死的那天都沒有找到來世上一遭的目的是什麼。

小時候不想妥協,長大後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