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时间过得很快,等到人到中年,才发现,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人老了,更容易忘记

你身边是否有正在渐老健忘的亲人?

当他们日渐老去,什么也不记得,乃至最终,带着空白的回忆走向死亡,你该如何面对?

当你的人生走到尽头,最终什么也记不住,你将会是谁,你会不会满怀遗憾?

每三秒钟,这个世界上就多一个人被诊断为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

自从父亲做了脑手术,近几年,看似恢复不错,实则有明显的健忘。

经常,和我通电话,会将已经讲过的事,反复数遍;经常,会将母亲交代的事情忘记。按父亲自己的话:打个转身就忘记了。

虽然看上去,父亲一如既往认真地对待生活和家人,但,他真的已经老去,伴随的,是比常人健忘的事实。

谁都不愿意看到亲人老去,更不愿意看到老人失忆、失控。

那个在你眼中逐渐不能自理的“老小孩”,那个曾经扛起一切生命重量的家长,那个在你身上花光所有精力、注入全部人生希望的亲人,

现在,正一点点在你面前失去清晰的记忆、自主生活能力、原有的性格,乃至对你的记忆,直到原来的他完全消失。

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艰难接受的过程,不论是患者本人还是陪伴的人。

同时,也是一个让悲伤和无奈长期侵蚀你内心的一个痛苦过程。

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在(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大卫·凯思乐合著的《当绿叶缓缓落下》(2008)一书中,作者提出,对于阿兹海默症患者,我们是一点一点失去他们,故而,我们的悲伤是从他们确诊那一天就开始了。

在整个陪伴的过程中,你甚至会自我质疑,面对一个完全不认识自己的人,所有的选择,包括自己付出的爱和努力,是否正确。

无可否认,这将是一段漫长且痛苦的道别,此中的悲伤,不亚于其他方式的痛苦。

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爱和信仰尤为重要

为了大致了解身边人的认知,随机挑选了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了答案征集。

问题是:假如你有一天失去全部记忆,可以选择,只能记住一件事或一个人,你希望自己记住什么?

答案不一。

在职青年:我自己;创作者:画画;电台主播:记住那段八年的恋情;大学教师:自己的爱人;在读博士:爸妈;在职员工:女朋友;文艺青年:回家的路;医生:老公孩子父母;毕业博士:妻子;

大学教师:见到自己孩子第一面;银行职员:没法选,随机;中学教师: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心理咨询师:知道自己是谁;

科学研究员:一个人;大学教师:父亲;出版社编辑:记住自己爱的人;大学教师:妻子;等等。

可以发现,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记住某个具体的人,而非某件事。

或许,对一个人的记忆,能够装载无数的往事。尤其是陪伴自己的人,爱人、孩子、或者父母。

当你什么也不记得了,但看到这个人,你或许还有爱的感受,他(她)让你爱过或者被爱过,这种感受是可贵的。

在纪录片《我只认识你》中,讲述了一对上海老夫妇的故事。他们唯一的儿子常年在海外居住。

两位老人都年过八十,照顾自己都不容易,何况老先生还要照顾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妻子。

最终,他们决定尝试适应养老院的生活,至少,可以保障两位老人的日常起居和应急救护。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儿子过年回家探望二老,母亲完全不认识自己眼前的亲生儿子。她总和医生叨念着,儿子定居海外,已经好多年没回来了。

而那时,儿子就站在母亲身后。

无法体会这是怎样的感受,或许这也是分离的一种吧。

曾经十月怀胎的母亲,近在咫尺,但就是神经传导的障碍,让她忘记了此生最重要的人。

那些母子之间所有的辛酸苦辣、想念和期盼,都被硬生生隔离在神经元那端,物是人非。

起初,我还不太明白大家回复的答案,为何大多都希望记住自己挚爱的人。

直到看完纪录片,结尾,两位老夫妇逐渐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他们牵着手坐在河畔椅子上,夕阳西下,平淡而安静。

所幸的是,老太太不论如何失忆,病情无论如何发展,她还记得身边这位老先生是她的爱人,她寄予了毫无保留的信任——尽管,她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生命的最后,我们希望记住的和能记住的那个人,他们身上,是我们的另一半的人生啊。

