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經典唐詩,尤其最後一句紅了千年,無人不知,作者卻無人知曉

在漢文化裡有很多成語俗語,它們最先都是源於詩詞當中。但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俗語,我們卻不知道它是來自於哪一首詩,寫下它的作者又是誰。譬如這一句“為他人作嫁衣裳”,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而它的作者,唐代詩人秦韜玉,又有幾人知道他的名字呢?這位詩人是陝西人,出生於武將世家,官至工部侍郎,這紅了千年的名句,就是出自他的代表作《貧女》。

一首經典唐詩,尤其最後一句紅了千年,無人不知,作者卻無人知曉

貧女

唐代: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首詩歌很特別,在古代的描繪仕女的詩歌作品裡,我們常見的都是豪門貴婦、宮廷嬪妃或是小家碧玉,寫的也都是她們的閨怨懷春或豪門情事。而這一首詩卻描繪了一個寒門之女,無財無色,只有巧手和勤儉之德,待嫁的年紀無人問津,只能一年又一年,用一雙巧手為其他的女子縫製嫁衣。詩歌雖寫的只是一個貧家女子,涵義卻是深廣的,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而詩歌末尾一句“為他人作嫁衣裳”更是傳詠千載,成為家喻戶曉的哲理名句。

一首經典唐詩,尤其最後一句紅了千年,無人不知,作者卻無人知曉

詩歌以貧家女主人公在待嫁之年卻無人問津開篇,這位女子出生在一個貧寒人家,在其他女子正是愛美的年紀,擁有美麗的綺羅衣裳來裝扮自己的時候,她卻直至待嫁之時,從未見過綺羅衣衫,可見其家庭是最底層貧民人家了。青春正好的姑娘,卻不能將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只能身著簡陋的衣裳,讓人連正眼都不願瞧。姑娘到了待嫁之時,想託付一個好的媒人為自己說一門好親事,可知道自己一無好的家庭背景,二無光彩照人的外表,她心裡是極其自卑的。該嫁之時卻無良媒,對於未來,她一片茫然,心底悲傷。

一首經典唐詩,尤其最後一句紅了千年,無人不知,作者卻無人知曉

這位姑娘無財無色卻有高尚的品行,但品行這個東西,可能真的沒有花枝招展的外表那樣讓人心動吧。姑娘只感到難過又不甘,她想世人為什麼只愛那風流奪目的裝扮,卻沒有一個人注重一個女子內在的品行呢?這不僅是千年之前一位貧女的憤慨吧,換作今天,以貌取人、以財取人也仍舊是社會的一種普遍價值觀。千年過後,我們社會的科技水平、物質水平都已比唐朝時候高出了無數倍了,唯有思想觀念、精神追求卻是依然延續著祖輩的傳統,不能不讓人感嘆了。

一首經典唐詩,尤其最後一句紅了千年,無人不知,作者卻無人知曉

這位貧民姑娘,她敢說自己的雙手十指比織女還巧,做出的針線活精巧無匹,但她沒有辦法去與那些貴族女孩比拼畫眉的美麗。她沒有鮮豔的綺羅,沒有胭脂眉黛,而良媒看中的,正是她沒有的這些東西。她的巧手、她的勤勞、她的簡樸都是沒有價值的,她只是一個貧民之女,怎能去指望有良媒發現她的好?沒有光鮮外表的襯托,那些美好的品行,大概都是灰撲撲叫人毫無興趣的了。

一首經典唐詩,尤其最後一句紅了千年,無人不知,作者卻無人知曉

這位姑娘於是只好一年又一年拿著金錢,用自己最靈巧的手,去給那些富家姑娘們縫製嫁衣,這一結尾可以說是無限悲涼。整首詩可以看作是這位貧家姑娘的內心獨白,詩歌沒有正面描繪女子的外貌與所處環境,而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卻生動而鮮活。這種寫作手法充滿了強烈的情緒渲染力,使得姑娘的不幸遭遇深刻地震動了觀者,由此引發出觀者嚴肅的思考,可以說此詩在這一點上具備了極其深刻的社會意義。此詩可看作是一首哲理詩,而不僅僅是一首貧女傷自身際遇之作。想來作者在作此詩之時,心底泛起的亦是對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嘆。一首好詩,不論它寫的是什麼,它總能以最深刻多面的內涵,最大程度地引發各種觀者的共鳴,就這一點而言,這首《貧女》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本文內容的組織和採編均來自每天讀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