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述年】嚼年味

【網絡述年】嚼年味

一晃年關已近,年味該出來了。

走進超市,我想買一件過年新衣。買啥呢?“冬天得買冬衣,料厚為上,保暖首選。”面對琳琅滿目的冬衣,我想起母親心疼弟弟冬衣過於單薄的嘮叨,想起她在我離開家鄉外出求學時的叮囑。

我在羽絨衣區駐足,黑白青綠灰……大凡適合中年男子穿的顏色,家中衣櫥裡都掛著。我停在呢大衣區端詳,長短、寬鬆、開領、立領、西裝領……變來變去,無非是一件衣服,縱然百變似乎也離不開我家的小衣櫥。

一圈逛下來,冬衣自然是買不成了,那就提幾袋年貨回家,對於購買年貨我是有感情的。

少年時,每到年關,我就懷揣一沓年貨供應券與姐姐一起帶上弟妹去排隊買年貨。那時,券多貨少,每個供應點前的隊伍都排得很長,牛羊肉和魚蟹蝦等外來貨屬稀罕物,經常排隊到過了飯點還買不到,我只好先帶著弟妹將買到的年貨搬運回家,飯後早早地趕來頂替姐姐的班,即便如此,有時還是買不到呢!如此,每買到一種外來貨就有一種莫名的自豪感!

我找來一輛購物車,在食品區裡的人縫中推來推去,牛羊豬雞鴨魚等人工飼養的肉食品不用提前買,官井的黃瓜魚、黑龍江的鮰魚、南海的鱸貓、天津紫蟹、陽澄湖大閘蟹等長於淡水、海水、深海或淡鹹水交匯處的水產品也鉅細無遺,即使在大年三天都不缺貨,不漲價,無一需要囤貨。既然連年貨都不必準備了,那麼年該怎麼過呢?轉念一想,也的確不必備年貨,智媒體時代,網購、外賣等無非是撥兩下手機、敲幾下鍵盤或點點鼠標的事,老土些就打個電話,所需的一切皆可送貨上門。倘若單從物質上考慮怎麼過年,那麼自己雖然僅為一個普通的工薪族,卻日日餐餐皆在過年了。然而,在年關的腳步聲中,我卻無法在魚肉中嚼出年味來。那麼,年味究竟是什麼?


【網絡述年】嚼年味

每近年關,不管多麼忙碌,父親總得放下手中的活,懷揣一年下來的積蓄,拖兒帶女地帶著一家人回到鄰縣古田臨水邊上的一個小山村過年。雖然總路程只有60公里出頭,但得步行4公里的山路,每次回家都得趕在天亮時出發,班車在泥土路上一路顛簸,通常午後才到達村所在的小鎮,接著走崎嶇山路,父親擔著沉重的年貨,左肩右膀不停輪換,母親揹著大小包疲憊不堪。經一路折騰,即使一路順利也得到半下午才能回到家裡呢!

回家一趟難且累,幹嘛非得回家呢?他鄉的年不也是除夕夜,年三天,正月十五做大年麼?

臨近村口,即可望見村中嫋嫋的炊煙,年關家家忙碌,主婦們或燒湯掃廊,或蒸煮豬食,或煎炸年貨,年關的爐灶無貧富之分,一刻沒閒著。走進村子,左鄰右舍,三姑六嬸,一聲“屏南哥回來啦”的母語問候,特別暖心,讓人瞬間跌入家的暖屋。

掃堂,是一家人回家後的首件事,也是村裡人準備過年的暖場習俗,家家戶戶灑掃庭廚,潔淨死角,用通天笤除去簷下蛛網灰塵,用穀殼刷洗傢俱壁板,除去塵垢的同時,也驅走汙穢、晦氣、黴運,借喻去舊迎新,驅邪扶正,多麼美好的寓意啊!

“祭灶不祭灶,小孩要來到。”祭灶當晚,在灶臺擺上三茶五酒,甜糖茶點,燃起一炷香,請的是灶神爺,吃的是小孩子。當晚,孩子們成群結隊走門串戶吃甜糖,咬炒豆,啃葵子,嘴巴塞不下了,還可往口袋裡裝呢!孩子們個個激動得臉蛋紅撲撲的,像個熟透的柿子。

送走灶神爺,著手籌備下鍋糧。父親從穀倉裡取出布袋去挑口糧。到生產隊後,先找出欠條掏出積蓄理清上一年的數,再寫一張新的欠條賒下新一年的口糧。村裡的口糧主要是稻穀與蕃薯,一一過秤後裝入布袋。一家人一年的口糧,父親來回幾趟就全部挑入倉庫了。鄉村的日子平靜得像碓房裡的水車悠悠轉個不停,而母親的心卻一點兒也不平靜,她得精打細算用這幾擔口糧安排一家人一年的一日三餐。這就不難理解,父親清點“大團結”時微微顫抖的雙手,以及書寫欠條時的無奈神情都永遠烙在我幼小心靈的深處。


【網絡述年】嚼年味

除夕夜,放鞭炮,吃團圓飯,勞動一年,難得一餐,大塊肉、大炸魚、紅燒豬蹄、清蒸光魚、湯圓、炒麵、蘿蔔乾等管它是有眼睛的還是沒眼睛的,只要能吃的都上,一家人圍在一起放手夾菜,大口吃肉,偶爾還可以乘著父母給奶奶敬酒之機,小飲一兩口母親釀的老酒,滋潤之極!

守歲,又稱熬年,是做年的另一道大餐。吃過年夜飯,奶奶找來一截硬雜木,在灶圍裡熅起一圍火,一家人圍在灶圍邊,烤烤火,聊聊天,講講故事,孩子們聽著聽著就進入了甜甜的夢鄉。守歲對長者來說是對流逝歲月的挽留,守的是壽數;對年輕人而言是對長夜的催促,熬的是黑夜,期待的是新年,熬過一夜即增一歲,是增壽。而那一圍的炭火,則是這一戶人家生生不息的火種。

【網絡述年】嚼年味

冬夜清冷,那一圍的炭火溫暖了一戶人家,溫暖了整座村莊,古老的村莊也在這暖融融的炭火中酣睡了。突然,一聲雄雞的啼鳴在漆黑的天際劃出一道光來,村莊伸起了懶腰,老屋窸窣有聲睜開了眼,隨即鞭炮聲響了起來,家中婦孺長幼都穿上新衣做年啦!祝壽、講好話、領紅包、串門、會親友、喝甜茶,全村人都沉浸在歡樂、祥和、喜慶的濃濃節日氣氛中去了。鄉村的年要一直做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節,村民們才戀戀不捨地下田勞作,有的還做到正月十六舞完香火龍呢!

長大後,發現不僅家鄉人做年,祖國大江南北的同胞也做年,而且這一習俗還傳到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雖然他鄉的年也無非是除夕夜,年三天,正月十五做大年,但有意思的是,不管在哪裡做年,從大魚大肉中是絕不可能嚼出年味來的,只有從家鄉的母語、奶奶的廚房、嫋嫋的炊煙以及鄰里親友間的串門等人、事、物中才能嚼出家鄉的年味,才能將他鄉當作家鄉,才能妥帖心安。如此看來,年味應該就是對鄉村賀歲文化的一種本真追思,是天下炎黃子孫共同擁有的味道!


- - - End - - -

圖文丨莫沽

排版丨昔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