信仰寄托的对象,能够成为我们最终的精神向往和依靠,也不失为自己信仰闪耀的可贵光芒,因为他们见证着我们为何出发、如何努力,以及何时抵达。

我相信,其他宗教徒也更愿意选择自己所信奉的上帝、真主、神明和先贤。

因为这些人所附着的精神载体,或许能够成为我们暗夜中永不迷失的前行灯光,最终让我们在生命重塑之时,得以自我救赎。

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还能做点什么

电影《依然爱丽丝》(2014年),曾获得8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片中,爱丽丝是一位非常聪明且有能力的大学语言学教授,50岁时便检查出患有早期阿兹海默症。

这个年龄患病的几率非常少,她有家族遗传史,这种遗传几率更是少之又少。

但很不幸,她必须逐渐面对自己从一位语言学家,到生活中逐步忘记事情、忘记简单词汇、忘记人物,最终忘记自己是谁的艰难过程。

这个过程一开始充斥着羞愧,为自己的“低能”感到无地自容,逐渐,不甘心、无奈、孤独感交错袭来。

她眼睁睁看着自己忘记子女的名字、忘记简单的月份、忘记周围曾经熟悉的一切。

这种忘记,是和这个爱过的世界被迫的疏离,当一切远去,她的身体和思维在退化,甚至不能生活自理。

当一个人想抓住一切,但却又如此无能为力的时候,除了感到百年孤寂,会不会有一丝放下负累的感觉?

对阿兹海默症患者而言,这是一个很难解答的谜题。

理论上,以目前的医学科学,无法彻底治愈阿兹海默症。但我们仍然有一些关键的举措值得尝试,且就在我们生活中。

在知道如何做之前,有必要了解阿兹海默症的发病机理,以及目前的医学应对方式。

我们大脑中,神经突触作用是传递信息,除了释放神经传导物(如麸氨酸),也会释放一种小分子蛋白(β-类淀粉蛋白)。

通常,β-类淀粉蛋白会被微胶细胞代谢清除,尽管分子层面引发阿兹海默症的原因仍然争论不休,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当β-类淀粉蛋白不能被清除时,堆积在突触过多,就会发生凝结,形成淀粉样蛋白斑。

这是疾病的最初状态,起初没有任何症状。

一般积累15-20年才会有明显症状。

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当淀粉样蛋白斑积累到临界点时,微胶细胞会变得极度活跃,它们会释放化学物质,造成发炎和细胞损坏。

这时,有一种重要的传导蛋白,叫做TAU蛋白会被过磷酸化,并把自己转变成“纤维纠缠”,从内部阻塞神经元。

这是中期阿兹海默症,这时,我们的突触会发生大量发炎并相互纠缠,细胞便会死亡。

目前,大部分药物用于预防、消除和减少淀粉样蛋白斑的累积,此时,患者已经有明显的症状了,所以这样的治疗也就滞后了。

虽然目前科学上仍然没能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我们的日常方式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深度睡眠,提升睡眠质量。

在深睡眠中,我们的神经胶细胞会在大脑中冲洗脑脊液,当我们清醒时,它会清除掉积累在突触的代谢废物。深度睡眠就像大脑的强效净化。

比如,保持心血管健康。

研究显示,80%的阿兹海默症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

所以,合理清淡的饮食方式和一定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从而预防阿兹海默症。

比如,持续学习,尤其是学习新的知识。

从神经可塑性和认知储备的角度,当我们学习新的东西时,会创造和强化新的神经链接和新的突触。

接受正规教育多年的人,拥有高学历的人,定期参加促进精神刺激活动的人,会有较多的知识储备。

会有很多新的神经元,减少大脑产生混乱。

我们借由学习新事物,创造出新的神经通路、增加认知的储备量。

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但就如上述影片所呈现的,即使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也会有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可能。

影片最后,与这位已经丧失全部自理能力,犹如刚来到这颗陌生星球的孤儿一样的女主角,有她曾经意见最不相合的小女儿回家陪伴。

当女儿给她讲自己的戏剧剧本后,问她:你听明白了吗?

她艰难且迟缓的回答:爱。

无可否认,当我们忘记一切,爱,是不会消失的。

如同一位脑神经专家所言,阿兹海默症,并被代表你马上就会死掉,而是会继续活下去。

你不会丧失情感记忆,你仍然能够理解爱与欢乐。

你不会记得确切的内容,但你仍然会感受爱。

或许,爱是最好的缘起,也是最终的归宿。

最终,你,永远比你所记得的东西本身,更有意义。

因为,你曾爱过,也被爱过。

祝愿所有爱过的人,不曾迷失自己。

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人生很短,一晃就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