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地道戰,地道戰,埋下神兵千百萬!"

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說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運用地道戰與日本侵略者頑強鬥爭的歷史。聶榮臻元帥說過:"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 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 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

地道戰是在敵強我弱, 敵人佔據了城市和鐵路沿線,我們佔據廣大農村的客觀基礎下,堅持持久戰和敵後抗戰的特殊而有效的戰鬥形式,是抵抗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寇的一大法寶。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1942年到1944 年,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開展 "大掃蕩",對當地村鎮實施"殺光、搶光、燒光"三光政策。美麗富饒的冀中平原隨處可見"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遍地是狼煙"的淒涼景象。在"無險可 據"殘酷的環境下,如何保護當地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如何開展平原游擊戰,怎樣堅持革命鬥爭,成為冀中軍民 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

冀中平原地形與山區不同,一馬平川,無險可據,這樣 的地勢環境和特點,使當地的軍民抗日活動和游擊戰爭完 全暴露在敵人眼前,隨時存在著被掃蕩、清剿的危險。

據領導冀中抗戰的呂正操將軍回憶,地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是經歷了一個漸漸發展的過程。 冀中地區的人民群眾為了防止被日偽軍抓走,在敵人來搜捕時敵藏入菜窖和山 藥窖內,後來又在自己家中挖掘了隱蔽洞 ,也叫"蛤蟆蹲"。這種洞容積很小,人在裡面不能活動,只能消極隱蔽。敵人一旦發現,也很難逃脫。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由於單個的地洞隱蔽效能有限, 群眾便將幾個地洞連通起來,形成了地道。這種連通越挖越廣,"到了1944年春天,不但每家的地道都通著,而且地道從這個村莊通到了那個村莊"。華北地區歷史上就有挖掘地道作戰的記載:"其窖地非但藏粟 ,亦以避虜。虜人遇窖不敢入,惟積草燻之。 然其多歧竇,即燻煙,有他竅出不為害 。第家家穿地道,又穿之,每每長裡餘,嘗與他家穿處相遇。"抗戰時冀中的地道"不但與幹部 、游擊隊員的生命聯繫著, 而且與幹部、戰士之工作、作戰情緒有重大關係。有了一個好洞,戰士們比保有一處華麗的莊院還要高興痛快。"

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地道戰,發生在距今 2400 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墨子·備穴》中就有開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的記載,這種戰術在三國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公元 198 年曹操與張繡的安眾之戰、199 年袁紹與公孫瓚的易京之戰、204 年曹操與袁尚的鄴城之戰、223 年 曹真與朱然的江渡之戰以及228 年諸葛亮與郝昭的陳倉之戰,都出現了地道戰的身影。

據《資治通鑑》記載,公元199 年,袁紹將公孫瓚圍困在易京城中久攻不下。袁紹便派部隊便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公孫瓚的城樓下,公孫瓚自知不能倖免,就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兒女,然後放火自焚而死。公元 204 年曹操大軍圍攻鄴城,首次綜合使用了"地道戰"的攻城方式,

"上築土山,下挖地道",完全斷絕了鄴城內外的聯繫,最後輕易的攻入了鄴城。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冀中地區的群眾有建造地窖的傳統,"就田中作窖,開地如井口,深三四尺,下里蓄谷多寡,周圍展之,盛谷多至數千石"。每當北方遊牧民族來犯時,當地百姓便會藏於窖中。敵人不知底細,不敢貿然入窖,只好用柴草燃煙燻嗆。由於窖內洞洞相連,縱橫交錯,連綿數里,挖有許多分洞,煙從主洞入分洞出,使敵人無計可施。

1942年,日軍採用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對冀中平原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蕩",並有計劃地建據點、修公路、挖封鎖溝,進行細碎分割,妄圖撲滅抗日烽火。日軍在冀中總計修築據點、崗樓、碉堡 1700 多個,新修公路 5250多公里,把冀中根據地用點、碉、 路、溝分割成 2670多個小塊,每塊都處於嚴密的火網封鎖之下。

面對日軍的強大攻勢,冀中抗日鬥爭只得被迫轉入地下。晉察冀軍區第十軍分區的領導在開會時說:"只靠'蛤蟆蹲'被動躲避是不行的,必須另想能藏、能打的有效辦法"。會上有人提議將各"蛤蟆蹲"連接起來成為地道,一個村裡的可以連接,幾個村裡的也可以連接;一個村子遭到襲擊,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裡去;敵人發現了一個,還有 很多個;地道可以藏人,也可以做運兵、作戰等其他用途。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這個決議通過後,第十軍分區的黨員、民兵和群眾根據村莊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連接起來,在地道內修築了防煙、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設施,還將地道通風口與地面上的煙囪、水井、牆頂等結合起來,在村邊、街道等角落, 修築了掩體和射擊孔,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構築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立體防禦體系。

