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康復了。

他在生病前說的話,與生病後說的話,內容與態度判若兩人。


最特別的一句話

3月12日,約翰遜在疫情爆發之初,呼籲英國人要有心理準備,許多家庭將提早失去他們摯愛的親人。他說,當60%的英國人感染上新冠病毒,就能形成集體免疫力。


聽起來很冷漠,很不作為。當然,也有人解讀約翰遜是故意如此說,好讓個性倨傲的英國人害怕,就會守規矩,就不會到處亂跑。結果,英國還是有兩萬多人在疫情中失去生命。


後來約翰遜也感染了,一度送進加護病房。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4月27日早上英國首相約翰遜在唐寧街10號發表講話

昨天他康復後,發表一篇告全體英國人的演講,鏗鏘有力,充滿熱情。他感恩所有的英國人團結一起,面對二次大戰以來最大的挑戰,並感恩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每一位醫護人員的無私付出,他說英國「目前正處於新冠病毒爆發的最大風險時刻」, 雖然很想讓經濟儘快恢復起來, 但不會過快放鬆封鎖限制,進而「犧牲英國人民的利益」,大家要準備好、做好防護,做好互助,每一個人都要嚴陣以待,避免疫情出現二次高峰。


在他出院當天,英國政府宣佈向聯合國組織捐贈1.3億英鎊,依金額大小依次捐給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難民署、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人口基金。另有5000萬英鎊計劃用於國際紅十字會,幫助在武裝衝突地區開展工作,此外,還有一筆2000萬英鎊捐贈非政府組織。


約翰遜最特別的一句話是:如果我們都能保持「利他」精神,我們就能度過這場世紀的大危機。


利他竟然是「偽善」?


利他?這是在西方很少聽到的字句。

2016年,我應邀到牛津大學東方研究中心演講,題目就是關於利他的思想與實踐。我的一位好朋友,牛津大學伍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的班福德(Geoffrey Bamford)也來聽我講座。事後他跟我說,他想回饋一些想法,希望約我好好聊一聊。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何日生教授在牛津大學演講

我們這一約就是兩年。2018年,我到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我們才坐下來促膝長談。班福德跟我說,「利他」這個概念在西方很不受歡迎,因為大家都認為不自利而去利他就是偽善。


其實當下我很震撼,從事慈善與人文工作20多年的經歷當中,我看了無數利他互助的感人故事。但是西方人竟然認為利他是偽善?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班福德與何日生教授在牛津

班福德沒有騙我,因為西方人幾百年來習慣自利,追逐自利是理所當然。有人說利他,聽起來總有些矯情。從海洋文明崛起到工業革命前後,西方在世界各地殖民,本質就是追逐自我的利益,剝削、壓迫其他族群與國家。從美洲到亞洲,從亞洲到非洲。16世紀美洲的古巴原住民,有百分之80是死於西班牙帶來的瘟疫。現在古巴的居民多半是從非洲被販賣到新大陸的黑奴後裔。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即便知識界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一樣歌頌私利,認為「自利,就能利他」,私利將創造最大的公共利益。亞當‧斯密的重點當然在達成「結果的公益」,他深信,只要我們為自己的利益努力,就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分配這些利益到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手上,最終促進社會整體的均富與幸福。但正因為這公益是通過私慾的追逐獲得,他的預言並沒有實現,反倒造成私慾的極大化,甚至走向「合理化」的後遺症。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因此經濟學家弗裡德曼也曾說,企業的目標就是盈利,為股東盈利。但是公益呢?利他呢?


