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地近万亩 一域幸福长

徐连杰的老伴在摘辣椒。 记者 李泳辰 摄

姚恩山在草莓园里忙碌。记者 武香君 摄

4月12日,位于安次区杨税务乡前南庄村的瑞海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瑞海”)育苗大棚内,技术人员正将嫁接好的蔬菜苗放入穴盘。“这是客户一个月前预订的,不能误了农时。”总经理刘杰告诉记者,“近段时间,蔬菜苗订单不断增加,我们每天都加班加点。多亏上级部门提前帮我们解决了用工问题,所以疫情基本没有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

“全乡近8万亩耕地,其中近万亩都建起了大棚,设施农业面积居全区榜首。”杨税务乡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刘鹏云欣慰地说,“作为全区棚地种苗的主要供应部门,瑞海正常运转,种植户今年的收成就有保障!”

杨税务乡有着近40年的设施农业发展史。从上世纪80年代零散种植,发展成如今的大规模种植,一路走来,离不开全乡农民的辛勤耕耘,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因势利导、大力扶持。

因地制宜,确定发展路子

大北市村徐连杰的田瓜大棚里,一个个拳头大的果实泛着绿莹莹的光。“再有个把月,头茬瓜就陆续上市了!”徐连杰的老伴一边修剪瓜蔓,一边向记者介绍,“我家甜瓜有六七个品种,便于错时销售,收益当然会更好!”兴之所至,她又领着记者来到她家的辣椒大棚,近一亩地的辣椒已经进入采摘期,一袋袋摘好的辣椒就放在地头。“春节前,我们去市里批发,一斤卖到5块多!现在批发价降了点,但行情仍然不错!种大棚十几年了,我们有了不少积蓄,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宽宽松松的!”

大北市村有438户村民,其中90%投入大棚果蔬种植,和徐连杰家一样靠种植大棚致富的人家“一抓一大把”。村党支部书记徐文海说:“村里沙地多,适合种瓜菜。在上级部门支持下,1996年,村‘两委’组织村民外出学习暖棚、冷棚种植技术,之后,大棚种植户越来越多,全村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多数人家在市区买了房子,人们越干越有劲儿!”

孟村也是杨税务乡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一个村子。该村有近400户村民,几乎家家有大棚。记者走进村民刘文庆的大棚时,他和妻子正忙着摘西红柿。“这个棚是冷棚,我还有几个暖棚,里面种着甜瓜。”刘文庆说,“不同的棚里种上不同的作物,我俩一年四季闲不住,辛苦是辛苦,但真没白受累。”

村“两委”干部刘红梅介绍,孟村是全乡设施农业起步最早的村子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老百姓就用砖瓦搭建简易棚室,种些瓜菜,到集市上零售。自上世纪90年代,上级党委、政府开始扶持孟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更多人投入大棚种植,争取政策资金帮助村里改建大棚、修路,还在村里创建了蔬果批发市场。

“1996年,设施农业就被确定为全乡重点发展方向,各种形式的支持也陆续在各个村街展开。”刘鹏云说,“因为发展方向确定得及时、准确,扶持力度大,所以,设施农业在全乡发展得比较快,也比较顺利。”

顺势引导,种植日渐专业化

“看,这是嫁接苗,这是直播苗,前者根系明显强壮得多。”在瑞海的育苗大棚里,刘杰将穴盘里的嫁接黄瓜苗和直播黄瓜苗分别连根拔起,向记者介绍两者外观及今后长势的区别,“嫁接苗的抗病能力也明显高于直播苗,结果量更是成倍提高。”

瑞海是一家专门从事育苗产业的企业,创办于2010年。经过10年的发展,该公司目前拥有种子繁育土地80亩,暖棚11座、连栋冷棚两座、种子科研棚8座,并有一支颇具实力的科研队伍。最初几年,公司只为附近村街供应种苗,且多为甜瓜苗;如今,公司的年育苗能力达每年1000万株,包括甜瓜、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几十个种类,业务范围辐射安次区及周边县(市、区),并扩大至京津。

谈及创办公司的初衷,刘杰说:“我是前南庄村村民,从十几岁起就跟着家人在大棚里忙碌,也眼看着全乡大棚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期间我发现,随着瓜菜多年连作,导致瓜菜苗抵抗力降低,果实品质也受到影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农技专家给出建议:从种苗上下功夫。从2009年起,我就和几个朋友筹划创办瑞海,2010年,公司成立,专门为瓜菜种植户培育、提供优质嫁接种苗。对我们来说,这是与本地情况相适应的创业方向;对乡亲们来说,他们将来的瓜菜种植会突破瓶颈,所以,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尽管设想得很美好,但公司真正投入运营后,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当地百姓不认同。人们想,种了那么多年瓜菜,一直是自己育苗,干嘛要花钱买种苗?增加成本还在其次,万一上当了,得耽误多少收成?

关键时刻,上级党委、政府出面解决问题,大力帮助瑞海做宣传的同时,说服公司领导层先免费把种苗提供给种植户,待瓜菜收获后再回收款项。这一招还真灵,瑞海成立当年,免费提供给种植户20万株甜瓜苗,7月份收获季节,种植户看着结出的甜瓜又大又多,再想到管理期间,种苗抗病力明显强于直播苗,大伙儿都服了,主动还清了种苗钱。次年,瑞海的订单成倍增加。

“结合实际,顺势引导,让种植日渐专业化,是大趋势,也是把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刘鹏云说,“育苗专业化是关键一环,今后,管理、收获等都要走向专业化。”

再接再厉,调整结构蓄动能

走进廊坊市兆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草莓主题观光园(下简称“草莓园”),阵阵浓郁的草莓香立刻扑面而来。“16个暖棚,每个占地一亩多,里面种的全是草莓,囊括了北京农科院培育的‘白雪公主’‘圣诞红’‘桃熏’等8个新品种。”公司董事长姚恩山告诉记者,“1月至4月,是草莓口感最好的时候,每年这期间,前来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我们的草莓品质好,最抢手的时候,每公斤曾经卖到400块钱!今年,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从春节后就不再接待采摘的客人,通过网络销售草莓,收入也不错!”

姚恩山是杨税务乡前南庄村人,他创建的草莓园是改变全乡种植结构的“试验田”。

“我今年58岁,作为土生土长的杨税务乡人,眼看着全乡设施农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特别自豪。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棚地都种上了甜瓜和蔬菜,品种相对单一,连作影响收成,且这些农作物附加值相对较低,发展前景受限。所以,从2015年起,我开始寻找适合本地种植的新的农作物,结合市场调研结果,最终确定种植草莓。2017年,草莓园创立,当年就迎来了不少客人。”

创业过程中,姚恩山也得到了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从协调地块到技术指导,从产品宣传到市场定位,草莓园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上级帮助。”姚恩山说,“创立3年来,草莓园先后获得‘省级观光采摘园’‘廊坊市旅游示范点’等荣誉,去年底,区里还支持我们举办了全市第一届草莓文化节,更好地扩大了草莓园的知名度。与此同时,我们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目前,周边村街已经有部分人家开始改变种植结构,在种植瓜菜的同时种植草莓,并有了不错的收益。”

“经过几十年发展,杨税务乡现在已经成为全区设施农业规模最大的乡,棚地近万亩。百姓也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乡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再接再厉,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否则设施农业就会失去发展后劲。”乡党委书记郭峰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制定针对性措施,在种植专业化、品种多样化、结构层次化上下更大功夫,为全乡设施农业更好发展积蓄动能,让农民的日子永远红火!”

(记者 辛建伟 武香君 编辑 吴禹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