地道網修築完成了,在充分發揮地道工事的優勢基礎上,冀中軍民又創造出依靠地道的多種戰法。他們總結出地道的四種好處:"好打敵人,好藏自己,鑽了又能打,打了還可跑"。各村之間有了地道網,在戰鬥中可以相互援助,夾擊敵人,取得更大戰果。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地道鬥爭必須依靠於群眾的力量,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地道基本是依村而建,挖掘地道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還要承擔被日軍發現後展開報復的風險,沒有群眾的支持是不可能辦到的。中國共產黨與群眾的魚水關係,連日本人承認:"由於血緣和地緣的關係 ,民眾與中共黨軍的關係非常堅固"。

冀中地區是抗日戰爭後日軍最早佔領的地區 ,日軍在這裡燒殺搶掠,人民群眾因而成為堅定的抗日者,日本人面對民眾一致的抵抗,除了濫用恐怖和報復,沒有其他辦法。呂正操將軍曾說過:" 冀中民眾在日軍侵略中體驗到的現實傷害,因此是革命的、愛國心高的地區 "。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地道鬥爭必須依託村落進行,在華北的大平原上,村莊往往建有完整的或分段的圍牆,環繞著整個村子。這種圍牆主要作用是防禦盜劫 ,保護村民,但在抗日戰爭中,卻成為地道與村莊防禦的基礎。同時冀中地區的村落規模一般較大 ,人口密度也較高,一個村二三百戶屬於常態。這樣的環境對於地道鬥爭形成天然支持,因為敵人一個據點平均只有五六十名敵偽軍,這點人想要獨自包圍一個村莊是很困難的。 當敵人包圍東街時,群眾便能由地道跑到西街出村;或到另一個地道、地洞隱蔽起來,敵人往往無計可施。

1942年 5月27日,日軍出動 300 餘人,對定南縣的東西趙莊、東西城村及馬阜才等十餘村莊進行掃蕩。定南縣游擊隊與民兵在給予日軍迎頭痛擊之後,躲進地道繼續堅持鬥爭。但不幸的是,日軍找到了地道入口。雖然敵人不敢進入地道,但他們違背國際公約,殘忍的將大量毒瓦斯放進了地道,致使 800 多名群眾犧牲,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慘案。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這次慘案以血的代價喚醒了人民,冀中人民在對日軍無比痛恨的同時,也意識到了地道建設中存在的各種隱患和問題,給以後的地道建設和鬥爭提供了血的經驗。

隨著戰局的發展,冀中黨組織要求各地將只能隱蔽不能作戰的地道加以改造。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還總 結了構築作戰地道的經驗,寫成《冀中平原上的地道鬥爭》的小冊子發到各地。從此以後,冀中的地道越來越完善,構築得越來越巧妙。各種各樣的新型地道不斷被人民群眾創造出來,敵人既不易找到,也不容易破壞。

據黨部門考證,八年抗戰期間,冀中人民構築的地道大概在1.5 萬公里左右。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根據戰爭需要將地道逐步延伸,最後挖成戶戶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的地道網,將碾盤、櫃檯、爐子、 廟宇等工事改成能攻擊的隱蔽槍眼,構成地下立體交叉火力網。地道內有指揮部、休息室、兵工廠、 儲糧室、指路牌、陷井、廚房等,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冀中人民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還在鬥爭中摸索出了一套反對敵人破壞地道的辦法:第一是偽裝洞口,使敵不易發現;第二是把洞身設計得複雜多變,既能迷惑敵人。又能在洞內打擊敵人;第三是把地道建成防毒、防水、防火的安全堡壘,使得地道戰以燎原之勢蓬勃開展,取得了非凡的戰績。

地道戰的特點及其意義 在中、日雙方整體軍事實力對比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地道戰實現了隱蔽性與戰鬥性相結合。地道里面設施完備,分別有射擊孔、瞭望孔、拉雷孔,洞內設有翻板、陷阱、翻口、卡口、沙袋、石板等打擊敵人的機關,又有休息所、廁所、糧、水、燈火等保護自己的設備。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地道的效能。地道戰與地面戰鬥相互配合,在保存我方實力的同時,有力地打擊了敵人。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地道戰實現了地道與地道之間、村落與村落之間的聯防作戰。 地道戰是一種"打了鑽,鑽了再打,打後又鑽又再打"的鬥爭策略,能夠在戰鬥中互相援助,使敵人攻無目標,戰無對陣,從而在心理上戰勝敵人。各村落依託地道組織成天、地、院戶的聯防以及村邊沿高房頂和地道內的聯防,形成了縱橫三層的火力網,依託地道進可攻,退可守,形成了一個立體作 戰的格局。

冀中地道的高度發展,使我軍在平原地區建立了鞏固的後方。在敵人"掃蕩"、"清剿"的緊張環境中,有許多工作都是在地道里面秘密進行的,根據地的工廠、醫院、報社、倉庫、電臺也大都設在地道里,為對敵鬥爭提供了安全的防護。

“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在冀中地區地道戰的帶動下,華北其他地區的地道也都得到廣泛發展。地道戰創造出的游擊戰爭模式,是軍事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地道戰“化無險可守的平原為不可攻克的要塞,是人民戰爭的偉力,戰爭史上的奇觀”。它不僅在抗日戰爭中居功至偉,而且為隨後的解放戰爭的勝利也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一古老的作戰方法,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得到更大的 發展與創造,發揮了打擊敵人的奇效,並永遠載入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