難怪好友認為我在牛津的利他主題演講不會太受主流歡迎。


發心開始 就不是為己

「利他」一詞其實是19世紀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所提出來。孔德提出「利他Altruism」一詞之前,對於「要幫助他人」都是以慈悲(Compassion)、慈善(Charity)、友誼(Friendship)、仁慈 (Benevolence)等名詞來表述。


孔德是西方第一個創造「利他Altruism」一詞的哲學家。「利他Altruism」拉丁文字根為“autrui”,是「other他人」之意。孔德針對利他主義(Altruism)與利己主義(Egoism)的不同提出討論。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現代科學哲學、社會學之父—孔德

利他是指「一個人的行事動機,是為著他人最高福祉而設想」。動機是「為他人」,結果是給他人帶來「最高福祉」。利他在心理學的定義是指「個體抱持著利益他人的心態(Psychological Altruism: The existence of ultimate desire concerning the well-being of others)」心理學家把「動機」視為界定利他精神的重要關鍵。


利他,其動機必須不為自己,而是為他人。


- 使人幸福重生的「捨身」 -

這次疫情,中國大陸四萬多名醫護人員投入湖北重災區,他們不顧生命的危險,在極有限的防護設備下,投入自己的生命搶救他人的生命。


美國紐約號召退休的醫護人員回到醫院搶救病患,有數千名退休的醫護人員自願回到醫院,其中一名年齡已經71歲的退休護士凱西(Cathy Howard),是感染新冠疫情最高危險群,她說,「退休後我就很懷念照顧人的感覺,這是讓我能再度幫助其他人的好機會。」這些無名英雄奮不顧身的精神,正是人類崇高的利他之實踐。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在世界各地,神職人員捨身陪伴重症病人,為往生者祈禱。醫護是搶救生理的病苦,神職人員是撫慰並幫助人超脫心靈的病痛。意大利近百位神職人員因此感染而往生。這無不都是崇高的利他精神。


在疫情期間,還有無數的平凡百姓,付出愛心,履行責任,為隔離者送食物,為醫護送口罩防護衣。小區警衛為每一個居民量體溫,當大家心有畏懼隔離在家,他們卻冒著危險守護大家的健康。這是利他的精神無畏的體現。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從事餐飲行業一位“川妹子”在2月初就帶著廚師和食材,駕車從成都趕到武漢,免費為武漢的醫護人員送餐。

所以約翰遜說出「利他」,不太像是他原本的思想與見地,而應該是他在疫情中的實際體驗。他周圍的醫護人員不就是因為利他,把他從重病中搶救回來嗎?難怪他充滿了一種奇異的熱情,那種溢於言表的熱切心情,跟疫情一開始的狀態完全不同。


他這次的演講,似乎重生一般地充滿著激動、熱切、慈悲的人文情懷。而這正是一個政治家應有的素養。


「利他」是一種幸福的生命體驗,不管對於「施者」或「受者」都是如此。


也許,我應該再到牛津講一次利他精神,這次應該會比較受歡迎。


當愛碰上自我利益

這次疫情給人類最大的提醒就是「自律」與「利他」。沒有自律,疫情不會結束,沒有利他,會有更多人喪命。


人類長期的自利,不顧他人,不顧其他物種的生存,因此這次的大災疫所彰顯的就是我們的存在,必須尊重其他生命的存在。尊重的美德必須來自自律。人都有愛心,可一旦遇到自我的利益,愛就轉變成佔有、奪取、控制。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愛是對他人的成就與保護。愛取,是對其他生命的控制、佔據與剝奪。


愛的前提正是自律,能夠掌握自我的慾望,口腹的慾望,任意為之的慾望,不被束縛的慾望。

是的,西方國家歷經幾百年的奮鬥,擺脫了外在的束縛,得到自由。但是沒有能擺脫內在慾望束縛的自由。其實,仍不得自由。


自律,才會自由。控制慾望,不被慾望捆綁,才是真自由。不被慾望驅使,人才能真正去愛,去成就他人,去真正的利他。

自律才是自由,利他才真平等:英國首相重獲「新生」有感

疫情稍微控制了,但是專家預估冬天還會再來。下一次,希望沒有下一次,但果真再來,希望人類記取教訓,自律,利他,能引領人類渡過這次的劫難。


西方說了太多的自由,太少的自律。說了太多的平等,太少的利他。


自律,自愛,利他。正是疫情要淬鍊我們的三種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